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由陳建仁、鄭文燦取代蘇貞昌、沈榮津,出任行政院長、副院長。財經閣員部分,除財政部長由原政務次長升任,沒有任何變動,中央銀行總裁、國發會主委、經濟部長、金管會主委、主計總長,全部留任。在這樣的情況下,期待會出現新的氣象,理論上是不可能。但是既然行政院首長更換了,也許會有新的做法與風格也不一定,所以我們仍然抱持一線希望,並提出建言。這一任的內閣,任期至2024年5月19日止,但明年元月選出新任總統副總統後,行政院將進入看守階段,依法不得進行重大政策與人事更迭。因此,新閣期限就是一年。因此,任何期待新閣提出大破大立政策之想法,都是不符實際的。
國內外專業機構對於2023年全球經濟展望,基本上抱持悲觀的看法,最樂觀的恐怕只是希望下半年可以止跌回穩。面對俄烏戰爭何時結束、嚴重通膨壓力、美元持續升息、石油天然氣及稀有資源價格波動劇烈,全世界政府莫不戰戰兢兢,嚴肅以對。
台灣做為一個以外銷導向為主的小型經濟體,基本上無法靠擴大內需支撐整體經濟成長,還是要回到如何振興出口,爭取國際市場商機。面對國際競爭與地緣政治雙重壓力,台灣產業面對的困難是巨大的,必須在「去中化」、「去台化」的困難抉擇中找到最適方案,考驗著企業經營者智力與毅力。政府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不能幫忙,也絕對不能成為產業創新的阻力。
台灣大多數產業最關心的議題,莫過於兩岸政治與經濟關係的穩定。不論何黨何派,為了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都應該盡最大努力,降低或延後兩岸衝突的可能性。民眾需要的是安全與安定,也唯有在安全與安定的前提下,台灣才能談任何層面的發展。我們期待新閣可以在兩岸關係上交出改善的成績。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台灣已有許多企業發展為國際性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早已不應侷限在台灣,未來如何積極引用國際人才,包括中國大陸的優秀人才,將是新閣施政的第二大議題。
美國拜登政府倡導的產業本土化,當然有其政治與本國利益的考量,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這些主張並不一定符合台灣產業的利益。以Chip 4為例,包括日本與南韓,均認為唯一的獲利者只有美國。政府在這個議題上,應該聯手日韓,能不簽就不簽,若是非先簽不可,也應將打擊面降至最低。
傳統產業發展,包括機械業、紡織業、食品業、金屬及石化上下游產業等,因為東南亞龐大市場的崛起,商機將十分驚人,我們應該趁此時機,鼓勵廠商積極部署,政府則給予最大的財務及關務便捷上協助,避免東協+5真正興起時,台灣成了唯一的局外人。
生技醫藥產業將是台灣繼資訊半導體之後,最有希望的另座護國群山,但生技產業發展需要紮實技術,與廣泛國際合作,絕對不可能閉門造車。陳建仁院長出身公衛,對此應有極深造詣,但從其在高端個案表現,不能不讓人捏把冷汗。
擴大國際合作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與台灣生技企業短期利益可能背道而馳,但是為了更大的願景,冀望新閣可以堅持長期利益,以瑞士為師,未來創造出如諾華及羅氏等真正的國際級生技企業。
服務業創新是另一項重大考驗,包括金融、電信、媒體、海空運輸、影視文化、電子商務、餐飲服務、零售批發,台灣更應掌握亞太地理中樞、全球華人廣大族群等趨勢,結合產官學研力量,擘劃短中長期願景與目標,以南韓與瑞士為師,腳踏實地逐一落實,俾擴大就業與國際影響力,讓台灣成為國際服務業新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