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南韓發表聲明,同意加強半導體、機器人、數位經濟等領域合作,協調落實出口管制措施,以保護國家安全,同時減少對全球供應鏈的干擾。聲明未提到中國,但南韓總統尹錫悅在日前訪美前就傳出美國施壓,要求南韓企業不要在中國增加晶片供應;拜登與尹錫悅會面,也表明應防止將先進半導體賣給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與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會晤,王文濤對有傳聞指德國有意限制半導體所用之化學品出口的措施表達關切。幾乎同時,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在東京記者會上,特別提到日本與美國合作限制晶片出口,將導致日本的晶片產業失去未來。
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引發一些國家官員的憂慮,他們擔心世界經濟可能分裂成相互較勁的集團,一個由美國主導,一個由中國主導;國際貨幣基金(IMF)也一再警告,勿使全球經濟碎片化。
所有訊息都共同指出了一個現象和趨勢,就是一個「半球化」的時代已迎面而來。
如何解讀?當然得從美國的焦慮感談起,而美國之所以產生愈來愈強烈的焦慮感,與其自覺其長期以來擁有的諸多核心競爭力如今已不復存在有關,正是如此,美國近年來才一反過去幾十年,從來大力鼓吹、積極推動,甚至軟硬兼施,誘逼各國加入全球化的立場與態度。
自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化,其濫觴源自於1944年美國一手主導建立的布列敦森林體制,但在那時,只能稱作是「半球化」,因為全球還有大約一半實施計畫管制經濟的國家沒有加入,一直到1978年,中國的鄧小平決定放棄計畫經濟改走市場經濟,此一改革開放無異讓中國經濟加入了美國主導推動的「半球化」之中,使全球在上世紀末終於出現了市場經濟一統全球的全球化大格局。
全球化本質與邏輯完全與市場經濟相同,無非就是市場經濟從一個國家外延到所有國家的過程,市場經濟的邏輯就是優勝劣汰,誰者為優?答案是擁有核心競爭力者為優,美國當時在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擁有相對的、甚至是絕對的核心競爭力,是以是一個最大的勝者。美國最在乎的是還有不少國家不願徹底開放市場,讓美國的核心競爭力不得其門而入,難以發揮,所以美國鼓吹、推動全球化不遺餘力,甚至還把它上升到了一個普世價值的道德高度,誰抗拒全球化,誰就該被懲罰。
幾十年之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潛在核心競爭力開始在全球化中嶄露頭角,很快地大家發現,中國在愈來愈多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強大到難逢對手,這也是長期以來中國享有巨大、且愈來愈大的貿易順差的緣由。
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原本擁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美國,中、美博弈的結果,中國的順差愈來愈大,美國的逆差也愈來愈大。2017年上台的美國總統川普,因此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關稅戰、制裁戰,但結果不但不如預期,而且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減反增,甚至還間接加大了美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於是拜登上台之後,不得不再改弦易轍。
拜登的對華政策有兩個思路,一是「脫鉤」;二是聯合一眾盟友一起對中國脫鉤。脫鉤的思維邏輯是,美國不想繼續跟中國整合,整合的結果永遠是中國占了美國便宜,所以乾脆一刀兩斷,阻止對美國不利的趨勢,其次,運用美國目前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些領域,在寧可放棄自己的利益下,不惜兩敗俱傷,也要通過斷供來打擊中國的供應鏈。與此同時,美國還擔心一國之力不夠,所以想方設法,威迫利誘,拉一眾盟友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不管盟友心中是多麼地不願意與抗拒。
整個形勢的發展,於是又從全球化退縮回了半球化,這樣的趨勢可預見之未來不會改變,至少是21世紀上半葉全球發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