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內閣團隊已正式開始運作,社會關心政府財經政策走向,而經濟部與國發會由資深產業界人士主導最令人期待。大家都在看,民間企業「劍及履及」的管理模式,與「縮減成本」提升競爭力的特質,能否被導入公務系統,顛覆行政官僚「照章行事」的徐緩作風,重塑「有為有守」的嶄新政府。最近經濟部長在媒體提出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尤其讓人耳目一新。新部長一反過去扮演「捍衛立場」而頻凸槌的政策代言人,華麗轉身成為台灣經濟願景的領航員。經濟部要落實賴總統「五大信賴產業」政見,掌握台灣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優勢,透過「境外關內」與「境內關外」連結台灣與世界市場,最終建設西部為半導體與AI的「科技廊道」,而東部則是養生、觀光與慢活的「大健康廊道」。
至於眾所關切的供電問題,部長回應令人玩味。「非核家園」政策逼著台電棄低廉核電,改用昂貴綠電或天然氣發電,造成財務改善遙遙無期。面對台電困境,經濟部長的基本態度是,將核電難題拋給在野黨、不支持國家補貼、沒有「台電不會倒」的承諾,以及台電得靠自己努力賺錢。簡言之,政府準備要「以價制量」解決台灣電力供需困局。
經濟部長擺脫管理國營事業的社會主義思維,緊抓AI革命契機,大手筆擘劃「開放台灣」的產業發展藍圖,並設定每人GDP在2040年要與新加坡並駕齊驅。部長的宏圖是要再創台灣經濟奇蹟,我們歡迎如此強烈的施政企圖,不過現實政府體制能否配合則仍值得探究。
經濟部長的施政願景乍看以為是國發會主委政見,因為跨部會協調工作十分困難,甚至會扼殺初始的構想。譬如,推動「境外關內」涉及國科會化身民間機構,進駐先進國家為廠商提供服務。經濟部無法獨立完成這項任務,卻可能被批評是圖利外國,而無助於台灣的就業市場,結果可能胎死腹中於朝小野大的立法院。
「境內關外」的構思是招商外資加碼投資,引進米其林500顆星,推動精準醫療等諸多措施,希望轉型台灣高端服務業,以吸引外國有錢、有閒的富裕階級在台灣慢活。這個想法需要財政部、交通部、衛福部、內政部與地方政府高度配合,但其中單是減稅與財政調配,以及法規解編就極具難度,讓人擔心此政見無法順利走下去。
台灣正面對各種經濟難題,例如在日益破碎化的貿易環境裡,調整產業供應鏈便是政府的嚴峻挑戰。過去南向政策是否延續,參加CPTPP有無新策略,以及與美簽訂「21世紀貿易倡議」後的下一步,經濟部都沒給出具體答案。遑論在大陸與美國政經衝突加劇,且ECFA可能廢除壓力下,經濟部該如何規劃對陸貿易政策更是燃眉之急的功課。
綜觀經濟部長提出的政見其實是「不對稱產業發展策略」;從強調AI著手,整合產業聚落,藉此啟動經濟良性的發展螺旋。不過,此策略雖有助國家長期經濟發展,卻無法改善當前產業經營的困境。以台灣出口中國大陸為例,今年前四月除資通與視聽產品大幅成長外,其他包括半導體在內所有產品類別皆出現下跌警訊。台灣高度不平衡的產業發展,已開始影響眾多家庭生計,經濟部有必要嚴肅看待。
安排企業家進入內閣,是賴清德總統的用人亮點,此舉雖然可能活化政府運作,卻也有水土不服的政治風險。
我們樂見企業家在政府發揮管理長才,特別是讓國營事業「企業化」;企業管理的「賞罰分明」與「資訊透明」是有機會讓國營事業經營步入正軌。至於經濟部長推動台灣經濟創造奇蹟的願景,不僅需總統與行政院長雙重背書,以排除部會本位主義障礙,更要做好與社會,特別是立法院的溝通工作,而這將是宏圖大志經濟部長的最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