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蔡總統上任,提出二○二五年發電組合:燃煤、燃氣、再生能源,分別占五、三、二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如今兩任將屆,轉型達標無望事小,更嚴重的是台灣深陷能源與財務泥淖,加上難以跟上全球對抗氣候變遷脫碳步調的艱困局面。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我們位居六十國倒數第二。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蔡總統上任時近五%,到最近公布的八點三%。同時,台電這兩年累計虧損逾五千億。
更不堪的是,原本可減輕仰賴進口,堪稱潔淨的再生能源,被貼滿了「破壞土地」與「官商勾結」等汙名標籤。近幾天的「豹字十九家」、「天字九家」綠能公司新聞,不難讓人聯想到,藉「繁榮地方」之土改政策大發不動產財,生財之道如出一轍。
一開始,先立下能源轉型大政方針;接著,一些「能人」率先投入太陽光電,貢獻光電瓦數,協助兌現政策支票,順便賺取售電補貼。只不過,迄今各總統參選人的能源議題政見,也僅限於反核與擁核間的角力,再加上諸如「減煤」、「低碳」等熱門標題。
儘管多國都已重新迎接核電,然國際原子能總署強調,核能在於協助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維持電力供給無虞並達成減碳目標。換言之,能源轉型終究要以再生能源為主流,並加速其占比最大化,作為目標。
瑞典於二○一二年便達成五十%再生能源發電,目前的目標是在二○四○年達成百分百再生能源發電。德國過去十年內GDP成長近兩成,能源消耗卻下降逾一成;其二○二三年再生能源占比逾半,預計二○三○年達八成發電占比。
歐盟國家二○二○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平均為卅七點五%,中國大陸二○二一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則為四十四點八%。這些能源轉型穩健進展實例的共同關鍵包括:能源效率優先、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及確保財務健全。無奈,這些正是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最欠缺的。
台灣始終未能以效率最大化為前提,以致能源需求持續攀升;投入更趨沉重,成效無法顯現,更是不斷被否定的重要關鍵。政府提及再生能源,幾乎唯風電與太陽光電無它。其實,台灣擁有發展潛力的其他再生能源還有很多。何況太陽能也不只有光電,光電也不是只有需占用大片農林土地與魚塘的「地面型」。
瑞典與德國的地理條件並不利於植物生長,其再生能源卻有超過一半源自生質能。台灣能不從全面盤點潛能著手,積極將生質能納入再生能源組合?
「二○五○年淨零排放報告」闡明財務的核心角色。台灣追求淨零,數倍於目前的投資,必不可少。亦即,推動發展再生能源,不能只靠饋入補貼;而補貼費率,更須伺機遞減,以穩住財務,因應後續所需。
但願蔡總統拿出政治良心,拋開「二○二四後沒有我的事」的邪念,努力扭轉政策方向,並盡可能擬出即便只是草圖的能源路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