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結束,大陸國務院新領導班子也正式亮相,換上的李強總理、四位副總理,除了何立峰外,都沒有在中央層級歷練過,許多評論認為,習近平用人只重忠誠,完全不考慮工作能力與經驗,再加上強調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新團隊是否有能力和空間,去推行務實的經濟政策令人存疑,中國經濟恐怕要突破重重難關。李強,最常被提起的施政是,他在去年3月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完全遵照北京動態清零的指示,上海實施封城,雖然展現對習近平的絕對忠誠,但搞得天怒人怨,當時外界認為,李強的仕途至此為止了。可是10月的20大,李強被任命為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二,出乎外界意料之外,按照中共慣例,他將接任總理,外界於是認定中共的決策僵硬,習近平權力達到頂峰,只會用聽話的人。
外傳12月爆發的白紙革命,逼得中共結束清零,但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中國官方去年年底正式宣布新冠疫情降級,防疫會議紀錄刻意流出,外界才得知,李強、王滬寧已分任中央防疫領導小組正副組長,原來李強在正式出任總理之前,已經接掌防疫政策的大權。
今年是新政府的開局之年,做為未來的總理,李強是有動機早點引爆解封這顆地雷的,而習其實也有動機快點結束清零,但是他又不能親口宣布放棄清零,這個時候就需要李強給他找台階,肯定其清零政策在過去所起到的作用。
李強先後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等最富裕也是市場化最高的地方主政,他的理念是政府應該為企業服務,他曾經表示,「面向市場時,政府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簡單地歸結為「店小二經濟」。可是上海浙江不能代表全國,大陸還有6億人處於貧困中,李強的施政會不會被自己的上海浙江經驗所制約?
事實上,國務院真正決策是在部會,而國務院26個部會首長,絕大部分沒有變動,尤其是財經部門,包括財政部長、商務部長與人行行長,都是老面孔,目的就是在穩住局面,最明確的例子是,外傳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要接替易綱出任央行行長,結果並未實現。國際上也對大陸財經政策的穩定十分關切,與這些熟面孔打交道,對吸引外資,達成國際協議是有幫助的。
當然大陸目前面臨的經濟危機,不能說不嚴重,李克強在最後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23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雖高於去年的3%,仍是幾十年來表現最差的。但即使目標訂在 5%,也還相當勉強,中國大陸目前面臨的危機層出不窮:全球需求減弱而導致的出口銳減,美國加徵的高關稅,對晶片的封鎖,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持續十年的萎縮,再加上地方債務負擔、房地產危機和人口老齡化等挑戰。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的目標,是自2004年以來最高點,這是因為今年大陸大學畢業生人數將創下歷年新高的1,158萬人。這麼多的新人加入就業市場,對政府形成很大的壓力。
比起大陸國內的保守,國際機構反倒相對樂觀,在花旗、高盛、國際貨幣基金等17個重量級研究機構對中國今年的經濟預測,其中14家機構都預測今年成長率會超過5%,最高的甚至達到5.8%。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施政的新方向是在強調「提振消費」的重要,李強在上任記者會中就說,絕大部分老百姓不會天天盯牢GDP增加多少,大家更關心的是自己身邊的具體事,像住房、就業、收入、教育、醫療、生態環境,政府工作要貼近老百姓實際感受,要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為」。消費經濟應該是李強的施政重點,以此突破年度成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