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所衍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似乎已從隱憂逐漸成為產業正在面臨的問題,使得缺工或缺人才的問題擴大,因此引進外籍人力以填補「不足」的呼聲日高,也成為政府規劃中的政策。事實上,積極引進外籍人力固然可解勞動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卻也不容忽視其對經濟發展造成的長期扭曲與不良影響,必須慎思。當經濟體系出現供需失衡的狀態時,首要之務是透過市場的價格機能來調整以達均衡,這是最不會使資源錯置的方式;如果失衡問題持續存在,就要思考價格機能是否出現人為障礙並加以克服。市場運作最忌諱不問失衡原因,直接強加外力解決,因為這樣的方式固可解一時之急,卻會衍生更加棘手難解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台灣缺工問題的原因之一在於有非常大規模的勞力密集產業,從一級到三級產業皆然。眾產業不但對勞動力需求殷切,也大量仰賴土地、水電等要素以創造獲利,對資源有限的台灣而言,自然很容易產生「五缺」問題。依據經濟原理,尊重市場運作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對於有限資源的競逐可成為廠商不斷進步的動力,有助於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健康的經濟成長。
只不過長期以來,基於對短期經濟成長數字的追尋,我們格外重視產值與出口表現,因此由政府帶頭努力打造低成本環境。如此一來,不但藉由市場力量優化產業的目標難達,業界仰賴政府的胃口也愈來愈大,展現出來的是我們固然有若干傲視全球的產業,卻也充斥許多競爭力不足、必須依賴低成本保護的產業。
在此背景下,如果仍是為了產值與經濟成長數字,直接以引進外籍人力來止渴,我們可以想見幾個可能的後果。一是整體產業勞力密集的特性將難以改變,長期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只會更加嚴重;二是無法善用市場擇優汰劣的機能,只是把短期問題長期化,在資源無以為繼的未來製造出許多殭屍企業。
面對少子化衍生的勞動力「不足」,更積極的處理方式是經濟體系的內在調整,這包含了產業結構的轉變與人力素質的優化。當勞動力不足時,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都需在市場機能的引導下,致力於減少勞動投入的生產或服務模式,尤其當所有產業都正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之際,更是不可或缺。其次,政府應該引導產業轉型,發展較不依賴勞動投入的智慧化製造業與以知識為基礎的軟體服務業。蔡總統日前才又重申發展六大核心產業與高階製造業的經濟目標,我們可以確認包含運用5G與AIoT技術發展各種智慧應用、資安軟體產業及智慧製造都將是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只要能夠聚焦在這些利基產業及部分仍具競爭力的產業,而非對所有產業滿懷佛心的支持,就可解決大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要解決各產業過於勞力密集的情形,有賴上述新產業的發展,但要發展新產業,就須有大量優質的高階人力。於是類似的問題應運而生─是否該直接引進外籍專業人才?其實邏輯是相同的,引進人才自有必要,但也得先反求諸己:我們真的已竭力培養高階人才了嗎?
近年來,台灣青年幾乎全面放棄深造取得博士學位這個人生規劃選項,而產業發展最被擔憂的問題之一就是國家幾乎沒有基礎科研作為長遠發展後盾。一個想要進步的國家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多少人想要深造的情境,問題之嚴重不言可喻,而這才是政府汲汲於引進外國人才之際,更應該積極面對的長遠結構性問題。
兩年多的疫情以來,我們常自豪於台灣經濟的「韌性」,但如果在勞動力與人才不足的問題上,總是寄希望於國外,我們實需擔心這個韌性能否長久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