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企管報】內容涵蓋領導統御、經營企畫、財務管理、行銷廣告、職場生涯,增加您在職場上所需的知識。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6/06 第523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御用學者滿地走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把防疫打成選戰,蘇揆心機誤了人民性命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邊境開放慢半拍 拚經濟輸亞太
民意論壇 聽訓的IPEF 比不上實利的ECFA
美賣什麼藥 台應反守為攻
送終之亂 綠色快燒通道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線上課程的雲端漫步體驗
刪樹王事蹟 不如雙面俱陳
昨天世界動物權日 動物悲歌接二連三 你我是殺手
安寧緩和醫療 樂活積極非等死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御用學者滿地走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憲法法庭日前舉行「農田水利會改公務機關違憲案」辯論,四位應邀辯論學者有三人支持「不違憲」。細究這些「支持派」學者的背景,有兩人曾任行政院訴願委員,另一人論述與其論文主張截然相反,被質疑為「御用學者」。

這種「御用」現象,其實充斥當今政壇。本報記者翻出,在「軍公教年金改革」、「黨產條例」及「萊豬」等釋憲案中,就有多位「熟面孔」學者,在不同的案件中擔任政府機關代表或鑑定人。表面上,他們具有「學者」身分,看似代表客觀意見;實際上,他們政治認同明確,立場即是支持蔡政府決策。更嚴重的是,有些人頻頻承接政府委託案,有些人與案件當事人有師生關係,卻完全不顧利益迴避。

藉由「御用學者」的唱和,近年釋憲案屢屢呈現一面倒現象,除重傷大法官公信,也重創司法獨立。而御用學者之氾濫,絕不僅限於司法。以媒體為例,理應監督通訊傳播健全發展的NCC,政府先派御用學者盤踞地盤,然後藉機關掉「中天」,再派華視上場替補,一路暢行。包括最近公廣集團的改組,當選董事長的胡元輝就身兼六個不同基金會的頭銜,若非御用,如何能獲此榮寵?

御用學者並非蔡政府的發明,但其滿地走的程度,恰在踐踏民主。最糟的是,他們假冒成民間的客觀聲音。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把防疫打成選戰,蘇揆心機誤了人民性命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當全台各地還在疫情高原期飽受煎熬,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巡視中南部大型疫苗接種站時,冒出一句「我們一起打贏這場防疫的選戰」,當場氣氛凝結,蘇揆驚覺失言而改口。蘇貞昌其實不是口誤,而是大白話地流露出他處處選戰考量的心機,卻也是台灣疫情失守、人民冤枉殞命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蘇貞昌當天的行程安排就可以看出,他刻意避開疫情最重的雙北,走向中南部取暖,還在高雄場宣布提供高中以下學生四劑免費快篩,展現出他最善用的「小恩小惠」政策買票風格。只不過,這拿國家預算撒幣換選票的作風,因一用再用,早已效果遞減,取而代之的是,蘇貞昌巡視時一再遇到民眾嗆聲抗議,有指責「酷吏草菅人命」,有埋怨「私幼不能放假」,防疫未見成效,民怨積累已深,這樣的成績還想當選戰籌碼,毋寧是癡人說夢。

今年防疫措施鬆緊不一,雜亂無章,最根本原因是指揮官陳時中有意進軍北市,想做年底選戰的領頭羊。但陳時中的選戰考量,終究不敵Omicron來勢洶洶,舊策略已經失效,新疫情應變不及,想要「以篩代隔」,卻因快篩劑準備不足讓民眾再度體驗街頭排隊之苦,種種「超前部署」的大內宣全被應變無方、朝令夕改的防疫政策破功,也使陳時中轉進參選的規畫處處受到羈絆,更讓民進黨選戰安排充滿變數。

正因為陳時中能否參選北市生變,前交長林佳龍連首都「十二大願景」都準備好了,還擺出雲林鄉親力挺的場面,爭取參選企圖心十足。這不是蘇貞昌期待的發展,因為一旦成真,證明陳時中防疫失敗,也說明蘇揆政策失誤,這豈是好大喜功的蘇貞昌所能容忍的。尤其和蘇不對盤的林佳龍卡上北市位置,直接威脅蘇貞昌北台灣綠營霸主的地位與蘇系的江山,蘇貞昌當然更不樂見。

