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來,科技迅速進步為人類帶來龐大的福祉,人工智慧、數據科學、5G、物聯網、區塊鏈、無人機、生物科技、精密半導體、材料科學,將你我帶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境界,然而,這些科技快速進展的背後,卻埋藏著許多潛在的隱憂。
就以最近最紅火,引發世界各國關注,由Open AI所開發的ChatGPT為例,固然這種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可以為許多希望消除寂寞與加速學習的使用者,帶來很大的滿足,但是以ChatGPT撰寫的大量書籍與論文,卻引發著作權與抄襲的爭議,甚至帶來出版業即將被攻陷的疑慮。截至目前為止,各國法律尚無法有效約束這種「不勞而獲」的失序現象。
其實早在一年前,由谷歌離職工程師勒穆因團隊所開發的LaMDA軟體,就是一個具有智慧與情感,甚至號稱能理解禪宗的聊天機器人。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聊天機器人,是否可以幫助人類文明進步得更為快速,或者引導我們走向一個錯誤的方向,至今仍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相關社會科學,包括法律、傳播、科技倫理、犯罪行為等研究,已經跟不上科技進步的腳步。
一般認為,第五代行動通訊的推出,開啟了萬物聯網的新紀元,讓自動駕駛汽車與安全監控成為可行,然而資訊通訊安全也成為重要的課題。如今,個人隱私外洩與盜用現象極為嚴重,成為犯罪的溫床,民眾面臨詐騙猖獗早已忍無可忍。或許有人會說:區塊鏈加密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可是當量子運算技術已經逐漸成熟,甚至即將進入商業化應用,現行網路加密技術,已經不足以保護你我未來的信息安全。
無人機與無人駕駛汽車,省卻了大量人力,為人類帶來嶄新的生活與工作型態,但是它所帶來的犯罪態樣研究、肇事法律責任歸屬,與有效的行政規範,迄今卻大多付之闕如。如果全面開放商業化,究竟會帶來那些社會與法律問題,將是一個威力強大的未爆彈。
或許可以這麼理解:科技的缺陷並不一定必須等待更強的技術解決,這個時候,犯罪行為研究、法律規範與約束,甚至民眾教育與宣導,都可以發揮一定補強的關鍵力量。
生物科技發展,解決了人類疾病防治與壽命延長的問題,然而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少。例如基因剪輯、基因改造、生物仿製,背後都隱藏著倫理與社會公平正義的爭議,試想:大量人力與經費所開發出來的技術,需要靠技術應用收費來回收,未來是否將演變成富人的專屬權益?
未來有錢人可以更長壽,可以利用基因剪輯,改善後代子孫的體質與智商,甚至複製一個自己,而窮人則無能為力,完全享受不到先進科技的成果。如果一切技術利益皆以商業利益主導,難道這不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公益課題?政府與法律應該扮演什麼樣的公平裁判角色?
當我們看到科技高階主管信誓旦旦地說「台灣也要開發出一套屬於自己的ChatGPT」時,卻不見這些主管高層具有遠見,主動增加編列更多的經費,支持相關社會議題研究,防微杜漸地想到未來科技濫用與公平正義的議題。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內設有科技法律研究所,應該是現今除了大學之外,政府最可以委以科技法律與倫理研究重任的單位,只是這麼多年來,民眾卻沒有看見它走在台灣科技發展的前沿,主動提出與發布如上述相關的研究課題,甚至提出警醒。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如同人之雙臂,不宜偏廢,歐盟與日本以均衡的比例分配其研究資源,可是我們政府與民間投入在相關研究的資源卻是天差地別,怎能不讓有識者憂心與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