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2/05/13 第535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防疫理賠 專家:有2大未爆彈
記者戴瑞瑤、游明煌、應翠梅、巫其聯合報
防疫險理賠之亂續燒,「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新制昨上路,但因疑慮頗高,再掀理賠爭議,民眾更擔心後續新冠肺炎可能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到第四類,保單理賠金額大幅縮水,金管會昨說明,理賠是以保險事故發生時,理賠條件即已成就,不會因證明文件開立時間受影響。

目前十二家販售防疫保單的產險公司,全數同意以數位健康證明取代診斷證明書,但皆強調「保留查核權」,保戶擔憂以此申請理賠將被「刁難」,金管會表示,保險公司「必要時」才會查核,一般保險理賠都有此條款,不影響數位健康證明的效果。

保險專家則認為,目前理賠潮尚未達到高峰,後續爭議還有兩大未爆彈,首先是「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新制上路,但多數產險公司堅持以PCR檢驗程序並出具相關證明為依據。但專家認為,防疫保單條款多以「經醫院醫師診斷確定」等類似文字描述,產險公司此舉恐引發爭議,且若依保險法規定,須做有利於被保險人的解釋,業者不能賴帳。

產壽險公會□研擬理賠指引

金管會則強調,產、壽險公會也正針對「快篩陽性確診」等研擬「理賠實質審查指引」,以利後續理賠處理。

至於後續第二大理賠未爆彈,則是若新冠肺炎降至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將牽動國泰世紀、明台、旺旺友聯、中信產險等四家防疫保單理賠金,依保單條款,將僅剩原理賠額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其中甚至有原本應理賠六萬元,降級後就變成只理賠三千元。許多保戶聽聞紛紛想趕件取得證明,但金管會昨釋疑,當保險事故發生時,理賠條件即已成就,跟證明文件開立時間無關。

不過,這波防疫政策一變再變,防疫保單理賠爆發諸多爭議,不少保戶怨聲載道,從申請到獲得理賠,還有繁瑣及漫長的手續。台北市黃小姐表示,告知朋友自己確診,卻被「安慰」可以早點申請理賠,「否則之後賠不到。」

保戶找客服 電話很難打通

新北市陳先生表示,保險公司的客服電話怎麼打都打不進去。金管會官員指出,兩年內申請理賠都有效,大家怕夜長夢多,怎麼可能不急著去醫院辦理相關證明。

黃小姐說,防疫政策持續更正,保險公司理賠要件似乎未跟上,例如保險業已同意採數位健康證明,但業務員、客服卻還要保戶去醫院申請;新聞說居家照護期間沒有醫療行為或處置用藥將不賠,但保險公司說不清何謂醫療行為或用藥。

 
楊金龍:今年GDP恐難保4 全年CPI漲逾2%
記者巫其倫、戴瑞瑤/台北報導聯合報
俄烏戰爭、疫情加上美國升息等因素,持續衝擊全球經濟,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坦言,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四」恐有疑慮,且物價持續上漲是事實,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一定會在百分之二以上」,最高恐衝上百分之三,但他掛保證國內不會出現停滯性通膨。

楊金龍也表示,央行貨幣政策立場仍朝緊縮方向走,暗示祭出第五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將瞄準特定地區的房貸年限、成數及第二戶貸款,他提醒所有貸款族要注意財務槓桿問題,財務管理必須更為謹慎。

楊金龍昨赴立院財委會報告並備詢,立委聚焦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四」是否有無信心?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日前三緘其口,僅說五月再評估,楊金龍正面回應,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確實可能難以「保四」。

受「保四」有疑慮衝擊,加上本土疫情大爆發,市場信心脆弱,昨天台股加速探底,收盤重挫三八九點,續創今年低點一萬五六一六點,不僅萬六整數關卡失守,護國神山台積電收五○五元,再創波段新低,五百元關卡保衛戰開打。金管會則喊話,台股主要隨國際股市波動,總體經濟持續成長,若發生非理性下跌,必要時將採穩定措施。

有學者預期,台灣下半年出口、內需將雙降,停滯性通膨危機拉高,楊金龍表示,物價持續上漲是事實,但今年前四月,出口、投資、消費表現都很好,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三點○六還高於預期。但下半年經濟成長可能會受影響,不排除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面臨百分之四保衛戰。

楊金龍說明,在俄烏戰爭下,歐元區也連帶受影響,而美國急遽升息衝擊全球,將影響下半年國內經濟;各大國際機構預測確實都已下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約介於百分之三點六至百分之三點八,央行六月會公布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

近期通膨持續升溫,楊金龍認為,去年預測通膨至今年第二季達到高峰,但俄烏戰爭使通膨壓力比預期高,預計戰事結束、美國升息告段落後,物價壓力應會下降,但第三、四季通膨率應還是會維持在百分之二以上,「全年通膨率一定破百分之二,有可能到百分之二點五」,是否破百分之三,則要看俄烏戰事發展。

對於近期新台幣貶勢,楊金龍認為,新台幣雖接近卅元,但對通膨影響較小,新台幣從廿八元貶到卅元,國內CPI約增加○點一至○點一七個百分點;若貶至廿九點五元,CPI將增加○點二至○點二五個百分點。他強調新台幣有升有貶,但否認有所謂「防線」,央行考量市場有不穩定之虞,才會視情況進場適度干預。

