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9/30 第580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靠直播就想收割小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經發會最大貢獻:閣揆被看破手腳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應只滿足於AI兵工廠角色
民意論壇 防衛韌性 缺戰後復原能力
當傳道授業解惑遇到AI…
核處理水議題 日有負台善意
用防衛韌性包裝全民備戰 無助國防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穩定師資 找回教職吸引力
孔子罵朽木,不怕被投訴?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靠直播就想收割小草?
黑白集/聯合報
賴清德總統最近要求民進黨中央、黨團開直播搞「空戰」,希望趁著柯文哲被羈押啟動「小草復育計畫」,結果綠委整體直播流量甚至不敵民眾黨立委黃國昌一人。關鍵在於,不論直播或拍影片,都只是「術」的層面,沒有「道」,只靠「術」難以成大局,賴清德以為只要靠直播就能吸引小草回歸,未免也把小草想得太簡單。

賴清德當年跟蔡英文競爭黨內初選,被蔡的網路聲量輾壓,有綠委透露,賴為說服他開直播,還以自身為例表示當年就是在這塊「吃了虧」。不可否認,蔡英文的網路聲量確實傲視藍綠陣營,但並非她擅長面對鏡頭。雖然她被形容是「空心菜」,但至少在執政前期她不時創造出一些文青式的華麗詞藻,如「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而道歉」,雖然最後根本沒做到,但確實吸引很多年輕人。

然而,賴清德上任迄今,根本沒有提出具體的國家願景。最近他更稱台灣因地緣政治變化使得軍工產業受惠,正因在賴的施政藍圖中只有「對抗」二字,才會以台灣變成世界兵工廠而沾沾自喜。但除了對抗,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些全是一片空白,光靠立委直播當然難以拉抬。話說回來,賴在總統競選期間推出的「看見,賴清德」影片效果也不怎麼樣。

這種只見其術而不知其道的作法,就想吃回頭草?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經發會最大貢獻:閣揆被看破手腳
社論/聯合報
九月三日,行政院召開了規模盛大的「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邀請五十餘位產、學大老參加,行政院長、副院長、秘書長均與會,財經部會首長更是一整天列席。開會之前,五十餘位顧問由院長卓榮泰逐人頒發聘書並合影握手,人人笑容燦爛;然後院長再與顧問大合照、人人比手勢按讚;會議尾聲,則是院長率各部會首長聆聽建言,然後以「敬謹受教」之姿由衷感謝。卓院長對於這種庸俗無比的大拜拜興致高昂。

行政院幕僚奉命要辦這樣的大拜拜,也確實辛苦。事先,他們要分頭聯繫各行各業年高德劭的大老,請他們賞光。大老們礙於情面,只好勉強同意。然後,行政幕僚要湊齊這些大老們的時間,拗他們參加一整天的會議。此外,工商大老們根本不知道新政府競選政見為何,也不了解各部會施政現況,就只能就自己產業利益努力爭取。各財經部會幕僚當然知道大拜拜沒什麼路用,只好努力召開幾次會前會,先搓出一些部會預擬的結論,避免九月三日的雜燴拼盤上不了檯面。依新聞拼湊圖象,經發會顧問會議就是這樣運作籌備的。

為什麼卓榮泰喜歡大拜拜這一味呢?檢視我國過去三十年的行政院長,或者有豐富的部會首長經驗,或者是地方縣市首長出身,幾乎都有擔任首長的資歷。部會或地方首長綜理所轄業務,負責整體施政成敗,必須要有尋找方向、擬定政策、規畫做法、付諸行動等步驟或執行構思,才可能做出成績。即使首長平庸,但是走過前述擬定政策、推動政策的過程,多少也是歷練。這些部會與首長歷練,絕對是將來他們掌理更大國家機器的重要基礎。

但是卓榮泰完全沒有任何首長的行政經歷,從來沒有轄理行政業務的經驗。卓榮泰擔任過民意代表、民進黨主席,政黨人脈雄厚;但是他的行政資歷,只有總統府代理秘書長與行政院秘書長。秘書長的任務就只是輔佐老闆,方方面面折衝,熟練操作圓融。秘書長不必管老闆的政策是怎麼「形成」的,只需要注意政策推動「過程」的平順。卓榮泰擔任行政院長四個多月,差不多也就是這種表現:鞠躬哈腰、身段柔軟、政策空白、言必稱總統。簡言之,卓院長仍然在做總統府秘書長。