雖然綠營口頭不願承認,但防疫政策失當,防疫議題只會是選舉的包袱而非資源。不僅單日染疫數以萬計,中重症和死亡數更逐日創新高,疫苗和快篩劑分配混亂,給藥緩慢,居隔政策也一再改變,民眾為一紙居隔單而疲於奔命,再加上醫療體系早已累癱,應給的醫護津貼卻遲未到位,這一件件個案都會積累成難以平復的民怨,更是綠營年底選戰的大難關。

更有甚者,因疫情和俄烏戰事帶來的通膨陰影,讓老百姓日子過得苦悶而艱辛,對執政黨選情不利;當綠營不能再以政策撒幣換選票的招數收買人心時,不論是揪戰犯或紓民怨,人事異動就是掃除陰霾、開展新局的政治解方,其中,蘇揆的進退就會被端上□面。

最近「很多孩子走了」成為聲討民進黨的主標題,這正是蘇貞昌酷吏政風的典型產物。疫情再壞,民眾再苦,都很難從蘇貞昌身上看到一絲不忍與自省,也見不到一點民胞物與的情懷,只看得到蘇內閣自誇自擂,凡有礙政績宣傳的言論則必抓必告,這種霸道風格絕對是綠營年底選戰的大包袱,民進黨如不能改變政院僚氣十足的傲慢施政,民眾自會以選票讓民進黨知所收斂。

蔡政府政績墨綠的慘狀,連蔡總統就職紀念談話都意興闌珊,可以預見年底選戰危機四伏。如果蘇貞昌能為民進黨長遠計,一次解決政情低迷、世代接班與選將安排問題,讓綠營北台灣的布局得以穩盤,將有利於蔡總統在剩餘任期裡再開新局,穩固綠營政權。進退時機,其實都在蘇貞昌一念之間。蘇貞昌兩任閣揆足矣,執著於權位,於黨於己、於人民於國家都不利,就看蘇揆自己放不放得下。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邊境開放慢半拍 拚經濟輸亞太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後疫情時代的亞洲世界,可以從6月1日東京港區的南韓大使館前騷動看出端倪。當日是南韓開放外國人入境觀光的第一天,大使館前申請簽證人群大排長龍,年輕學生接受媒體訪問說,雖然機票已經從過去3萬日圓漲了兩倍,但為了可以出國旅行,早上5點就來排隊。看到南韓大使館前的熱鬧,同樣位於東京港區的台灣駐日代表處,依舊訪客冷清,這落差不禁要讓人問,何時台灣才能走出鎖國苦悶。

亞洲各國正在逐步邊境開放,台灣的管控政策必須加速檢討。一向親台的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日前投書媒體表示,台灣目前依然停發訪問學者、短期留學等簽證。松田教授認為在中國依舊「鎖國」狀況下,國際學界在台灣進行訪問與短期留學的需求是愈來愈大;可是台灣政府對邊境開放猶豫再三,讓台灣痛失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大好機會。

雖然表面上台灣目前有商務簽證,可以讓海外商務客以兩種方式入境。一種是專案「經濟泡泡」,不須隔離,但是訪客的活動路線、住宿及交通等受到嚴格限制,需專車、專人陪同;另一種就是通案式的「7+7」。雖然「經濟泡泡」可以入境免隔離,但是專案申請前提是「不可取代性、對台灣經濟有重大貢獻」。這樣的條件下,能申請泡泡者,少之又少。

絕大多數商務客入台,還是必須走「7+7」隔離檢疫政策,讓多數的海外商務人士敬謝不敏。最明顯的影響案例,就是5月下旬暌違兩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恢復實體展出,一方面因為國內疫情再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幾乎無國際人士參與,展場冷清至極。

儘管政府已經透露,6月下旬之後「7+7」的入境檢疫方式,將會放寬到「3+4」。但我們冀望商務入境儘早轉換到「0+7」;因為許多國際商務人士,原本入境時間就只有短短兩三天,「3+4」模式就是將這些國際生意拒之門外。台灣不及早開放邊境,今年台灣的國際商務客入境,或者舉辦任何國際貿易展,熱絡程度絕對會輸給鄰近的日、韓、新加坡。

