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一個多月以來,變種病毒Omicron在全球快速擴散。由於初期研究結果顯示,雖然Omicron的傳播速度勝過Delta,而且打過疫苗或染疫康復者的突破性感染率也高,但是重症比率相對低,再加上疫情長達二年之久所產生的防疫疲勞,使人們對Omicron的戒心相對不高。
對此,部分專家提醒,僅從Omicron早期數據資料,就認定它的影響較溫和「是不明智的」,正因為其重症率低、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加以全球多國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使實際感染Omicron的人數應遠高於目前統計,也讓最終入院人數是否對醫療體系造成負擔仍未可知。更何況,一旦Omicron使各國疫情大規模復燃,不只會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感染人數大增也會令勞動參與率下滑,供應鏈再度受到干擾,稍稍緩和的通膨及大宗商品價格又再走揚。
面對Omicron恐對經濟帶來新一波衝擊之際,主要央行卻因通膨壓力居高不下而轉持鷹派立場,加快收緊貨幣政策。如聯準會宣布加速縮減購債,且暗示明、後年將各升息三次;英國央行更出乎意料地,在維持低利率三年多來首次提高利率,以抑制升抵近十年新高的物價;歐洲央行則表示,將在明年3月停止購債計畫。
為何主要央行未因疫情升溫而對貨幣政策收緊一事作出調整,理由有四:第一,過去兩年來,即便全球經濟屢受變種病毒衝擊,復甦步調仍逐步地朝疫前預測的成長軌跡靠近,是以各央行並不預期Omicron會對經濟造成重大負面衝擊;第二,聯準會終於不再認為通膨是暫時現象,而Omicron如引發各國採取較嚴格的防疫措施,恐造成供給面再度受阻進而推升通膨,故在通膨風險加劇下,央行選擇維持貨幣正常化步伐;第三,美國和歐洲的失業率持續下降,且2021年第3季後美國永久性失業率再度下行,企業缺工問題加劇,若未來生產力無法有效提升,則工資上揚壓力必然加重;第四,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已問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12月22、23日緊急授權兩款口服藥,可用於染疫患者,而目前感染Omicron的患者多屬輕症,口服藥問世將有助防止醫療體系的崩潰。
除了主要央行外,金融市場的緊張情緒也很快地趨緩。雖然,11月26日WHO為Omicron病毒定名後的首個交易日,金融市場恐慌情緒一度蔓延,VIX指數彈升幅度達到54%,且S&P500指數大跌2.27%,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也暴跌13%。但不到兩周時間,隨著Omicron初期重症率偏低的數據公布,金融市場紛紛反彈並收斂跌幅。最新的美國銀行大型基金經理人調查報告亦顯示(調查期間為12月3日至13日),受訪者認為2022年最大的尾部風險仍是貨幣政策的緊縮,其次是通膨,第三才是疫情死灰復燃。
問題是,全球離疫情大流行終結之日仍遠。首先,就算目前Omicron的重症率比Delta低,但其傳播力驚人及疫苗逃脫率高的特性,仍會使各國感染人數在某一時點飆高,進而干擾社會與經濟的正常運作,且亞洲國家的Omicron感染人數尚未顯著上揚,恐只是相關疫情還未爆開;再者,兩年來各國隨疫情程度而鬆緊調控的防疫措施,讓人們產生防疫疲勞,也使Omicron更易找到傳播的突破口;第三,低所得國家的疫苗覆蓋率仍偏低,讓病毒便於持續性的傳播與複製,更易因複製錯誤或突變而產生新型變種病毒,使全球不斷重複地因應變種病毒的衝擊。
所以,即便主要機構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表現可期,主要央行與金融市場也聚焦於通膨問題,但在當代醫學未能確實控制疫情之前,各界對不斷出現的新變種病毒與疫情反覆帶來的衝擊,還是要保持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