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20年時任經濟部長的沈榮津組織口罩國家隊以來,生技國家隊、半導體國家隊、太空產業國家隊、電動車國家隊等不斷應運而生,霎時間「組織產業國家隊」,似乎成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主流。
所謂的產業國家隊,就是指:整條供應鏈完全或大部分在台灣境內,其目的在於避免受制於他國,降低緊急狀況下,發生不必要的國家安全風險。但是,這個概念對於台灣這樣一個相對小型經濟體,不但不可行,而且將會付出龐大的代價,實不可不慎。
產業供應鏈牽涉的技術範圍甚廣,而且台灣本地的市場有限,如果沒有足夠的國際市場出海口,這些廠商勢必血本無歸。舉例來說,當初成立的口罩國家隊,雖然協助我們渡過COVID-19初期的難關,居功厥偉,但現在卻正面臨巨大的虧損,參與的數十家廠商哭訴無門,許多正面臨倒閉的命運。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世界上其他傑出小國經濟體,如荷蘭、瑞士、新加坡、以色列,它們的產業發展均高度槓桿國際技術供應鏈,採用世界上最好的原物料、零組件、人才,生產出國際領先的產品與服務,各別發展出舉世無敵的特定產業。
論起產業國家隊,它有三個基本的條件,就是充沛的技術、人才、市場。細數現今世界,除了美國和中國,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同時具備這三項產業發展條件,連德國、日本、法國都做不到,遑論台灣。
經濟學著名學者李嘉圖在1817年,曾經提出比較利益的概念,主張將具有較低機會成本優勢下產出的低廉產品,透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則貿易雙方或多方,均取得最佳之利益,這也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經過烏拉圭回合談判、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濫觴。但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大型國家,開始主張大國貿易,變相反對已建構數十年的國際產業供應鏈,並且使用政治與外交手段,迫使台灣等小國遵從其規範,切斷與美國敵對國家間貿易、人才與技術交流,如此最終獲利者為美國,但其他追隨小國則大多受害。
發展產業國家隊有三個常見的迷思:主張者認為可以通過政府直接介入、提供良好基礎建設、研發補助、人才培訓,推動經濟增長,但是過度的政府干預與保護,可能阻礙市場自由運作,限制創新與競爭,導致資源分配不當。其次,政府對於國家隊無限期的保護與研發補貼,可能導致資源浪費與效率降低,產業最終無法適應國際競爭的不斷變化。
最後,經濟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法制、教育、貨幣、市場、人力資源等綜合性政策配套,不是單一經濟部門所可以完全解決。
台灣的產業發展,應該以台灣利益為優先,即便在外交上我們高度依賴美國,但在經濟與產業政策上,仍然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性,美國的主張若是對台灣有利,我們當然樂意配合,但若是對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有害,則應該在經濟利益與外交國安上,做一個平衡的取捨。
不久前拜登總統簽署的半導體晶片法案,便是個典型的例子,美國商務部固然提供台積電等企業在美國設廠之研發補助,但亦限制這些接受補助或稅捐減免的台灣企業,與中國企業進行合作交流與貿易,如此利害得失互見的情勢,讓台積電等台灣企業,面臨抉擇。當這種利害互見的情境發生時,政府應該多從企業與產業最佳利益著眼,與企業做充分溝通,畢竟這些護國群山的興衰,影響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甚鉅,切不可只考慮外交與政治立場,犧牲廣大民眾的福祉。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我們應該可以做出以下的結論:日後,行政院或經濟部,對於發展產業國家隊之主張,不可不慎,甚至可以從此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