政府規劃「3+4」,而非「0+7」,其最主要因素,恐怕不是因為防疫,而是因為之前國內疫情嚴重,政府怕被輿論責罵,故採取謹慎邊境管控。

目前國內打滿三劑疫苗的確診者同住家人,雖是高風險,但是能以篩代隔,施行「0+7」管制出門上班。而海外入境人士,不僅要具備登機前二日內PCR陰性報告,入境後也要進行唾液PCR檢查。如此條件限制下,其風險不可能高於國內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政府卻還拘泥在「3+4」,擺明是歧視海外人士。但就目前每天感染人數與總人口比,台灣的風險程度是高於世界上多數國家的。

也許政府的嚴格邊境管制,是擔心Omicron新變種入境,然而目前開放邊境的國家,皆沒有因為新變種出現而改變邊境開放政策,同時也沒有任何國家因為新變種出現而有疫情大幅惡化的狀況。台灣政府實在無須杞人憂天。

觀察亞太國家,新加坡在今年3月9日感染人數到達高峰,4月1日起完成疫苗接種者入境免隔離。南韓在3月中旬感染人數到頂,3月21日起完成第三劑接種者,入境可免除七天隔離。就算邊境管制較為保守的日本,在2月初感染人數到最高之後,3月1日起便開放商務簽證,來自低風險國家且完成三劑接種者免隔離。

亞洲各國正在大步邁向後疫情時代,爭取國際商機也在搶奪國際觀光客。政府規劃的「3+4」模式,實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因為國內高風險者,都已經以篩代隔,來自低風險國家(目前世界多數國家相較於台灣都是低風險國家),也施行過數次PCR檢查的商務客,卻要被隔離,這只會讓台灣在後疫情時代,拚經濟注定輸給其他亞太國家。

   
民意論壇
聽訓的IPEF 比不上實利的ECFA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聯合報
美國總統拜登五月風光的亞洲行,將「印太經濟架構」(IPEF)推到亞太地區舞台上。

印太經濟架構的重點,在建立經貿規則,而不是關稅減讓、自貿協議和市場開放等傳統主張;新主張為讓供應安全與生產鏈有韌性、勞動權利與就業創造、全球最低稅制與打擊貪腐機制,以印太地區的國家為主軸架構來發展。

首輪印太經濟架構會議連同美國在內有十三國參與;其中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汶萊、越南和馬來西亞七個國家,都有參與RCEP和CPTPP這兩個大型FTA(自由貿易協定)。同時目前中國大陸正積極要加入CPTPP,來實現亞洲太平洋自由貿易區(FTAAP),因此美國想就IPEF來牽制中國大陸的經貿崛起。

美國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在首次會議並沒有邀請我方參與。日前傳出美方的新主張「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是對台灣一項善意,來拉攏台灣。這項倡議包括十一項美國貿易代表署所關注的議題,與二○二一年台美TIFA復談達成的十大共識,內容有很大比例重疊,但最重要關稅議題仍然落空。個人認為美方誠意不足,是安撫我方失落的安慰劑,並無我方首席談判代表所言的重大突破。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仍著重於美國關注的議題,部分議題或許對我方也不無幫助,但一些議題如勞工權益保障、公營事業管制、反貪腐、環境和氣候行動等,並不是我們產業界所關心;反而這些議題會增加我國企業的負擔。

個人認為,美方此次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根本沒有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自由貿易協定精神。這可從美方公布內容完全由美方單方主導看出,跟過去TPP的內容是由參與國家平等討論形成的共識迥然不同。台灣若參與印太經濟架構,也會跟其他國家一樣,只有聽訓的分。

印太經濟架構完全是以美國要阻擋中國大陸崛起為出發點,因此印太經濟架構的政治軍事成分大於經濟,而經濟利益又是以美方利益為依歸,因此首輪未被邀請加入,反而是好事,避免更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讓對岸有藉口中止ECFA。尼加拉瓜與我國斷交,尼國以斷交因素來否定既有中尼FTA,對台灣是項警訊。

