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蔡總統上任,宣示要發展新南向政策,旨在與中國經濟脫鉤,迄今實際執行成效為何?
無論進出口,亞洲均為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重心,進口約占整體六成,出口則超過七成。我國於進口部分,對中進口依賴微微上升,東南亞國協則是穩定占約二成。我國出口市場方面,中國每年都穩超五成五,二○二○年更來到六成,其次為東南亞國協穩定維持二成。
我國二○一一年至二○二二年貿易結構上並沒有顯著改變。新南向政策無疑是「說的比做的好聽」。若新南向政策奏效,那東南亞國協的整體出口占比應該明顯上升,甚至讓對中出口占比漸漸降低。但東南亞國協的占比仍舊低迷。
再細部探究,二○一一年中國占台灣進口比率約十五點九%,二○二二年已達廿%。雖然占整體比僅提升四%,但二○一一年總進口額約二八七三億(美金),占十五點九%即四五六億;二○二二年總進口額已到四二八○億,占二成即八五六億。也就是說,雖然占比只提升四%,但因進口總額大幅提升,整體的量體還是增大不少。
我國二○一一年整體輸出額為三一二一億,中國占台灣整體出口比率四十點三%,即一二五八億。二○二二年整體輸出額為四七九四億,中國占比為卅八點八%,即一八五八億。如同進口狀況一樣,即便歷年占比都維持在四成上下,但量體卻已經成長許多。我對中依賴程度愈來愈高。
民進黨與蔡英文總統,甚至準總統賴清德先生,口口聲聲說著抗中保台,但從近幾年的數字趨勢觀察,很明顯都沒有準備好。
一、想要抗中保台,必須要想辦法與中國經濟脫鉤。目前我國無論進出口,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仍舊處於高度依附的狀況,且嚴峻狀況不減反增。
二、對中市場的洞需要填補。政策講求實事求是,而非今日抗中保台,明天對中進出口就可歸零。這些數字代表的就是我國大中小企業主,甚至是每一位國民的溫飽。若要經濟脫鉤,就須找到替代財源,並逐步調整結構,但從各項數字比來看,我國政府並沒有顯著行動。
三、新南向政策看不見功效。蔡總統大力倡導新南向政策八年,東南亞國協的占比並沒有顯著性、結構性的增長。
四、捨近求遠,捨本逐末。我國鄰近中國大陸,單就成本運輸方面就是其他國家難以抗衡。
五、關稅壁壘。除運輸成本外,台灣面臨的關稅壁壘也是其中的問題所在。我國ICT產業是少數在國際享有免稅優稅的產業,但其他諸多種類商品在面臨關稅下實難和他國產品競爭。若想要在國際競爭上具優勢,應當極力爭取加入RCEP與CPTPP。
蔡總統二○二○年曾說「面臨RCEP衝擊,我們已經做好超前部署」,但實際成效為何,大家心知肚明。直到今日,連繼任的賴清德準總統都呼籲我國應極力加入CPTPP。那麼蔡英文的這八年,或者接下來賴清德的四年,究竟會有什麼實質行動呢?
「到底是國家承載著幻覺,還是幻覺成就了國家?」這是筆者喜歡的相聲裡最後的一句話。想要改變,需要實際去做、用力去做;但筆者實看不見執政黨的努力,只用一個「抗中保台」大旗招呼天下,這究竟是執行的目標?還是昇華的神話?我只想問:抗中保台,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