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20日展開首度東亞行程,除了堅定日韓盟邦關係,舉行四方安全對話的領袖峰會外,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在降低中國大陸政經影響力的印太戰略指導原則下,拜登總統去年10月便倡議此一內容不甚清晰的經濟架構,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的延伸,並修補因未加入CPTPP而在亞太經貿領域失落的領導角色。IPEF是由美國主導爭取亞太盟邦認同,建立四大經貿支柱,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生產體系,並希望藉此能與中國大陸供應鏈抗衡。這四大支柱包括公平而有彈性的貿易、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推動基礎建設、乾淨能源與減碳,以及整合租稅與反貪腐。
拜登總統過去半年不遺餘力爭取亞太各國參與IPEF,但亞太地區幅員遼闊,各國政經發展程度不一,目前雖已獲得美國傳統盟邦的高度認同,但仍有東協國家持觀望態度。這些國家疑慮參與IPEF所得到的利益能否與付出代價匹配,以及其與剛剛生效的RCEP如何互動。
台灣除參加WTO與APEC外,與國際大型經貿活動的連結不深。這次美國倡議IPEF的機會難得,自當積極表態參與。政府的努力也獲得美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支持,去函白宮力挺台灣加入IPEF。然而美方希望順利推動,為避免節外生枝,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已表態,IPEF剛推出之際不會納入台灣。
雖然IPEF具體內容有待觀察,然就設計構想而言,國人不宜以傳統貿易協定看待。美國白宮國安顧問曾表示,拜登政府要推動「中產階級外交政策」,「必須處理中國對美國就業與勞工的貿易霸凌」。美國貿易代表也認為,美國人民現在關切海外代工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最近貿易代表更說「美國主張的經濟往來是以美國價值為基礎」,而市場准入與關稅顯然都不被列在談判優先事項。
IPEF是美國主張的新形態經貿架構,但是經濟運作基本原理仍然不能違背。自由貿易背後是基於比較利益下的產業分工,各國因專長而能擴大生產,但是也必須面對被汰除產業與勞動力的適性調整,而若調整失敗則會造成僵固性失業問題。美國提出的IPEF想法則是依據美國主張的生產條件進行分工;未來貿易談判內容可能就會由美國觀點來決定勞工就業條件、環境與氣候規範、生產監管治理標準、產業競爭政策設計與貿易便捷化措施,其他參與國家置喙空間恐怕並不大。
傳統貿易協定談判是慢工出細活,但這不符拜登政府追求績效的模式。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報告指出,IPEF將會是行政主導,國會扮演的角色並不清楚。如果缺乏國會立法確認過程,美國政府不可能在IPEF中釋出過多優惠措施。顯然面對美國年底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拜登總統推動IPEF的力度與速度必會加快,以避免後續政治效應對架構內容的影響。
台灣積極加入IPEF是必然的抉擇,但IPEF不是自由貿易協定,我們不應期待會有特殊關稅待遇。比較正確的看法是,我們可以配合IPEF設定標準,調整經濟生產體系以符合先進國家的標準,也讓台美成為更緊密的經貿夥伴關係。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台灣長期以降低成本的生產競爭模式必須做適度調整,需要更加重視生產勞動條件與友善環境。
大家十分清楚IPEF是美國整合亞太區域競爭力,遏阻中國大陸經濟擴張的貿易手段。台灣目前透過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所形成的供應鏈模式,有可能會與未來的IPEF供應鏈分庭抗禮。未來我們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參與IPEF,產業界都會有必要的調整適應期。我們因此面臨兩大之間該如何為小的艱鉅任務,而這也正是考驗社會理性與智慧抉擇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