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會不會惹出中止ECFA的事端,蔡總統應好好深思,畢竟一個空的IPEF是比不上有實質利益的ECFA。

   
美賣什麼藥 台應反守為攻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聯合報
六月一日,美國和台灣同時宣布和展開雙邊的貿易合作—名為「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受到台灣方面的歡迎,也一吐之前被排除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之外的怨氣。

這個倡議涵蓋十一項議題,目的在於「希望發展實質的方式來深化經貿關係、以共同的價值來追求彼此的貿易優先,以及提升創新和對於勞工和企業包容性的經濟成長」(取自美國貿易代表官網)。首次會議預定六月底在華府舉行。

為什麼叫倡議(initiative),不叫協定(agreement)?「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名字值得玩味。美國近年來所推動的談判,多是超越傳統貿易協定,比如說印太經濟架構用的是「架構」,以及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倡議」。旨在跳脫傳統的貿易協定,使美方在新的框架下有更多的施展空間,同時美方對盟友的要求也超越傳統的協定,牽涉到各國的主權領域。

比如說在IPEF中,美國將對各國的勞工制度、供應鏈、綠能產業、甚至稅務要求盟國合作,此舉是希望簽約國能夠戰略性地傾向美國價值、深化戰略合作,不過這也造成許多國家在細節上搖擺不定。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是類IPEF?在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的十一項議題中,有許多是和IPEF重疊的,包括氣候變遷、供應鏈、勞工權益、反貪腐等,基本上就是IPEF的孿生弟弟。但是不同於美方將IPEF定義為非傳統的貿易協定,在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中,美方仍然納入了許多傳統貿易談判的元素,包括貿易便捷化、農業貿易、以科學為本的法規等。這些都是IPEF沒有提及的部分。相較於IPEF,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有相當多實質的貿易談判空間。同時也看到美國這一波來勢洶洶,台灣在高興之餘,應該嚴陣以待。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對台灣好還是不好?所有的貿易談判都是互相讓利(give and take)。但是和美國這樣的大國談判,很多時候對方挾著龐大市場的獨買(monopsony)優勢,很容易被逼著處處買帳,但這不表示台灣就得要處處忍讓。

台灣獨特的比較利益,加上雙邊談判的彈性(可能會被對方多拗一點好處,但是可以和對方多拗一點好處),以及過去兩年來美國供應鏈、晶片荒等軟肋,在談判桌上可以要求美國讓利的空間不可謂不大。

雖然美國在這十一項議題中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美國利益」優先:農業、供應鏈、貿易便捷、勞工權益、環境和氣候變遷這些都是美國的諸多要求。台灣除了守住底線之外,更要有策略性的反守為攻,在美國弱點上突擊,例如美國面臨的通膨、勞動力缺乏、晶片荒等方面,相信應該可以有更進一步對台灣有利的談判進展。

   
送終之亂 綠色快燒通道
蔡嘉鴻/鐵路工程師(台北市)/聯合報
就染疫確診死者在廿四小時內被急火化的爭議,陳時中在記者會公示過往公文,重申公告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防治措施是以「盡速火化」為原則,土葬需求採報准程序,未曾變過,規定廿四小時內通報,而非火化期限。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表示,政府的規定沒有改過,外界好像一直都誤解。不過,他可能也忘記了自己曾經表示過「裝入屍袋後不能打開」,而一個不能再打開的屍袋,對於後續的遺體妝容、入殮、存放、告別等程序,在實務上也等同無法執行;醫院、禮儀公司、家屬被強迫走入「全速」流程,現在卻聽得一聲無關痛癢的輕鬆語調「你誤會了」,甩鍋是地方政府自治配套不周全,以及殯葬業者「大主大意」。

相較於陽世子女與親人在烈日風雨下排隊搶口罩、疫苗、快篩、兒童疫苗,以及無限崩潰輪迴上網以求一紙居隔證明,這些往生者的人生終途,竟然在指揮中心的模糊指令下「快速通關」,如此「綠色快燒通道」真是讓家屬承受不起!

