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處於對抗的美中兩國,近日雙方領導人終於在G20峰會首次見面。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仍掌握參議院多數,眾議院只算是小輸,拜登總統自然意氣風發,盤算可藉與中國大陸對話,取得更主動地位,進而為連任鋪路。而在中共二十大後,已確立領導地位的習近平,也希望與美國開展新關係。
此次拜習會,雙方就台灣問題,再次了解彼此紅線,避免因誤解而產生衝突。見面總比不見好,可以降低擦槍走火機率,使兩岸不至於成為衝突引爆點。
美中並未觸及特定經貿議題,不過美國重申雙方經貿雖然高度競爭,但不希望走向對立衝突;但是若以目前雙方經貿政策之分歧,美中對抗將是綿延無期,對於台灣影響也會擴大。
未來美國勢必會增加對中國大陸的制裁措施,最終目的是生產與中國大陸脫鉤,將「中國製造」侷限在對美國沒有技術威脅,居於較低檔次的供應鏈。而在此過程當中,美國需要包括台灣等東亞國家實現和中國脫鉤,以維持美國技術優勢。美國最終目的是藉由抗中排中以「保美」,一旦東亞經營環境或企業優勢不再,則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所取代。
習近平則開啟中國大陸重大變化,除了全面打破接班慣例,改變政治領導模式外;經濟也逐漸走向中央集權的大政府,更介入民間企業,擴大對民企監理,甚至直接介入董事會,形成「政左經不右」的新模式。
大陸未來為了突破美國防堵,會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政府干預程度會增加。大陸將走向「國進民退」,國有企業角色增加,國有企業將與外國企業介接合作,並被賦予技術升級功能。另外中國大陸也強化對重點產業補貼扶植,以提升技術水準。例如最近德國總理蕭茲訪中,許多大企業隨行,不但承諾加碼在中國大陸投資,而且會強化與大陸國有企業合作的模式。未來國企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地位將日益加重,與市場經濟漸行漸遠。
中國大陸所採措施與美國格格不入,不少更是違反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此次拜習會美國重申中國大陸的非市場經濟行為,影響到美國利益。未來美國不但會逕行制裁中國大陸,也會要求其他國家跟進配合,可能引發更多經貿衝突。
美國雖然一方面指責中國政府主導違反國際經貿規範,但另一方面美國也強力主導產業發展。例如美國的「反通膨法」,即是以長期補貼及租稅減免協助國內產業發展,與國際規範不相容,引起許多國家質疑,歐盟甚至已準備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告。
對於政經全面傾向美國的台灣而言,對於美國違反國際規範的措施,台灣不但無法置喙,可能還須配合美國反制中國大陸非市場經濟行為,例如在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即有類似設計。
台商過去在大陸多半是以來料加工再出口的營運模式,與國企互動有限,也很少有台商與大陸國企合作成功的例子。未來在中國大陸偏向國企的政策,台商空間更為有限;再加上大陸對環保要求提高,甚至重於經濟成長,均不利於台灣經營大陸市場,台商很有可能成為大陸這一波「騰籠換鳥」下的犧牲者。
綜合而言,面對美國以補貼及防堵措施,推動與中國大陸脫鉤;中國大陸利用國家力量推動技術升級的經貿政策,美中未來經貿隔閡會更深。
台灣必須考量在無力與大國進行補貼競賽下,如何能使產業根留台灣?在美國「排中保美」下,如何維持台灣技術優勢,並能達到「保台」的目標?在台灣成為全球地緣政治衝突高風險區下,如何繼續招商引資?面對中國大陸集權式經貿政策,如何能繼續深耕大陸市場?台灣必須成功轉軌,才能因應上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