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國人均十分重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尤其看到韓國文創業蓬勃發展,在國際上發光發熱,更是激起我們的決心與鬥志。
韓國近20年來,不僅遊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電視、電影、歌唱舞蹈天團、綜藝節目,更是受到各國觀眾瘋狂喜愛。2021年由Netflix投資在全球上線的「魷魚遊戲」,播放量在94個國家位居播放首位。電影「寄生上流」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第72屆坎城影展中獲得金棕梠獎,艷羨台灣影視圈。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部將文化創意產業區分為:影視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工藝、電影、廣播電視、出版、廣告、產品設計、建築設計、數位內容等16項次產業,可謂包羅萬象。文化部於各縣市開闢多所創園區,並於2019年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 (簡稱文策院),協助推動文創產業。
可是文化創意產業推動,面臨三項關鍵議題:藝術人對商業營運不屑、16項領域所需推動作法不同,及如何打入國際市場。
最近三年,屋漏偏逢連夜雨,受到國際疫情與通貨膨脹影響,台灣文創產業產值與出口值,更是大幅下跌。
最近文化部委外研究計畫審查會議中,多位專家學者提出數項寶貴建議:一、文化創意產業價值在於豐富民眾生活,除了產值,須重視質性進步指標。二、工藝和美學是文化創意根基,教育部應調整技職與中小學教育課程,普遍強化國民該二項基礎實力。三、 台灣需要建立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經紀產業。
四、應該修法允許藝術或文創人才,可以依其專長作價入股。五、文創產業與科技發展已密不可分,應加強跨界交流。六、利用周末大量舉辦文創體驗營或相關訓練課程。七、台灣文創產業發展優勢在於華語文化,對於全球華人及中國大陸市場,不應也不能予以忽視。
台灣不是沒有出現過傑出影視作品與人才,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五月天,都曾紅極一時,海角七號更突破新台幣6億元票房紀錄。但受到政治羈絆,榮景已不復存焉。
賽德克巴萊走不出台灣,完全不能引起國際觀眾共鳴,最後血本無歸。金鐘、金馬獎更變成台灣自己一個地區的獎項。
文創產業類的新創企業,規模大多很小,銷售方式又是擺攤趕市集,很難積沙成塔,白白耗費年輕一輩青春。國際市場開拓需要有目標與策略,太過於本土性之素材應該限制在一定比例。李安是極少數台灣出身的國際級導演,但是他所取材大都符合國際性議題,演出人物更不侷限於華人。
我們需要積極培育國際市場媒介及經營人才,必要時應延攬他國人才,除了需要人才,資金也是重要因素,未來如何吸企業或資本家投資文創作品,將是關鍵議題。是否比照生技產業發展條例,制定特別租稅獎勵辦法,值得深思。
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多年前曾經投資電影,但是拍了一部背景為故鄉山西的「白銀帝國」後便作罷,其原因值得探究。
近年來網路社群軟體逐漸成為傳播主流,許多YouTube、TikTok、微信上的直播主,受到廣大年輕人的喜愛,收入更是不斐,但這些早已不是傳統海關統計所計算在內。政府亟需修正,以正確衡量文創產業產值。
同質化代幣(NFT)發展受到全球藝術界人士高度重視,未來的元宇宙(Metaverse),甚至大數據應用(紙牌屋即是一例)、量子計算等,都可能影響文創作品傳播方式。台灣在這些方面的發展,亟需急起直追。
文化創意產業裡的文化就像食鹽,灑上一點可以提味,但是灑得太多,豈能下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