正因為卓榮泰沒有政策方向,所以就只能靠「打詐」這樣的議題擦邊推進。一旦他想推動正經八百的財經政策,就顯得左支右絀,抓不到方向。經發會三大議題的建言雜沓,多達八十餘項,創新經濟組更高達四十九項,幾乎是包山色海。建言內容涵括力拚軟體設計迎頭趕上(什麼叫做力拚?)、發展主權AI基金(主權基金已經討論了近卅年)、建立人才觀測機制(觀測機制也能算是政策?)、努力補足觀光人力(怎樣才算努力?)、建立需求取向創新機制(很多創新在初期根本沒有需求)、要年輕人創意與國家需求雙軌進行(根本不知所云)。

這些建言固然有若干值得關注,但也充斥著語意混淆、利益摻雜、口號充數、一廂情願、邏輯矛盾的敘述。行政院長居然下令各部會:這就是未來工作的內容,令外界驚訝也感慨。靠著一天儀式性會議,就敢宣稱是為過去廿年台灣經濟「把脈」、就能下達「未來工作內容」的命令,卓榮泰真實向外界展現了他的視野短淺、政策空白,行政判斷更是完全不進入狀況。若不是幾位學者顧問會後聲明提醒,台灣經濟可能就這樣被帶進災區。

一場會議就讓行政院長被人看破手腳,可能是此次經發會最大的貢獻。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不應只滿足於AI兵工廠角色
社論/經濟日報

近期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在其部落格發文,一方面維持其對AI發展前景的樂觀,認為「超級AI有可能在未來幾千天內問世」,AI技術的進步將使未來幾代的人們,能完成前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另一方面,奧特曼也認為在AI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降低算力成本與建立AI基礎設施,是至關重要的議題。

奧特曼所提出的超級AI願景,除了持續帶給各界對於AI技術與應用的想像空間外,其對於AI基礎建設的倡議,也與輝達的超級銷售員黃仁勳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認為各國應該積極建置AI訓練與應用所需的算力基礎建設。確實在生成式AI風潮下,雖然AI軟體與應用業者尚未見獲利,但各界陸續投資算力基礎建設,使得AI硬體供應鏈業者,從上游的晶片供應商如輝達、AMD,半導體製造業者如台積電(2330),下至伺服器業者如美超微電腦、鴻海、廣達、緯創等,皆已顯著受惠。

台灣因在半導體與伺服器產業的長期經營,在晶圓代工先進製程與伺服器產業皆具全球領先地位,且具高市占率,成為各國發展AI技術與應用時不可或缺的兵工廠、軍火庫。也因此,當各界積極布建資料中心等算力基礎建設時,除了輝達、美超微等美系業者外,台灣的半導體與伺服器關連產業獲益甚多,即便在全球景氣低迷之際,相關上下游產品的熱絡仍帶動我國外銷訂單持續增加。

但正如奧特曼所表示,未來AI普及率的提高,有賴相關算力基礎建設的成本持續降低,讓使用AI應用的價格能夠更為親民,進而推動AI應用更為普及。觀察未來的AI,恐怕就像當今的網路一般,必須是無所不在的,讓使用者在可負擔的成本下隨手可得。要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算力資源的普及確為發展關鍵,如若AI基礎建設不足,AI甚至會引發國家、社會、產業間的數位落差。

在國家競爭上,將因AI基礎建設投資的規模經濟,造成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的局面;在產業競爭上,也會形成資本層面的競爭,造成大者恆大的形勢,甚至形成新創業者的進入門檻,造成產業的不均衡發展;在社會中,更會導致經濟、知識能力差異衍生的數位落差,失去數位經濟發展時的包容性。當如奧特曼所言,AI可能成為只有富人才能使用的工具時,若AI又已成為影響個人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恐將造成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的狀態,甚至形成新的社會弱勢族群。如此一來,社會上恐將出現對AI技術與應用發展的疑慮,而產生發展阻力。

台灣在全球各國推動AI基礎建設普及一事上,可以扮演極為關鍵、重要的角色。但當我們正積極以AI兵工廠的角色,從供應端協助各國推動AI普及化發展的同時,我們國家的AI基礎建設藍圖為何,更值得各界積極投入構思。當各國積極為了AI發展而採購相關基礎建設所需的硬體設備時,台灣又採購、布建了多少基礎建設?當我們在供應鏈中保持領先地位時,台灣在AI應用環境的建置、優化,甚至是數位基礎建設韌性的強化,更值得各界關心、思考。

