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對處於能源出口網絡核心位置的烏克蘭甫一開戰,國際油價立即衝到每桶105美元,幾番震盪後又向110美元叩關。從更深層來看,這場戰爭其實是在催化油價「超級周期」由威脅轉為事實,並且加速運行。早在開戰之前,油價「超級周期」已經醞釀多時。2011年全年油價已從每桶50美元左右,漲到75美元以上,漲幅超過50%;今年初開戰之前,油價就已突破每桶90美元,現在更加速上衝。究其根源,在於全球石油供給面發生結構性減弱,有效的「供給頂峰」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現;反觀需求面,則發生過渡性增強,「需求頂峰」尚未來到。供給力竭,需求未衰,為油價「超級周期」創造了必要條件。
先看供給面。2014年爆發「沙美油價戰」,國際油價從每桶140美元以上暴跌到50美元以下,國際大型石油公司開始減少探勘與生產投資;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簽署,節能減碳以對抗氣候變遷逐漸成為全球風潮,石油公司資本支出持續減少,從此埋下長期性產能萎縮的種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石油需求急降,國際油價再度暴跌。拜登政府上台,主張綠色經濟,抑制頁岩石油產業擴張,使美國不再能發揮調節全球供需的功能。即便是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也只剩下波斯灣產油國還有增產能力,而且備用產能愈來愈少;因此儘管油價持續上漲,各國有意增產卻力有未逮,而且在未來一段期間供給吃緊仍將持續。
再看需求面。隨著全球陸續解封,且民眾擁有鉅額儲蓄,引發龐大的報復性石油需求。據美國運通調查指出,2021年休閒旅遊是美國消費者的首要支出項目;不僅將帶動飛機燃油需求,陸上交通流量回升也促進汽油及柴油需求。一旦中國大陸解除「零確診」政策,石油需求更可望暴增。
再者,疫後全球經濟復甦,將支持未來的石油需求。企業界重新思考供應鏈策略,從「及時(just in time)」採購轉為「預防(just in case)」採購模式,而生產及運輸更多產品及零組件以充實庫存,也勢必刺激石油需求。
結構性供給吃緊,過渡性需求增加,庫存水準偏低,備用產能萎縮,加上俄烏戰爭催化,新一波油價「超級周期」已然來臨;不僅威脅到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嚴重衝擊經濟復甦,大幅拉高全球通膨,甚至可能干擾到對抗氣候變遷大計。
所幸這波「超級周期」來得急也去得快,最高價位可能比前一波低,理由是全球石油供給與需求彈性都大幅提高。在需求面,各國政府大幅削減油品補貼,並降低對油品價格的控制,使消費者更直接受到油價變動的影響,當油價上漲時便會減少消費。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電動車銷售量將增加,許多勞工仍將維持居家及到班的混合工作型態;且油價高漲也將迫使用戶研發新科技,以提高能源效率,並因應更嚴格的碳排量規定,政府也將加速推動能源轉型。
在供給面,波斯灣產油國將因為油價高漲而增加產量,美國頁岩石油業者也會小量增產。衛星及通訊科技能夠提升即時資訊流速,使石油業者更能夠迅速因應市場變化。這些雖不足以扭轉供給緊俏,但至少能夠限縮油價的漲幅。
更重要者,在於這很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油價「超級周期」。油價愈貴,能源轉型就愈快,而且一些國家正利用刺激經濟措施來建設更有利於減碳的基礎設施。疫情危機使民眾更加重視社交保距,逐漸適應靜態的工作及購物形式,視訊會議常態化也使商務差旅減少,都將抑制長期的石油需求。
這場俄烏戰爭雖刺激油價衝高,但更警醒世人了解到要減弱普亭的野心,釜底抽薪之計就是擴大替代能源投資,加速脫離對油、氣的依賴。因此這波油價「超級周期」很可能只是夕陽無限好,不久後便將隨著綠色經濟加速來臨而跟全世界就此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