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問到「藍白合」的可能性,說:「再拖一、二個月,說不定水到渠成」。律師陳長文投書本報,則呼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發起「政黨輪替大聯盟」。這些說法,都使得「在野合作」議題受到熱烈討論。但因兩黨各有盤算,加以郭台銘動向曖昧,「藍白合」的前景仍不清晰。在三政黨主要候選人各就位後,民進黨賴清德即居於領先位置,柯文哲、侯友宜則分居二、三,趨勢大底不變。但更具意義的指標是:賴清德雖然領先,支持率始終在四成以下;柯文哲、侯友宜加總,則穩定超過賴清德。主要關鍵在,一直有近六成選民期待「政黨輪替」下架民進黨,也因此「藍白合」才會受到期待。如果藍白能合作,則下架民進黨便指日可待;反之,就是保送民進黨繼續執政。
最早提出組「非綠大聯盟」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當時,國民黨提出了「三階段整合論」:第一階段黨內整合,第二階段整合泛藍友軍,第三階段整合所有非綠政黨。當時民眾黨並未正面回應此倡議,但朱立倫也未對整合預設前提,一切以「下架民進黨」為前提。
在侯友宜獲得徵召後,因支持度欲振乏力,情勢對國民黨顯得不利,黨中央對「非綠大聯盟」的態度似乎轉趨曖昧。先是通過「禁止邀請他黨站台」的內規,侯競辦執行長金溥聰又宣稱「柯侯配百分之百不可能」,朱立倫後來又說「什麼都可能」,顯示黨內意見分歧。
兩度爭取國民黨提名失利的郭台銘,迄今仍在各地遊走造勢,是藍營情勢混沌的主因之一。郭台銘在提名前曾宣示「絕對支持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不會有郭柯配、柯郭配」,提名後也曾宣布「全力支持侯友宜」,誰料他後來卻變成自走砲。郭董一方面在各地串連藍營地方派系,意圖倒侯;一方面又以國民黨「友軍」自居,緊貼柯文哲,扮成藍白合「牽線人」模樣;另一方面他也作出自行連署參選的準備,逕自走他的參選之路。
至於柯文哲,雖對「藍白合」持開放態度,但他所謂「再拖一、二個月」,恐怕只是「以拖待變」之計,觀察情勢且走且戰。從「墨綠」到「白色」,柯文哲其實深知民進黨「翻臉像翻書」的作風;但他過去說「未必要下架民進黨」,到近來說「最大黨組閣」,顯示他思考的只是如何極大化自己的影響力,並非在乎什麼樣的未來對台灣最有利。
亦即,國民黨、民眾黨乃至郭台銘目前對「藍白合」的思考,都把政黨或個人的私利放在首位,把其他政黨置於配角地位。這樣的「藍白合」,恐怕註定只能停在「倡議」層次,很難有「實踐」的可能。即使某一方迫於情勢勉強合作,也可能被解讀或標籤化為政治分贓,難獲選民認同。
在野黨應把「下架民進黨」視為政治目標,而不只是政治口號,原因是,蔡政府執政下的各種不公不義,已令民怨沸騰。諸如:外交與兩岸政策失當導致台海兵凶戰危,人民隨時可能身陷戰爭的火海;財經政策成為撒幣買票的工具和綠營權貴酬庸的便道,在在掏空台灣原有的根基。藍白兩黨乃至郭董都必須認清問題的嚴重性,認真協助民眾達成想要完成的「政黨輪替」目標。
在野陣營唯有從民生公義出發,才能以更高視野認清自己的政治目標,才有充分的正當性召喚選民支持「藍白合」。目前談全面合作,也許時機尚嫌過早,但從區域立委的選舉出發,可以慢慢照見彼此的善意,一兩個月後也許合作之路便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