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學測的國寫題,是「樂齡出遊」,要求考生思考長者的需求,並寫出活動意義。樂齡,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這個題目乍看容易,照顧長者,表現愛心,似乎可以輕易說出一番道理。但正因這些道理顯而易見,往往老生常談,了無新意。若缺乏真實感受,寫來更如隔靴搔癢。
青少年關注、投入的領域多不在此。若缺少相關經驗,對老人的生活起居、心理需求很難把握。那麼,往哪裡切進去,才能深刻精準?
所謂樂齡,就是樂以忘齡。《論語》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老」不可避免,唯一能做的是忘。這不是消極逃避,而是心裡出現了樂,將老的壓力解消了。但孔子的樂以忘憂來自生命實踐,樂齡出遊則屬活動規畫,思考焦點就不是自我提升,而是關懷的本質。
眾所周知,有些偏鄉服務成了夏令營,為當地學校帶來無形困擾。有些老人院配合慈善安排節目,老人們卻毫無興味,虛應故事。所以,我們首先應思考的是:老人需要什麼?環島騎車有許多風險,承受風險的意義何在?
對失去主場的老人來說,退居社會邊緣,許多活動已和他無關。樂齡出遊,並非遊覽車豪華團,而是騎車環島兜風,這意味什麼呢?他是失去青春,但並未失去尋找快樂的資格。他不是只能種菜,看家或盯電視打盹,他需要活動場域和舞台,需要可投入的目標和成就。他不必只是退場者,還可以是自由人。
我曾行經一間「敬老院」,看到門口立著招牌,上面的紅字怵目驚心:嚴禁私自外出。這當然是為保護老人所做的限制,但也凸顯了老人的困境:肉體安全了,心靈卻禁錮了。
我父親中風後,曾插著鼻胃管進食,他一難受,總要伸手去拔。但這一拔就前功盡棄,護士必須重新來過。為避免反覆插管,必須將他的手固定。那失去自由的畫面,真是老人的噩夢。
我們未必都有照顧老人的經驗,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老人和我們一樣,需要自由。老人病痛既多,出門就需要專業照護,但所有的技術難題,都無法和自由相比。
「出遊」的基本意義,是在開闊的空間移動,擺脫了斗室的密閉環境,為自由創造條件。老人同遊,是共享和交流;青銀同遊,是在乎和傾聽。他們在旅途中成為主角,獲得舞台,完成挑戰。既不再是退場者、邊緣人,也不再扮演被要求的角色,重新成為了自己。
樂齡出遊的意義,若往這方向寫,就不再只是對特定族群的關懷,而是對「人」的深沉關懷,或許更容易寫出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