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接受日本NHK電視台訪問時說,考量到與中國抗衡,美國打算與印太區的同盟國及友好國家合作,建立有別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經濟新架構。她指的是拜登總統前不久在東亞峰會宣布的「印太經濟架構」。戴琪與商務部長雷蒙多正為此走訪亞洲各國。此一籌建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涵蓋供應鏈、半導體、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及頂尖技術領域的對中國牽制策略。
據了解,美國此一新經貿組織,有別於CPTPP的重視關稅,而是更多地側重於供應鏈的聯繫與穩定,可以推論它是一種非傳統的貿易安排。其次,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希望邀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加入成為會員,那麼其貿易總額將占全球比重超過30%,規模將比CPTPP、RCEP等組織還要高。
對於這個積極推動中的美國新策略,我們有以下的觀察與評論:首先,美國自己都承認這是為了與中國抗衡,聯合相關國家,建構成一個聯合體,並企圖在技術與供應鏈方面與中國切割,達成一方面孤立中國同時又能壯大己身的新策略。
眾所周知,為了對付中國,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就展開了「重返亞太」戰略,除了增強美國軍事在西太平洋的部署之外,還拉攏一眾國家組建刻意排斥中國的TPP,未料川普上台之後即宣布退出TPP,採取更具有針對性的貿易戰、關稅戰與科技戰,但幾年下來一無效果,反而讓繼位上台的拜登騎虎難下:貿易戰的目的是要縮減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結果中國對美的出口及貿易順差反而愈來愈大;關稅戰的目的是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降低對中國商品及技術的依賴,結果不但效果不彰,反而成了美國當前通貨膨脹的源頭;至於科技戰,除了捉放華為財務長孟晚舟搞成一場鬧劇外,從長遠看,一如比爾蓋茲所言,反而對中國形成倒逼效果的技術進步效應。不誇張地說,幾乎是三戰無功。於是拜登政府不得不改弦易轍,在顧及顏面不願重返CPTPP的情況下,想出了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說到底,仍是不脫冷戰思維。
其次,基於不成功的經驗,戴琪說要跟中國「脫鉤」是很難的,所以應該「再掛鉤」。但她所謂的脫鉤或再掛鉤,指的是貿易,所以「印太經濟架構」側重的不是關稅與貿易,而是科技與產業的供應鏈。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與貿易及投資的實體整合不同,這比較接近類似於APEC等鬆散的虛體的經濟框架,所以拿貿易總值及規模將大於CPTPP及RCEP的比較,並沒有多大意義。也因此,就打冷戰的意義而言,這個被美國視為「TPP 2.0」的架構,其實質作用可能還比不上美國不欲重返的CPTPP。
再其次,無論TPP或所謂的「印太經濟架構」,都有與中國經貿體系一切為二的動機,也就是將上個世紀全球一致努力推動的全球化,予以放棄,並重新建構一個仍是以服務美國最大利益的「半球化」。這對美國而言,全球化於我有利則全球化,全球化於我不利則「去全球化」或「半球化」,固然符合其霸權邏輯,但作為最老牌資本主義的美國難道就不懂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邏輯「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嗎?這些被美國選中擬邀請加入「印太經濟架構」的日本、南韓與澳洲,願意追隨美國也站在反中第一線嗎?但它們又何嘗願意放棄RCEP或願意堅拒中國加入CPTPP,畢竟中國現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全球最大市場了。全球化既是大勢所趨,浩浩蕩蕩,如違逆大勢,硬要搞「半球化」,恐怕吃力不討好。
最後,關於台灣,有無機會加入這個新的多邊經濟組織,取決於此一組織設定之成員的身分是否必須為國家,及是否能積極取得以初始會員加入的機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