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全台大停電再度引爆民怨,不到一年,已第四次大規模停電。經濟部長昨向行政院提呈「三○三停電事故檢討報告」,強調第一線人員操作錯誤及監督不周。其實大停電後,政府部門上至總統府與行政院、下至經濟部與台電公司就口徑一致,一口咬定是人為疏失與線路問題,基層人員該懲處,無關缺電。台灣電網可算綿密;電力輸配偶因天災或人為疏失出現跳電問題,造成小區域停電,過往也時有所聞。依據台電說法,最近幾年的跳電頻次其實沒有比以前多。如果台電所言屬實,那我們不禁要問,跳電頻次沒變多為何大規模停電次數變多?
細究原因,備轉容量不足當屬禍首,其次是設備與線路老舊,最後才是人員訓練未落實。後面兩項是台電的責任,但第一項涉及國家制訂的能源政策內容,台電只能聽命行事、無從置喙。只不過,專業電力公司豈能不知為了維持足夠的備轉容量,適合救援的燃氣機組數量必不可少。
然而,實行數年的「非核減煤衝綠電」政策已經開始衝擊供電穩定。最適合做為基載的核電陸續除役,煤電占比必須在四年內逐漸從目前的四十六%降為卅%,基載機組大幅減少後,用以取代核電的綠電無法擔負穩定供電的重責大任,於是目前可用或規畫中的燃氣機組必須全數「救援轉先發」。換言之,作為彈性中載的機組數量無法滿足備轉需求,等同增加尖峰負載再創新高時的跳電風險。
唯命是從的台電配合政策調整各類型機組數量,仍企圖避免陷入備轉容量不足的困境,除了帳面上的每日備轉容量率利用尖峰光電與風電灌水外,還透過「加強需量反應」與「水電全數夜發」等治標手法因應夜間的用電尖峰。
不幸的是,興達電廠的意外發生在白天,兩項救急作法都來不及執行,再加上龍崎超高壓變電所同時出現故障,實際可用的備轉容量又付之闕如,在南部機組全數跳脫後,本可與之隔離並利用「應有且足夠」的備轉容量滿足自身用電的中部與北部地區也隨之遭受牽連,最終導致全台大停電。如非缺電,情況不會如此之糟。
儘管官方在事故後言之鑿鑿地強調台灣不缺電,但缺電與否,不是光憑空口白話就可以釋疑。檢視幾項關鍵數據後便可發現,台灣不但現在缺電,未來幾年也將持續缺電,而且會愈來愈嚴重。
根據經濟部資料,民國一一一年至一一四年之間,除役機組的總裝置容量為九○六萬瓩,新增機組的裝置容量則為一○八六萬瓩,餘裕為一八○萬瓩,乍看應可放心,似乎足以應付用電成長。不過,此期間所有新增機組全為燃氣機組,氣源是否充足取決於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啟用時間,而三接預計二○二五年才會完工。在此之前,這些準備用來當作基載的新增燃氣機組都將無電可發,缺電已經無可避免。
不斷跳針的「不缺電宣示」已無說服力,躁進的「非核減煤」能源轉型註定失敗,主事者不為錯誤政策道歉改正,忙著懲處基層,並任由經濟部長與企業家賭雞排,還開個保證未來一年不會大停電的芭樂票。
坦白說,部長的保證跳票事小,政府失信於民,進而引發缺電災難,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