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最近都面臨政策執行上的各項難題,處理上完全不同。台灣幅員狹小,通常由行政院各部會實施重大政策,但由於部門主義,導致執行結果互相矛盾。大陸幅員廣闊,通常由國務院宣示重大政策的原則,再由地方政府規劃施行步驟;然而,卻出現地方政府依短期目標去執行任務的合成謬誤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提出合成謬誤的觀念。他認為,對個體而言(地方政府)是正確的做法,但對整體而言(全國)不一定對。北大教授林毅夫認為,近來大陸在平台治理、雙碳目標、房地產行業整治及共同富裕等政策執行上,出現此種謬誤。其中,平台治理牽涉到反壟斷、數據安全及隱私保護等議題,而這些考量導致螞蟻金服無法在去年上市,其他政策因為執行上的落差,導致後遺症叢生。
以房地產行業整治可說明合成謬誤的問題。整體而言,大陸新房價格從2015年12月一直上漲到今年3月。面對房價持續高漲,為降低住房企業的負債和財務槓桿,國務院在前年8月對住房企業制訂下列三條紅線:資產負債率不大於70%、淨負債率不大於100%以及「現金/短期債比」不小於1。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購屋者也可採寬鬆或嚴苛的限貸及限購策略。
地方政府採嚴苛的限貸及限購策略對自己最有利,從而形成合成謬誤的問題。當其他地方政府採嚴苛策略時,自己最好也跟進,以免抑制房價成效不彰,而當其他地方政府採寬鬆策略時,自己最好採嚴苛策略,以突顯抑制房價的成效。因此,不管其他地方政府採何種策略,嚴苛就是自己最好的策略。所以,雖然所有地方政府皆採寬鬆策略會獲得更好的結果,但基於自利心,卻都陷入了採嚴苛策略的囚犯困境均衡。這造成住房超額供給過剩情形較嚴重的三、四線城市,許多住房企業因更容易採到三條紅線,而出現爛尾樓;截至8月為止,爛尾樓停貸潮已波及115個城市的327個建案。
回到台灣。除了地價稅及房屋稅外,其餘和房地產相關的租稅,以及限貸與限購等措施皆由行政院及央行掌控,因此,部門本位主義是政策執行的最大問題。可以用兩個例子說明:其一是內政部的社會住宅政策與教育部私校退場政策的問題。由於高房價導致民怨,因而內政部近來以聯貸4,119億元興建6.9萬戶的社會住宅。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造成私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招生不足,因此,今年4月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規定私校停辦後校產必須充公。教育部日前已列入40家私校的退場名單,而其校產很適合改建為社會住宅。但教育部並未和內政部協調,導致日後仍須為充公校產另謀出路。
第二個例子是環保署的淨零碳排政策與經濟部的產業發展目標互相矛盾的問題。為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環保署從2016年起,即對占全國溫室氣體排放78%的287家大型企業進行碳盤查。然而,在國發會今年揭露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時,環保署卻未公布任何碳費措施。另一方面,經濟部近來屢屢凍漲電價,導致台電至今年7月底,已累積虧損1,647億元,因而被迫增資1,500億元。而因為廉價,台積電大肆擴廠,導致其用電量從目前占全國6%,預計到2025年時達到12.5%。甚且,在台積電已預購全國99%綠電的情況下,未來綠電價格將狂飆到何種程度?買不到綠電的廠商是否必須減產?這些都突顯環保署與經濟部之間,欠缺協調所導致的問題。
行政院對跨部會政策,必須出面協調,採取對策有效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