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是華爾街律師及投資銀行家出身,貨幣政策本非所長,而他的專長是長袖善舞,八面玲瓏,與華府政治人物關係良好;不管是共和黨的川普,還是民主黨的拜登,只要總統提名他擔任Fed主席,根本不必操心是否能獲得國會的同意。正由於他不是經濟學者出身,沒有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因此對外發言時而「鷹皮鴿骨」,時而「外鬆內緊」;話不說死,事不做絕。有人質疑他的政策立場搖擺不定,他便祭出「一切依賴數據而定」這塊堅不可摧的擋箭牌;百推百倒,萬應萬靈。
然而觀察鮑爾7日在參議院作證時的表現,無論是講稿內容,還是回答議員的詢問,都展現出不折不扣的「雄鷹」立場,與他2月1日Fed會議後記者會上11次提到「通膨下降(disinflation)」時的基調大相逕庭。
鮑爾講詞中在貨幣政策方面最重要的兩句話,分別是「最近的數據比預期更強,顯示最終利率可能比我們之前預期的水位更高」;以及「如果所有數據顯示應該加速緊縮,我們將準備加快升息速度」。
面對民主黨議員高度擔憂Fed會緊縮過當,引發經濟衰退,從而損及就業的質疑,鮑爾罕見地一步不讓;堅持若要將核心通膨率壓回到2%目標,則「非常可能需要勞動市場情勢軟化一些」,即未來可能流失一些工作機會。鮑爾與民主黨「進步派」參議員華倫的對話,更是針鋒相對;華倫一再強調升息已造成約200萬人丟掉工作,鮑爾則表示,通膨「極高,嚴重傷害全國所有的勞工」。這番唇槍舌劍,充分顯現鮑爾不容妥協、不和稀泥的緊縮立場。
針對Fed繼續緊縮信用的立場,最近經濟學界及市場人士提出不少另類的思維,而鮑爾在講詞中也盡可能全面封殺。第一種思維是針對2%的通膨目標,認為去全球化、人口老化與能源轉型等因素,已使當前美國及全球通膨的大環境丕變,2%的目標已不再適當,應該考慮提高目標,例如3%;或者是既然在短期、甚至中期間難以達標,不妨暫時容忍通膨超標,靜待貨幣政策「漫長而又無常的時間滯後」逐漸結束,屆時通膨自然會明顯下降,Fed沒有必要強力緊縮,對經濟造成非必要的傷害。
另一種思維則是針對經濟如何「著陸」。通膨能達標,景氣不劇降,謂之「軟著陸(soft landing)」,雖然最理想,卻極難辦到;通膨能達標,經濟卻衰退,謂之「硬著陸(hard landing)」,結果最糟糕,應盡量避免。既然軟硬皆難,不如就讓經濟「不著陸(no landing)」,與其勉強使通膨降落,不如讓經濟繼續翱翔,通膨未始不會隨著時間而自然下降。
對此,鮑爾不僅先後五度強調2%目標,還兩度提到將維持「具有制約力的(restrictive)」貨幣政策一段時間;為了達成2%目標,縱然不致寧為玉碎,至少堅持不為瓦全。
另外不少經濟學者提到元月就業、通膨及零售銷售數據全面超強,很可能是因為元月天氣異常溫暖,以及年初社會福利給付因為通膨升高而一次性大幅增加所導致。但鮑爾強調,元月經濟數據翻升的幅度與廣度太大,而且去年第4季的相關數據也全面上修,顯示最近經濟強勢並非只是單月現象。鮑爾的「鷹派」旗幟已無比鮮明。
眼下金融市場最關切的議題,就是3月21日Fed會議究竟是繼續緩步升息1碼,還是將升息幅度恢復到2碼?近日已有三位決策官員表示支持在3月或之後的會議,將升息幅度提高到2碼。鮑爾7日的表態,已然為3月升息的政策路徑打下基礎;升息2碼已不再是有可能性,而是只有當會議之前公布的2月就業及通膨數據出乎意料之弱時,才能夠阻止這項結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