送終也能亂,「很多疫往者都快燒了」,這總不會又是假新聞了吧?

盡速是多久 請盡速解答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陳時中部長答覆記者詢問時強調,指揮中心的規定一直都未改變,只要求盡速將染疫者的屍體火化,並沒有訂時間。坦白說,我還是搞不清楚到底是多久之內才叫「盡速」?一天?一個月?一季?抑或一年?如果不在廿四小時內火化,到底罰還是不罰?

媒體不是三不五時都有報導,廿四小時內火化的規定讓染疫者家屬遺憾沒能見最後一面嗎?指揮中心官員為何那時不肯主動澄清呢?《傳染病防治法》對觸犯防疫規定者要罰多少錢及罰款繳納期限,不是都訂得死死的嗎?怎麼不說「盡可能交」或「盡速繳納」即可?

染疫亡故者的遺體何時必須火化?指揮中心理應把期限訂得清清楚楚,讓家屬或喪葬業者有所依循。這麼簡單淺顯的道理,怎麼政府官員總是愈說愈複雜?衷心期盼大有為的政府能「盡速」解答民眾的困惑!

人生最後一程 也被糊弄

張有賢/製造業(新北市)

猶記去年一張照片一位孝子雨中在火葬場遠遠跪拜送親人最後一程,令人鼻酸;當時報導就是說規定需在廿四小時內火化,如今疫情指揮官卻說沒有這項規定。慎終追遠是我們的傳統思維,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已有二千多條人命,相關規定打破我們傳統的禮俗,累積下來是多少人心中的痛。

這兩年多來,國人自我節制,從疫苗到快篩到重症的醫療量能,任憑無法超前部署的指揮中心朝令夕改,大家跟著團團轉。火化的相關規定,相關部門確認一下就知道了,根本沒什麼困難,如果到了應該改變的時候,政府就應該明確的公開宣達,而不是在記者會上糊弄帶過,又留給家屬、業者及地方政府莫大困擾。

疫情發生重大改變,政府腳步蹣跚不知應變,連國民的人生最後一程也被糊弄,讓人感嘆這個政府的官員心裡到底都在想什麼!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線上課程的雲端漫步體驗
趙坤茂/聯合報
疫情期間,實體課程全面改為線上,發生了諸多不可思議的事件。

國外某大學的一門課程裡,有位修課學生在學期中不幸意外死亡,教授得知後感傷不已。更令教授難過的是,該生直到期末仍持續繳交作業,甚至連加分題也努力完成。調查顯示,該生將上課的帳號密碼都給了外包網站的槍手,付費後的履約保證就是包辦課程大小事,並取得優良的修業成績。

另有一所大學的某門課程裡,有位修課學生在學期中寫信向授課教授提問,不料竟收到一篇自動回覆的悼文,這才發現教授音容宛在,兩年前已亡故,讓該生嚇得目瞪口呆。為了使課程順利進行,該門課另外安排一位掛名教授,以及兩位批閱作業及試卷的助教。「老師不死,只是重播」,不知已故教授的鐘點費如何計算?修課學生只能透過靈媒與教授對談,學費是否應該打折?

怪事無處不在,說不定當下地球的某個角落,有位已故學生正在修習一位已故老師的課,大家屢見不鮮,或許就見怪不怪了。

最近有位學生告訴我,他的課程期末評量方式五花八門,包括線上分組報告、期限內上傳書面報告和試卷答案、線上限時作答等。為了防弊,線上考試另訂不少規範,有的要求顯示電腦網址的地理位置,有的要求開啟鏡頭並核對身分,有的大班課程開啟鏡頭後還會分組,再由各個助教監考。面對各式各樣的期末線上評量,不知莘莘學子是否都備有適足穩定的視訊設備、網路流量及應試空間呢?

