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臨多重衝擊下,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平穩,出口長期維持高檔是最主要原因。然而在成長背後,台灣出口呈現對特定市場依賴度增加、產品趨於集中半導體,以及順差持續擴大等現象,值得重視。
2021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及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分別為42.3%及14.7%,較2015年的39.5% 及12.1%明顯成長,對東協、歐盟及日本則持續下降。台灣對中國大陸及美國出口成長,除了市場需求外,美中貿易戰促使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回台也是重要因素。不過由於美國國內高通貨膨脹,美國可能解除部分產品對大陸的懲罰性關稅,回流台商有可能回復美中貿易戰前的生產布局,因而影響到對美出口動能。
半導體產品已成為台灣出口主力,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品出口值為1,555億美元,占總出口的34.8%,中國大陸需求是帶動半導體出口關鍵因素。2015年半導體產品近五成出口集中於中國大陸,之後比重節節攀升,至2021年已超過六成。另外在2015年台灣對大陸半導體出口占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約為30%,而在2021年此比率已逼近50%。
2021年台灣總出口4,464億美元,進口3,815億美元,貿易順差為649億美元歷史新高,較上年增加約140億美元。若以2022年1-4月數據觀察,貿易順差較去年同期仍小幅成長,預估今年貿易順差可能再創新高。雖然目前是屬於輸入型通貨膨脹,但也應注意持續增加順差會助長物價上漲。
半導體是台灣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2021年台灣半導體順差741億美元,甚至高於整體貿易順差649億美元。而2021年台灣半導體對大陸順差734億美元,約占台灣對大陸順差1,047億美元的70%,呈現非常特別的現象。
綜合而言,台灣出口明顯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及半導體,對大陸及半導體貿易順差已超過整體貿易順差。此種現象在台灣也引起究竟是中國大陸依賴台灣,還是台灣依賴中國大陸的爭論,但是真正重點是台灣應如何看待此現象,以及如何因應未來可能的變化。
台灣半導體產業已居於全球前段班,處於領先的地位,半導體已經成為台灣核心產業。半導體雖然產值高,但相關就業人口估計僅約占總就業人口的7%,所以在核心產業之外,也必須兼顧其他產業以避免發展失衡,才有助於台灣經濟。
事實上,相較於半導體出口的躍升,其他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出口表現仍有待強化。這些產業出口金額近年來雖然多數呈現成長,但在進口國市占率卻普遍下滑;而且由於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加持,其中以關稅較高的產品下降最為明顯。在台灣區域經濟整合短期難有突破下,政府應針對面臨高關稅出口項目,研擬具體的振興措施。
其次,中國大陸為確保產業供應鏈競爭力,並因應西方國家的壓制,「重製造」成為十四五規劃的主軸。特別是大陸已多次警示半導體項目是最大逆差來源,所以提高半導體產品自給能力及韌性,已成為優先推動之重點。
雖然目前中國大陸政策尚未有具體成效,半導體主要還須仰賴台灣供給,短期不易有明顯變化。但是台灣應面對與中國大陸在政治彼此敵視,但貿易卻以半導體高度連結的環境下,如何確保半導體產業競爭力?另外,未來若大陸半導體練兵有成,降低對台灣進口需求,如何提前有效分散市場也至為重要。
在發展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共識下,各國除了挹注資源協助國內產業外,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成為各國拉攏合作的目標;再加上地緣政治考量,未來半導體赴海外投資會更普遍。如何強化基礎建設及人才培育,以鞏固半導體國內基礎及出口能量,也必須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