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軍隊發生多起自殺憾事,對於曾經從事軍隊社工的我,深有感觸;也讓人思考在軍隊場域需要何種社會安全網?筆者擬從軍隊結構、文化現象和近期研究經驗,來提醒軍隊心輔工作(或軍隊社會工作者)要注意哪些議題?
首先,軍隊文化是個複數概念而非單一的現象。自去年開始,筆者陸續審查幾篇國際期刊,均在討論軍事社會化對軍人生活的影響。發現國內本土與國外研究存在許多鴻溝,這亦對於軍隊社會安全網之建構產生莫大影響。
例如,國內在談論軍事社會化,多是從軍隊封閉環境和威權、紀律的角度來解釋軍人的行為。相較於國外研究強調以不同從軍管道來源的家庭經社地位(例如ROTC、正期軍校生、國民兵)、(多元)性別及不同階層(如士兵、士官、軍官),來描述家庭經濟地位、性別和軍隊階層位置的交織差異性,對個人軍事社會化發展差異作影響評估,及對軍人生命歷程的風險脆弱性進行分析,可見軍隊社會安全網首要是能夠辨識潛在的風險群體。
其次,軍隊社會安全網的設計是以誰為主體?想必多數人會回答「基層官兵」。其實歐美國家的設計主要區分為領導幹部和基層官兵。何以需要將領導幹部納入軍隊社會安全網最重要一環?Jones等學者指出,領導幹部的領導行為足以影響基層官兵的彼此互動方式、風險感知及心理健康的促進與求助方式。因此所有的心理健康風險預防均以領導幹部為核心。
近期筆者一篇於《Military Psychology》的研究,透過長期追蹤,探討同伴、同事、長官等社會支持來源,能否促進個人的賦能。結果顯示,上述社會支持均無法有效提升軍事人員(軍校生)的賦能感;個人本身就擁有的能力卻可以持續獲得軍中不同來源的支持。這是一個提醒:本身脆弱的軍人並無法實際知覺到來自軍隊的支持。這更值得我們反思。
第三,如果我們的軍人無法知覺到支持,那麼個人是尋求誰的協助?建制班同儕?抑或建制班以外的同儕?研究顯示近四成的軍人遇到問題時,並不會求助於建制班內的同儕,大部分人第一個求助的對象是建制班外的同儕。這究竟是好事或壞事?好事是,這些求助建制班外的人心理幸福感最高、憂鬱感最低;此外,此群體的特性是,在求助過程中最能滿足個人基本心理需求(自主、能力、連結性)。這是未來必須重視的部分。
最後,因近期自殺憾事發生,部分立委指調查小組必須全部由外聘人員調查。筆者認為這不是重點,核心問題在於調查人員是否具備「軍隊多元文化敏感度」的調查能力。軍隊是特殊的組織文化,其軍隊文化能力和多元文化敏感度,是了解軍人心理健康議題的關鍵要素;若缺乏對軍隊文化能力與多元文化敏感度,則無法真正探究自殺的原因和現象。調查委員若不了解軍中文化、不具備軍隊文化能力,十分可能在錯誤的認知基礎上做出錯誤的理解與判斷。
綜上,軍隊的社會安全網不能僅以「軍隊結構」來思考,更要以多元文化的交織觀點和官兵基本心理需求來作為設計的藍圖。將領導幹部與基層官兵均納入,才能有效降低不適服役與因病停役人員,乃至於避免自殺憾事發生。
※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