無論如何,線上監考總如霧裡看花,終隔一層。為了避免鏡頭死角,有時還會要求鏡頭全景掃描,或者開啟多個鏡頭,從不同角度照見考生的一舉一動,但如此一來,考生將暴露大量的個人隱私。更具爭議的是使用線上監考軟體,它除了側錄考生電腦上的執行程序,也以人臉辨識技術驗明正身,並在考試進行時觀測考生眼神、臉部和肢體動作、周遭環境變化等,若有異常現象,再由軟體自動判讀是否作弊。

當線上監考軟體標注學生涉及舞弊時,到底該相信監考軟體,或是作答學生呢?實境關注的楚門世界,會不會演變成各說各話的羅生門情境呢?影像辨識軟體是否存在種族、性別、年齡等偏差呢?監考軟體蒐集的個資若管理不當,是否危及學生權益呢?

線上課程的利弊得失見仁見智,師生來去匆匆,足跡如幻似真,難免走過路過又錯過。但願未來師生能逐步在雲端裡,探索出彼此頻率相通的交流頻道。(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刪樹王事蹟 不如雙面俱陳
鍾邦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聯合報
台灣樹王賴倍元賴桑,卅年在大雪山種下卅萬棵樹,多年來蔚為美談,連蔡總統都曾親臨現場嘉許,事蹟更被收錄在國小社會科課本中。

然有國小自然科教師黃鵬霖向教育部陳情,賴桑經濟造林、除草及林相單一的作法,與「復育」天然林不同,恐有誤導學生之虞,建議將該課文刪除。但我認為賴桑善行可嘉,課文全盤刪除未免可惜,不如稍加刪修,再並列另一位台東賴桑多元復育餵飽野生動物的原生殼斗科樹種事蹟,讓學生比較兩者何以立意均良善,卻導致不同的結果,對照省思正確造林的意義。

三十多年前我在澎湖服預官役時,曾參與軍方造林任務,我對樹種單一及樹距過小提出質疑,無奈階級過低,建言遭忽視,只能眼見任務泰半失敗。退伍後亦曾目睹服務學校校園大量種植單一樹種,卻因病蟲害短期間全數枯亡,顯見造林需有充足專業知識與正確策略。

可歎有關單位未曾以專業協助賴桑,僅見官員的過度造神與蹭熱度,反而造成他的善行被打臉,真是情何以堪。

建議課文可適度保留,並陳述正確作法與案例,既能保留善行典範,在教學上更可將學生的認知層次由理解、應用,提升至分析、綜合與評鑑的境界。

   
昨天世界動物權日 動物悲歌接二連三 你我是殺手
張健常/環教志工(台南市)/聯合報
每年六月第一個禮拜天,是國際動物倡議團體訂定的「世界動物權日」,以「Our Plants;Theirs Too.」做口號並持續為野生動物發聲。儘管國內許多非營利組織響應相關活動,但是每天各個角落總有許多弱勢生命仍在苟延殘喘著。

不久前林務局在南投縣信義鄉丹大林班地野放一隻台灣黑熊,上個月被發現時競遭槍擊死亡並掩埋。半個多月前另件盜獵案是屏東來義鄉山區的熊鷹;熊鷹在排灣與魯凱族神話中視為英雄的象徵,因數量稀少羽毛奇貨可居,黑市一隻叫價約六萬元。

同樣是動物悲歌,南投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團隊曾收到通報,有隻母石虎遭「路殺」,解剖發現牠已懷孕,是一屍四命慘案。據統計去年石虎路殺案件就有廿五件,今年至少已有四起,以台灣的道路密度來說,真是非常大的挑戰。

駭人悲劇接二連三,苗栗一位民眾發現穿山甲頭卡在八寶粥罐子,多年前瑞里圓潭公園也有一隻穿山甲被空罐罩頭導致跌入溪中溺斃;花蓮也曾有山友發現黃喉貂頭卡在易開罐內緊張亂竄。這些都是被民眾喝完隨手亂丟的空罐,許多野生動物就因人類的不當行為而死於非命。

野生動物遭流浪狗攻擊事件也層出不窮,墾丁、綠島甚至有梅花鹿被野犬攻擊咬傷導致肚破腸流。各地農業單位不應放任類似事件一再上演卻束手無策。落實並採用「誘捕、絕育、注射疫苗、放回原地」的做法,不僅是尊重動物福祉的最佳選擇,也是預防狂犬病擴散的重要手段。