尤有甚者,AI的基礎建設絕對不會只有算力建設,還包括自主的AI模型、網路通訊環境,以及影響AI模型訓練中最重要的資料,還有取得相關資料和AI應用時所需的法規環境。當歐、美、日、中等領先國家,從不同角度積極推動AI相關軟硬體與法規基礎環境的建構,甚至搶占國際話語權時,我國的AI發展策略應有更積極全面的思考,不但扮演供應鏈中軍火庫、兵工廠的關鍵角色,更能進一步延伸、提升至國內的整體應用環境與AI基礎建設,打造更為全面的AI強國。

   
民意論壇
防衛韌性 缺戰後復原能力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聯合報
總統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與行政院的「全民防衛動員」疊床架屋,如果明天台灣淪為烏克蘭,在飽和攻擊下,道路、通訊瞬間炸毀,那麼就淪為「賴式防衛任性」。

賴政府上任,台澎防衛作戰以「無劇本、去中心化」作演練,成效如何?執政者應最了解!現總統親上火線,主導全社會防衛韌性,忽視平、戰的防衛韌性重點應擺在災後復原。動員準備與實施,在漢光演習與重大天災均獲驗證,唯獨戰後如何動員社會重建?至今未曾被關注,誰提就是失敗主義,馬上被網軍攻擊,戴上紅帽子。

台灣是個島嶼,對於戰爭人禍,屬於國家階層大規模災害,眼見自己親人被戰火殘殺,居所成斷垣殘壁,誰來幫忙復原重建呢?總統不應仍拘泥原有的全民防衛動員做法,而應強調戰後如何運用全社會資源做妥復原工作,讓台海發生戰爭時,全民有政府當靠山,專心為保衛台灣奮戰;家園毀了,政府有法律依據能很快整合社會資源幫忙復原。

   
當傳道授業解惑遇到AI…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聯合報
前天是教師節,不知有幾位教師有收到學生的祝福,同時也自覺為人師者有當老師的尊嚴與價值?

自己從大學專任教師的職務退休後,原本還有在學校兼任一兩堂,但愈教愈沒有成就感,也覺得壓力愈大,這學期還是選擇放棄兼課,今年的教師節是沒有教師身分的第一個教師節,倒也輕鬆自在。

這幾年來,大學教師早就放棄用講義或教科書授課的方式,而是必須準備充分的E化簡報資料,讓同學可以透過教室中的螢幕了解到課程內容。可是當關起教室燈光播放課程簡報時,同學就開始低頭滑手機,而不是注視著螢幕,偶爾會看到同學抬頭盯著螢幕,那也只是拿出手機把簡報內容拍下。

我問了好幾個公私立大學的教師,在教室上課的情形如何?他們都異口同聲說大致差不多,學生就拿著吃的喝的走進教室,一坐下就邊吃邊滑手機,沒幾個人會抬頭望著老師在講什麼,反正教師必須要把授課內容上傳到網路的教學資訊平台,等到要考試時再去看就可以。

近日在整理哲學大師勞思光先生的影音教學資料,看到勞先生也不用簡報資料,只印幾行字的授課大綱,就開始上課教學,全憑他自己腦中的知識,學生上課也只能專注聽講並勤做筆記,若沒有注意聽到可能就錯過,也無法回家閱讀,更無法在網路找到這些知識。

這種老式的教法,沒有E化、沒有網路、沒有GOOGLE、沒有AI,就只有授課老師一人演出,學生卻也能專注享受其中。但不知何時,大學開始要求E化,一些教師若仍保留傳統的授課方式,會被學生批評,也會被學校要求改善。其結果,所有的上課資料都可以在網路中找到,老師在教室上課變成形式化的個人獨白演出,無人關注。

在此資訊網路多元時代,到底大學教師能超越多少網路所提供的訊息?事實上,這些專業知識在大數據AI化之後,一個教師的個人知識何能超越呢?即使那些需要手做的課程,也可透過線上課程就學會,語言教學更是隨時隨地在雲端進行個人化學習。當一個學生很認真的想學習時,真的需要進入教室、透過教師才可以學到知識嗎?

