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歐洲行在最後一站華沙發表演說,堅決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更隨口說出:「天啊,此人不能繼續掌權!」由於他語帶威脅,引發全球震撼,認為拜登的說法,似在暗示俄國人民應起來推翻普亭政權。幾十年來,拜登在參議員、副總統和總統任上常常脫稿失言;此次照例被白宮發言人澄清,國務卿布林肯則直接否認美國有對俄的「政權更迭」計畫。在俄烏戰爭逾月的關鍵時刻,拜登的表述被解讀為有弦外之音,除不恰當,也暴露美國的私心。
一個國家的政權更迭與否,應由該國自己決定,不勞他國費心。冷戰時期,美國覺得有機可乘時,就去扶植流亡政府,暗殺他國領導人。後冷戰時期,美國動輒發動顏色革命,試圖顛覆他人政權,被其他國家認為是安全威脅。
因厭惡普亭,欲去之而後快,拜登講起來很爽,但只會把情勢弄得更棘手。國際社會已注意到,美國跟法、德不同,似乎很不希望俄烏戰爭盡快落幕。拜登在波蘭的演說完全未提到和談,反而希望擴大戰場,讓俄軍深陷烏克蘭,最後耗盡軍力與國力。
法國總統馬克宏就說,他不會使用拜登的煽動性字眼,他會從烏克蘭的情勢來考慮,希望先停火,再透過外交手段要求俄國撤軍,「如果我們想達成,就要避免在行動與言語上激化情勢」。德國總理蕭茲也說,「政權更迭」不是北約的目標,他也相信不是美國總統的目標。就連英國都說,如果普亭撤軍,經濟制裁就可以取消;現在拜登的說法,難道是要一直打進莫斯科去嗎?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的會長哈斯表示,拜登的說法,「讓困難局勢更加困難,讓危險局勢更加危險」,因為普亭認為拜登的話證實了他一直以來認定的觀點。這次失言,可能會讓好不容易出現和談契機的局勢再度惡化,時間拉得更長。在內外壓力下,拜登被迫連續兩天澄清,但並未道歉。他宣稱,只是在表達內心的「道德憤怒」,而非政策宣示,他也否認此話可能導致情勢惡化。
俄烏戰爭進入第二個月,美國想打持久戰的意圖益發明顯。上周的北約峰會,拜登提出「長期抗戰」戰略,聲稱戰事可能打上幾個月或幾年,要求盟邦在經濟和軍事上做準備。對歐洲國家而言,長期作戰經濟負擔沉重,難民問題難解,在在相當棘手。但對美國來說,自己不在戰爭圈中,只要提供武器讓烏克蘭代打,即可讓俄國陷入泥淖,自然樂得輕鬆。史丹佛大學歷史學家佛格森認為,由此可看出,美國何以無意透過外交調停來達成停火,也可說明拜登為何一再激怒普亭,稱他為戰犯、屠夫。
美國助烏抵擋俄軍入侵,原本站在道德高處;但拜登提起「政權更迭」,就讓全球回想起當年小布希總統出兵伊拉克的「侵略」行徑。如此一來,美國就落入不正義的一方。俄羅斯便能大剌剌指責,美國的真正目的不是幫助烏克蘭,而是要顛覆俄羅斯,這也讓有意調停的國家增加了困難。
克里姆林宮的憤怒可想而知,其發言人強烈表示,誰來統治俄羅斯,是由俄國人民決定,而不是美國總統決定。這也更證實普亭的懷疑:美英企圖延長戰爭,拖垮俄國,讓普亭下台,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烏克蘭的問題。但如果普亭被迫鋌而走險,甚至動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將造成更恐怖的災難。
這次拜登的失言,正如火上加油,愈否認,愈像認知作戰,對於戰事降溫絲毫沒有幫助。如此嚴重的失言,只會折損美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