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雖已有減緩趨勢,然而,未來發展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讓旅遊業難以重新啟動,只能以薄利的國內旅遊「度小月」。政府為協助旅遊業提出各種補貼方案,但頂多只能讓業者避免倒閉,維持員工正常發薪而已。若疫情有效控制、全球旅遊業恢復之後,台灣因疫情下無法出國衍生的「替代性」國旅,將註定大幅衰退,地方旅遊可能蕭條,各級政府必須未雨綢繆。
疫情發生前,國人從事國際旅遊正盛,2019年出國高達1,710萬人次,但是到去年出國只剩36萬人;來台旅客也從1,186萬人次遽降為14.5萬人,入出境旅客都基本消失。疫情之後,國人多以國內旅遊代替國際旅遊,許多早已「黯淡」的地方旅遊「亮點」又重新發亮。但疫情飄忽不定,使國內旅遊陰晴不定,難以有效取代出國旅遊。特別是國人發現,這些旅遊「亮點」真的不太亮,既有的軟硬體設施,幾乎數十年都沒有變化,很難吸引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造訪;不像許多境外景點,幾年不見就幾乎完全變樣,當然願意每隔幾年就再去「嘗鮮」。
疫情重創了旅遊業,台灣的國際旅遊營業額在2019年高達新台幣7,000億元,國內旅遊只有4,000億元,但還是因疫情下滑到2021年的2,700億元,雖然宜蘭、花蓮和台東逆勢成長。為何本土旅遊無法大幅替代出國旅遊,是值得各級政府和旅遊業重視的地方發展議題,因為在疫情過後問題必然更加嚴重。
影響旅遊發展的因素,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看。需求是來自消費者的休閒需要,這方面政府可做的相對有限,即使補貼旅遊也會相當有限;但在供給面,也就是提供良好的旅遊環境,可以吸引消費者流連忘返、一來再來。那麼在供給面,台灣各級政府甚至業者,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
首先,台灣各地旅遊景點的空間連貫性不足,未能集中足夠亮麗景點讓消費者流連忘返,願意停留過夜,創造更高的營業額;在交通系統日益完善的今天,更難吸引旅客留宿。只有在單一旅遊地點,匯集了足夠的旅遊資源,旅客才會考慮過夜並仔細觀賞,而這也要地方政府配合才行。例如,台南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性旅遊亮點,但幾乎所有公有景點在晚間都關閉,影響旅客晚間觀賞所衍生的留宿意願。若晚間可以開放一段時間,那麼延平郡王祠、孔廟、赤崁樓、天后宮等景點集中在市區,就可吸引許多旅客願意留宿。特別是南台灣白天太熱,消減許多旅客遊興,晚間經常才是觀賞古蹟的良時。和這點有關的,就是景點投資不足,可看的東西長年一個樣,在資訊發達下,旅客當然不會去當「冤大頭」。
其次,在景點所辦活動,時間上無法串連,分散舉辦下失去了吸引力。當然,「花季」的舉辦受限於開花時程、經常難以挪移,但很多活動經調整後集中在某周或某幾天,就能增加外地旅客的留宿意願,因多一兩天的停留就可參與多種觀光活動,具有時間上的「規模經濟」。
其三,台灣許多景點的歷史性介紹不足、也不夠精緻,難提供旅客足夠吸引力來詳細觀賞和停留。除了故宮等少數景點,各地景點具歷史價值的介紹,要不就是缺乏,要不就是粗糙或年久失修。例如,基隆在台灣早期發展中,有許多可開發出具歷史價值的景點(如中法戰爭等),但卻付諸闕如;台南市孔廟、延平郡王祠等都老舊不堪或說明有限。反觀美國波士頓,就有紀念館展示為爭取獨立時,英美軍隊對打的動態模擬顯示和說明,相當精彩吸睛。
股市有「危機入市」之說,國內旅遊發展也需要危機入市,否則「斷崖式」崩跌很快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