台灣小學自學風氣愈來愈盛,主要是一些家長不滿意小學的教學環境,看到一些教師只是坐在教室的電腦前,用按鍵播放著書商提供的教材,則何需到學校學習呢?若非有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國高中自學的風氣可能更盛;而大學的授課,若非教師控制著成績,則學生也不想到學校學習,特別是這些上課提供的知識,在網路上可以學得到且學得更好,那何必留在教室內虛耗人生呢?

到底老師能在教室裡教什麼?學生在教室裡能夠學到什麼?這是現代教師要積極面對與思考的一個問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現代的教師必須傳雲端所不能傳的道、授網路所不能授的專業、解AI所不能解的疑惑,否則不足以為人師也!

面對AI的挑戰,現代教師必須重新思考自己教學模式、方法和內容,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否則終會有那麼一天,教師也會被AI所取代!

   
核處理水議題 日有負台善意
姜皇池/台大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聯合報
從日本宣布自二○二三年八月廿四日起排放福島核處理水開始,中國即強烈抗議,並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至於台灣則強調事涉科學專業,應冷靜以對,並默默自我檢測周邊海域水質與漁獲。兩相對比,天差地別。

事隔一年,二○二四年九月廿日,中國和日本經多次協商,並分別發表聲明: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架構下,就各項資訊監測繼續合作,日本並允許中國前往福島進行獨立採樣、監測和實驗室對比分析;且在此流程下,若中國檢測結果合格,中國始將逐步開放日本水產品。

就國際規範而言,首先,日本排放核處理水,屬於《海洋法公約》第十二部分「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規範範圍,在此規範下,日本有與利益相關國家協商與合作之義務,因而中日能本於合作協商精神達成協議,無疑是《海洋法公約》一九七條以下,各條款有關友善且有效合作規範之實踐,降低雙方就此議題之爭議,當是各方樂見,應予以肯定。

然另一方面,從台日地理位置關係觀察,我國無疑亦是日本排放核處理水之受影響國之一,據上述《海洋法公約》第十二部分之規定,日本理應與我國協商及合作處理此問題;此外,核處理水將進入我國參與之漁業管理組織(北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與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之管轄海域,自有可能影響我國在相關水域之捕魚利益,日本同樣負有不損害相關漁業資源之義務。不論是基於台日友好,或是相關國際規範,日本實應與我國進行正式雙邊協商與合作,就此議題充分交換資訊,以有效履行國際合作之宗旨。但過去一年,並未見日本與我國進行正式溝通協商!

就核處理水排放議題,台灣對日本一秉合作善意,但難謂獲得應有之尊重;猶有甚者,因中國之強硬立場,讓日本於IAEA既有資訊監測外,再進一步給予中國前往福島進行獨立採樣、監測和實驗室對比分析之便利,讓人覺得,中日個別聲明,彷彿是日本對中國強烈立場之讓步與妥協;反觀台灣,核安會雖宣稱「持續與日本建立順暢溝通管道,至今已五度赴日現場掌握排放作業」,卻不知管道是否暢通?但就此排放水似乎僅能到現場參觀排放作業,與中國之待遇相較,差異何其大?

對此絲毫無視台灣自始即持善意,我國政府似應對日本表達不滿之意;不寧唯是,在中國與日本分別發表聲明後,竟又立即於九月廿五日宣布解禁日本福島產品。政府解禁福島產品,彷彿是在未獲基本尊重狀況下,又單方讓步。自始低調善意,卻換來日本視若無睹,如今又迅速開放讓步,令人不解。

基於上述,政府甚或應審慎考量,不要排除透過國際爭端解決之程序,針對日本核處理水排放行為,仔細評估如何在國際仲裁或司法機構提起訴訟,甚或設法在相關漁業組織提出異議。

   
用防衛韌性包裝全民備戰 無助國防
王鳳生/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高/聯合報
政府推動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表面上旨在應對外部威脅、提升國防能力,實際上卻隱含深層政治操作。政府不敢明確表態要全面建構全民備戰意識,主要是擔心引發人民普遍懼戰和厭戰情緒,導致民意反對與恐慌,動搖其執政基礎。因此,以「防衛韌性」作為政策幌子,試圖在不明言戰爭威脅的情況下,推動台灣社會默許戰爭準備,並向美國展示台灣民眾願意捍衛「第一島鏈」戰略目標的決心。