疫情當頭國人正窮於對抗病毒,忘了山林裡還有許多沒有選票的野生動物正危在旦夕,牠們的存在健全了環境指標與豐富生物多樣性。牠們也應擁有與人類共享地球資源的夢想與權利。

   
安寧緩和醫療 樂活積極非等死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聯合報
完全支持溫啟邦教授五月廿四日「運動是良藥 長照不等於安寧照護」一文中倡導運動對健康的好處。但是文中以「消極蹉跎光陰歲月,苟延殘喘」描述安寧緩和醫療,顯然與現代的安寧緩和醫療內涵有極大的落差。實有必要在此澄清說明。

一九九○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闡明安寧緩和醫療是針對治癒性醫療沒有反應的癌症末期病人,提供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來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倡議在癌症治療的過程,盡早提供這樣的醫療照顧。二○○二年WHO再次闡述安寧緩和醫療是對所有生命威脅疾病的病人及家屬,務必提供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照顧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擴大了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對象和範圍。二○一八年國際安寧緩和醫療學會更強調安寧緩和醫療是對罹患嚴重疾病的所有年齡層病人的痛苦,特別是在他們走向生命末期的階段,必須提供積極的全人照顧來改善病人、家屬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可見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安寧緩和醫療受到的重視有增無減。當今世界各國無不積極致力於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

大量醫學實證顯示安寧緩和醫療不僅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也能延長病人的生命。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幾年前已經發表在肺癌病人的治療過程提早合併安寧緩和醫療的協助,不僅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可以延長病人有品質的生命。原因很簡單,在病人照顧的過程,透過藥物與非藥物(如復健運動等)的處置,讓病人恢復尚稱健全的身體功能,同時身心愉快,內心平靜安詳,積極地生活到最後一刻,當然會活得長又活得好。

面對醫學的極限,醫療人員更應該謙虛面對在某些情況下病人不可避免會走向死亡的事實。醫療照顧更要積極思考不僅重視病人身體症狀的改善,更要加強病人心理、社會、靈性的安頓。醫療團隊協助病人找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目的,讓病人心靈成長,有能力面對死亡,繼而超越死亡帶來的恐懼,就如同WHO揭示的健康是一個人身體、心理、社會(及心靈)的完美安適狀態。說是消極的蹉跎光陰歲月,苟延殘喘實在厚誣了安寧緩和醫療。

由二○○五年亞太安寧療護會議用「安寧緩和醫療可以改善社會與人類的生活」為大會主題,可見安寧緩和醫療不僅是照顧一個人的健康,也是照顧全家、全社區的健康。讓病人能夠平靜安詳離開人生的舞台,家屬悲傷因而獲得舒緩,擺脫哀傷盡早重建家庭的正常功能,對社會的健康、國家的進步是重大的貢獻。

安寧緩和醫療溫馨關懷、傾聽陪伴的核心精神不僅可以用在末期病人的照顧,更可以延伸到各類疾病的病人與家庭社會的關懷,更是創造慈悲關懷社會,促進社會安定祥和的重要力量。因此政府、醫療機構與民間相關團體都不遺餘力地推展安寧緩和醫療。二○二一年世界善終品質評比,台灣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這是台灣醫療的軟實力,我們要再接再厲為全民福祉而努力。不應該讓安寧緩和醫療淪為負面消極的代名詞,這將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不可不慎。

   
後疫情時代 應留意之勞工權益法規範
後疫情時代,未來勞工遠距工作及請各種防疫相關假別之情形將可能從「非常態」變成「新常態」。企業面臨此疫情趨勢變化,更應審慎留意上開勞工遠距工作應注意事項,以及應熟悉勞工請領各種防疫相關假別之權益與雇主違反時之處罰。

公婆口中所謂「精明」的媳婦!
「聰明的媳婦」後頭都會伴隨負面的話。我們家媳婦聰明歸聰明,就是不懂變通;聰明歸聰明,但有時很冷漠無情;聰明歸聰明,但她很強勢、有野心、不懂事……對公婆來說,媳婦是在什麼時候顯得聰明?公婆說我很聰明,但他們是喜歡我聰明,還是討厭我聰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