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5日會議決定一次升息3碼,希望能以28年來僅見的單次升息幅度,來證明Fed決心壓制40年來最嚴峻的通膨勢頭。我國央行也跟進升息,同樣是為了控制物價,但顧及經濟,只升息半碼。
Fed不僅調高預估的利率目標,最新的經濟預測也顯示緊縮政策可能會帶來經濟成長下降及失業率上升的痛苦,終於展現出壓制通膨本身以及通膨預期的決心。
然而基於Fed之前先誤判通膨走勢,又錯失緊縮的適當時機,加上決策時有反覆,因此能否有效抑制通膨,仍是個大問號。
綜觀美國當前的通膨現象,具備「成本推動」與「需求拉動」雙重特色。在供給面,從新冠疫情流行,導致供應鏈混亂;全球氣候異變頻仍,農產品產量失常;到俄烏戰爭爆發,以及種種制裁措施,刺激能源及糧食價格飆漲,兩年多來供給面的震撼層出不窮。這些通膨動能雖然終將隨著時間而消退,但經歷的時間之久卻遠超出預期,通膨因而居高不下。
在需求面,由於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美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過度擴張,更為通膨添柴助火。從川普到拜登,先後擴張公共支出超過數兆美元,而且大部分支出都是直接發放現金給家庭,使民眾儲蓄激增;超寬鬆貨幣政策刺激股市及房價大漲,也使家庭財富遽增。去年經濟一旦解封,隨即引爆「報復性」需求。總供給吃緊,總需求激增,通膨開始加速上升。
如今聯邦政府的赤字預算雖然退潮,但之前刺激措施所釋放的資金仍將繼續流入經濟體系。
除了產品與服務供需失衡之外,一些新生的通膨能量也躍躍欲動。擴張性政策帶動經濟強勁復甦,不僅推升通膨,也使勞動市場供給吃緊,工資持續上升,形成「工資─物價上升漩渦」的風險升高;房價上漲使居住成本大幅上升,這股動能預料將持續到2023年中。更令人擔憂的是通膨預期已經開始,有可能引發「預期與現實上升漩渦」,導致通膨升勢進一步失控。
對抗通膨絕對是Fed的使命,然而過去一年Fed一再錯估通膨節奏,通膨「過渡論」不僅證明大錯特錯,還引發「人生也是過渡」的笑炳。如今世人對Fed的觀感,已經從全球最強有力的央行,向下沉淪到與新興市場央行也差不多的水準;不僅缺乏信譽,還經常有意無意間製造金融市場動盪。即便這次升息3碼,果斷可嘉,但值此對抗通膨的關鍵時刻,鮑爾仍不忘表示7月會議有可能只升息2碼,這套決策風格怎一個顢頇了得。
儘管最新的利率預測「點陣圖」顯示下半年將再升息7碼,但這項政策指引並不能代替真正的行動。之前Fed在預測與執行方面的嚴重失誤,已使本身陷入「雙輸」的困境。如果現在急踩煞車,代價就是經濟可能衰退;但如果緩踩煞車,則高通膨可能一直持續到2023年。兩害相權取其輕,Fed現在必須扛住市場與白宮的壓力,即使經濟陷入短期的輕微衰退也在所不惜,才能打消市場對Fed後續緊縮力道減弱的疑慮。否則經濟將形成「停停走走(go-stop-go)」,通膨依然居高不下的局面,經濟「軟著陸」的希望渺茫,停滯膨脹將在所難免,最終仍將難逃衰退厄運,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嚴重的外溢衝擊,全球經濟展望也將益發黯淡。
回過頭來看國內情勢,截至目前為止通膨上升主要是受「成本推動」影響。由於國內仍處於疫情高峰期,民眾自動約束消費,並不存在「需求拉動」的壓力。面對Fed的緊縮行動,台灣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台幣承受貶值壓力,將引發輸入性通膨。利率順升,匯率阻貶,應是央行穩定經濟的適當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