台灣社會對戰爭的敏感度一向很高,多數民眾對兩岸軍事衝突充滿不安,政府若直接推動備戰意識,將難免引發反彈。因此,政府選擇用模糊的「防衛韌性」概念包裝實質上的備戰需求,避開民眾對戰爭風險的恐懼。這種操作實際上掩蓋了台灣面臨的現實戰爭威脅,並未真正解決國民對戰爭的心理準備問題。

此外,政府的「防衛韌性」政策也有對外的考量,特別是針對美國的戰略姿態。台灣長期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賴清德政府藉此政策,試圖向美國展示台灣人民願意為其戰略目標做出犧牲,從而換取更多的美國支持。然而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將台灣民眾捲入美中兩國的軍事對抗中。台灣一旦捲入衝突,首當其衝的將是普通百姓,政府未充分告知風險便推動此類政策,是對人民不負責任,也加劇了美台軍事合作的脆弱性。

「防衛韌性」政策看似宏大,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它並未建立在全民具備備戰意識的基礎上。政府試圖利用如黑熊部隊等民間防衛團體來補充正規軍力的不足,忽略了這些組織缺乏軍事專業訓練,無法應對現代戰爭的高技術要求。現代戰爭涉及高科技武器、電子戰和網路攻擊等複雜作戰模式,依賴臨時拼湊的民防力量,無法取代正規軍隊的專業能力。賴政府推動四十萬的民防力量,無法解決台灣國防結構性問題。

因此,政府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不僅是對內對外的雙重政治操作,且在實質上未能解決台灣國防的根本問題。政府選擇以模糊的「防衛韌性」概念迴避敏感話題,實際上是害怕引發民眾的懼戰情緒,對美國則試圖塑造台灣人民願意為其戰略服務的形象。然而,這一政策不但無助於增強台灣社會的防衛力量,反而將台灣捲入更大的國際軍事對抗風險。

戰爭議題在任何社會中都極具爭議性,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處於兩岸敏感地緣政治環境的地區。如果政府公開鼓吹全民備戰,勢必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恐慌,這不僅會動搖國內的政治穩定,也可能導致選民對執政黨失去信心。政府應該誠實面對這個戰爭的「潘朵拉盒子」,並強化正規軍隊的國防實力,而不是依賴虛假的民防韌性來掩蓋政策缺失。人民不應淪為國際軍事對抗的棋子,政府應以國防安全為核心,提升全民備戰意識,確保國家具備應對現代戰爭挑戰的能力。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的社會責任:把學生教好!
張俊哲/聯合報
除了生日,教師節是我一年中收到最多祝福的日子。那句百聽不厭的「教師節快樂!」對多數老師來說,格外療癒,因為這份祝福能帶來善意,且可抹去許多負面的情緒。對我而言,教師節更像是個重新出發的好契機。

然而教師節一過,老師們不免又回到忙碌的狀態。我不甚瞭解中小學教師們的現況—據悉,繁重的行政工作、課外活動、學生投訴等事務,常使他們無暇專心教學,更遑論輔導同學。其實,大專院校的情況亦不遑多讓。許多老師在升等的壓力下,被迫重研究、輕教學。即便升等成功,為了持續能爭取到研究經費和彈性薪資,論文競賽不僅未曾稍歇,甚至愈加激烈。若老師同時身兼行政職務,還想在教學、研究、服務「三面俱到」,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只能犧牲健康和睡眠來達標。更有甚者,選擇向掠奪性期刊妥協,用看似亮麗的紀錄,來保住名實不符的獎勵。然而不論造假或真作,這樣的惡性競爭已讓高教的本質偏離,致使業績和名利的追求成了主軸,而育才的初衷反淪為配角。

近年來,各界期許大學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履行社會責任。起初,我以為這項政策會讓原已失焦的高等教育更難聚焦。然而,當我向幾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學校的老師請益後,他們的實際經驗顛覆了我的成見,甚至澄清了我的思緒,讓我對高教失焦的狀態,有了較客觀的看法。以位處重大災區的大學為例,老師們可以帶領學生協助社區重建。從打造永續環境、促進產業創新,到規劃居民長照、參與偏鄉教育,師生們的努力處處可見。透過實際參與,學生返校後展現更強的學習動機,期能發揮專業、回饋鄉里,甚至對未來的生涯規劃,有了更清晰的藍圖。

