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廣東烏坎、海門等地民眾爆發嚴重抗爭,學者指出,面對越來越多的民眾維權事件,大陸官方的處理模式值得觀察。 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執行委員、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明祺指出,烏坎村和海門鎮民眾抗議事件顯示,大陸基層政權良莠不齊,造成民怨積累。烏坎村村委很久沒改選,引發弊端,顯示大陸雖引進基層民主選舉,但仍無法解決草根治理問題。另外,中國很多地方倚靠出售土地,做為財源,但過程不透明,加上地方官員貪汙腐化,使得地方政權不僅腐化還黑社會化。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分析,大陸新一代地方領導人對地方群眾事件有幾種處理模式,如:群眾對幹部鬥爭會退讓,但對黨鬥爭則不會退讓;有關經濟社會訴求會退讓,政治訴求不會退讓;抗爭對象為地方基層會退讓,若針對中央則不退讓;聚眾較容易妥協,個人抗爭則不易妥協;社會經濟等內部事件會退讓,若與境外勢力勾結則不退讓;私下反對會退讓,但一開始就公開反對,甚至訴諸外國勢力則不退讓。 他說,類似這次廣東的官方退讓,過去也有先例,如:上海居民拒絕磁浮列車延伸路線、廈門PX化工廠抗爭事件。 陳明祺表示,廣東省這次處理烏坎村和海門鎮民眾抗議事件的過程,雖不斷拉高處理層級,但反應仍很遲緩,等到情勢越鬧越大,才由省委副書記出面退讓、收拾殘局,可說是被民眾逼得一步步走。 楊開煌則表示,原則上大陸官方處理這類民眾抗議事件,還是軟硬兼施,軟的除了賠償等經濟手段外,還有如懲處貪汙官員,硬的部分,就是嚴懲帶頭聚眾的人士。 楊開煌指出,廣東這次的退讓,顯示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大陸新一代地方領導人已經認識到,穩定來自和諧,而非壓制;應該溝通而非封鎖。這也可能成為大陸地方諸候處理民眾抗爭事件的模式。 所以對汪洋而言,危機也是轉機,處理得好,甚至還有加分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