聽完這幾位老師的分享後,我深受感動,得知校園中仍有一群老師不計毀譽,默默在課堂和社區為教育深耕。他們雖早已不在乎獎台上的鎂光燈和網路聲量,卻經常面臨計畫斷炊和升等遲延的挑戰。他們並非不做研究或不寫論文,只因時間有限,進度較慢,且堅持不敷衍、不造假。很多時候,甚至教學和服務的獎項也與他們無緣;僅因他們不濫給分、不擅自我宣傳,導致較不受學生及評審的青睞。我相信有些老師早已將這些打擊視為家常便飯,但仍有不少人滿懷辛酸。他們選擇犧牲奉獻,淡泊名利,著實令人佩服!

訪問末了,我不敢問受訪的老師們:「您,身體還好嗎?」只希望他們常提的「回歸初衷」不要帶有太多的苦衷。與他們相比,我自愧不如,因我並未直接參與社會責任的實踐。然而當我告訴他們:「我能盡的社會責任,就是在課堂上把學生教好,因為這些學生很快就會進到社會!」話語一畢,他們多次重覆的「是」、「YES」和「讚」,成為我今年教師節最大的領悟和禮物。再次謝謝這些好老師!(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穩定師資 找回教職吸引力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聯合報
教師節前各界聚焦教育問題,媒體特別關注教師荒。教師素質與師資穩定攸關教育品質,當前學校現場不穩定的師資確已影響正常教學,就連都會地區都出現教職乏人問津的窘況,遑論師資流動率高的偏遠地區。如何穩定師資、提升士氣,已成當務之急。

教育部資料顯示,每年取得教師證後擔任教師之比例呈下滑趨勢,警訊並非空穴來風。目前國家師培制度,師培生在修畢相關教育學程後,還要通過檢定考試並經過一學期的學校實習,方能取得參加教師甄試的資格,過程不可謂不嚴謹。按理,層層把關下,師資素質當可勝任教職,卻有不少準老師在取得認證後直接放棄進入教育職場,實為教育資源的浪費,對教學現場之衝擊顯而易見,箇中原因值得嚴肅以對。

要問的是,何以過往被普遍認為工作穩定的教職,突然失去了職場吸引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學教育環境每況愈下,以致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濫訴影響校園氛圍:新修教師法上路後,不適任教師處理流程鉅細靡遺,各種校事案件層出不窮。為處理名目繁多的校園事件,不僅學校為此耗費許多時間,各校甚至已出現不少濫訴案例;教師動輒得咎、校園氛圍緊張、親師互信降至谷底,遇有校事案件,教師大都是被究責的一方,衝突不斷的校園與苦等後援的教師,嚴重打擊教師工作熱忱。

二、行政減量淪為口號:難以兼顧教學與行政,或想專注教學卻不可得,也是不少教師選擇離開學校的原因。事實上,教育部對此亦有深刻理解,自二○一五年以來厲行學校行政減量。然而,不僅多數教育人員無感,行政減量還有愈減愈多之勢。

分析起來,各級政府視學校為施政提款機,當為關鍵;各種要求學校配合辦理之業務,明明與教學無關,卻被冠上「某某教育」之名,於是中央各部會、地方各局處需要的交通安全、反毒教育等施政成果,學校都成了廉價的KPI工廠。例如竟有地方政府發文要求學校鼓勵國中小學生投稿《國會季刊》;往前溯源,則是立法院函請國教署發文各級學校鼓勵教職員投稿,卻被有文必轉又粗心大意的承辦人誤植成鼓勵小學生投稿,僅此一端,足見其荒謬。如果各級政府機關不改老大心態,再多宣示也難讓學校擺脫政府施政提款機的夢魘。

三、政府回應緩不濟急:教師難為已是客觀現實,教育政策的調整與對教師權益的保障,相關作為卻是牛步化,未能讓教師感受到政府的同理與支持。

以攸關教育品質的師生比為例,公立高中職每班人數仍達卅五人,私校更高達四十五人,完全背離少子女化趨勢;而一比十五的幼教師生比,自一九八一年沿用至今已超過四十年,雖政策已朝一比十二前進,但國會迄今仍未完成修法。至於社會高度關注的特教議題,立法院早在二○○九年就曾要求將特教師生比降至一比八,轉眼十五年過去仍未達陣;「特教加給」額度,則是卅年如一日未曾調整,教育政策執行力遠遠落後社會和教育現場的期待。

教育問題經緯萬端,要提升教育品質,必須友善教育環境、揚棄形式主義,真正尊重教育主體與教師專業自主。期待教育部與立法院以更積極的作為,當學校與教師的後盾,減輕學校壓力、解決現場問題、提升教育品質。

   
孔子罵朽木,不怕被投訴?
陳吳煜/高中教師(新北市)/聯合報
九二八這個日子是眾人熟知的孔子誕辰紀念日暨教師節。雖然看得到中小學校園懸掛敬師標語,各縣市政府也發放敬師禮券等賀禮,但相信有許多現職老師感嘆「教師節真的快樂嗎?」

曾聽到和我年紀相近的教育先進感嘆:「以前當學生時,曾被老師拿藤條打。現在自己當老師了,卻要擔心被學生用拳頭打。」近兩年,教育現場充斥著「罄竹難書」的新聞話題,尤其最近兩個月更可見到媒體報導現職教師離職出走、學校數十次招聘不到代理教師的荒謬現象。教師薪資待遇雖不算特別優渥,但勉強還能過生活並存一些積蓄,如今即便開放大學畢業生即可從事教職,為何仍乏人問津?

以筆者服務的學校及聽聞同業在教學現場的現況,老師們大都不願兼任行政或導師工作,因為都深怕在學生或家長面前隨口一句話,甚或一個無心的肢體動作都可能被投訴。校園爆發重大事件後,教育當局的慣性動作不外乎責令學校加強輔導與宣導、對教師辦理相關研習,再利用訪視評鑑等名義督導行政同仁的進度,徒增行政與教師們的困擾。即便是沒有兼任工作的專任教師,除了面臨課務問題,還得抽空完成上級單位要求的性平、自殺防治、家庭教育、特殊教育、資訊安全、科技與各類議題融入教學等研習,更別說現在還要協助並審核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教師平常真的快樂得起來嗎?

就制度面來看,從三十年前的教改以來,特別是近十年政府不斷鼓吹「正向管教」、「學生是教育主體」並鬆綁各類管制措施後,教師們對於高風險的學生,除了輔導已無其他約束方式。舉例來說,平日上課時間仍可看到有些孩子在街頭遊蕩,或坐在速食咖啡店內悠閒用餐。何以如此?因為孩子們都知道曠課已無所謂,高興再去請假,老師不准假就去投訴,或找家長來學校罵就好!這種問題還只是冰山一角,看看過去發生的學生毆打老師或霸凌案件,我們的「友善校園」只是對學生無限的友善,對師長卻是無盡的折磨!

新加坡教育部長日前曾表示,各級學校老師在下班後,如非特殊緊急狀況,有權不回覆家長的問題,要讓教育工作者有足夠下班時間,照顧自己的家庭或私人生活,或是利用時間好好休息充電。試問台灣做得到嗎?近日有立委承諾要推動提高導師費及特教津貼,若能得到辛勞後應有的代償是值得感謝,但老師們要的不只是合理的待遇,而是應有的尊重。

如果孔子活在現在的台灣,他還有能力對著只會盯著3C用品的孩子倡導仁義禮節嗎?他在有教無類的同時,還能承受來自家長與教育當局的各種莫名壓力嗎?他還能對著教室內三十多個寶貝,秉持著因材施教,責備任何一位孩子是「朽木」而不怕被投訴嗎?

   
蘇丹紅紅什麼?
蘇丹紅是工業染料,依我國法規不可添加於食品中,這次因有人檢舉才接連查出,如未有人檢舉,類似違法添加的情事不知道已有多少,又在民眾生活中存在多久?也不禁讓人勾起從前地溝油、毒奶粉等記憶,喚醒對食安的不安跟無力感。

樹木產生的異戊二烯會造成臭氧污染?
國內外研究顯示,植物排放的異戊二烯與輻射、溫度以及樹種有密切關聯,並有部分研究顯示,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濃度、樹木及樹葉年齡有關。與其他常見的揮發性有機物相比,植物排放揮發性有機物中的異戊二烯,生成臭氧的能力較強,而且植物會隨周遭溫度升高而快速增加異戊二烯的排放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