 
學者看今年…「保4」不樂觀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逆風狂掃全球,不僅央行總裁楊金龍昨(12)日首度鬆口表示,今年我國GDP「保4」恐有疑慮,財經學者也多表示不樂觀。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直言,保4機會很小,中研院研究員周雨田也說,保4希望不大。

殷乃平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大國都已出現經濟下行危機,美國進入升息循環,通膨率卻還是高達8.3%,許多國家央行也都繃緊神經,甚至好幾個國家升息已經超過1%,但採取強烈手段抑制通膨的結果,便會讓經濟成長受到影響,甚至部分國家已出現停滯性通膨,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也將受到拖累,「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壓力很大」。

殷乃平並憂心表示,台灣高科技榮景預估還有二至三年,但當各國開始重視晶片在地生產後,對台灣的需求就會漸漸減少,市場也不可能再那麼好。不過,現在較令人擔憂的是,近期台幣貶值沒有日、韓來得低,將使得傳統出口訂單受到相當大的衝擊,若這部分沒有辦法即時解決的話,預估約五至六個月後,隱憂和危機就會浮現,台灣經濟也就沒有那麼好了。

此外,殷乃平還提到,倘若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依舊居高不下,若物價壓不下去,央行動作也必須加大力道,但隨之而來的就可能是經濟成長減緩。整體來說,「GDP保4的條件都已經變調了」。

周雨田則指出,俄烏戰爭加劇全球高通膨、大陸封控造成經濟放緩,以及美國繼續大幅升息,這些都是對景氣發展不利的國際因素,又加上原本看好今年GDP成長可靠內需消費支撐,但現在本土疫情大爆發,內需市場又再度被打趴,GDP當然蒙上陰影。

 
台幣爆量貶 短期測試30大關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公布最新通膨數據高於預期,在國際股匯市掀起波濤。匯銀主管指出,美股大跌拖累台北股匯市昨(12)日上演雙殺行情,熱錢賣超台股逾百億元、估計匯出逾7億美元,促使新台幣匯率終場重貶1.18角,收在29.823元,為近兩年新低,總成交量擴增為16.48億美元。

匯銀主管說,新台幣匯率貶破29.8元後,將測試30元整數大關。至於新台幣匯率是否能快速重返30字頭價位,聯準會貨幣政策走向仍是最大關鍵,「如果聯準會官員又跳出來,喊著不排除一次升息3碼,新台幣匯率很快就會回到30元以下。」

匯銀主管指出,新台幣匯率昨天在外資匯出下一路走貶,貶值幅度擴大的主因有二,首先是出口商惜售美元,其次是中央銀行並未進場大舉阻貶,進而導致新台幣收盤貶值金額突破1角。

對於央行昨天未如市場預期進場調節,匯銀主管說,「可能是人民幣等亞幣都在貶,老大現在進場阻貶無疑是逆水行舟、白白浪費銀彈,雖然進場提供美元流動性,但還是讓市場順著國際趨勢走、並未強加扭轉行情。」

匯銀主管說,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達8.3%、高於預期,通膨高漲讓市場憂慮,聯準會將秉持鷹派升息基調,使美元強漲、美股大跌。

匯銀主管指出,外資昨日持續匯出,出口商雖進場拋匯,但眼見匯價每況愈下、貶破29.8元,反而不想進場賣、惜售風氣漸盛;另外,有意加碼海外投資的壽險,昨天也加入買匯行列,使新台幣承受較大的貶值壓力。

匯銀主管說,原本預期新台幣匯率貶至29.8元時,央行會進場阻貶,沒想到老大作壁上觀、進場著墨不多,推測是著眼人民幣等亞幣跌幅較重,顯示熱錢撤出新興市場為大勢所趨,既然是趨勢,此時進場阻貶意義不大。

「市場瀰漫著悲觀氣氛,全球經濟成長可能slow down(減緩),資金為求避險,紛紛轉投美元懷抱」,匯銀主管說。

 
熱錢前四月匯出200億美元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鷹派升息、美元走勢一枝獨秀,熱錢自亞洲新興市場大舉出走,令台北股匯市震盪加劇。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昨(12)日證實,今年以來至4月底,熱錢匯出規模超過200億美元,而新台幣匯率迅速貶值、滑落至29.8元以下,主要是受到外資匯出的影響,至於新台幣匯率會不會貶破30元,外資動向是最大關鍵。

楊金龍昨日赴立法院財委會報告,立委洪孟楷詢問,這兩天美股暴跌,連帶拖累台股,對於台股後市怎麼看?楊金龍回應,台股裡科技股所占比重很高,而台灣的科技股和美國那斯達克高度連動,那斯達克下跌,台股也會受到影響。

楊金龍不忘補充說,今年以來到5月11日為止,美國那斯達克指數跌幅接近25%,但台股指數只下修11.8%,幅度不到那斯達克指數的一半,這代表台灣的基本面表現還不錯。展望後市,楊金龍說,央行無法預測股市,但台灣基本面很好,即使外資出去,台灣資金動能還是很充足,且股市修正很正常、不可能一直飆漲上去,不過自己無法回答,台股會修正到多少。

楊金龍表示,外資今年賣超台股超過7,000億元,一般而言,外資賣股後就會匯出,估計今年以來匯出規模超過200億美元;外資進出會影響股市,匯市同受牽連,央行很難預測,外資未來要匯出還是匯入,但可以確定的是,新台幣匯率近期大幅貶值,主因就是外資。

 
財部三個月內提碳稅規畫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立法院六大委員會昨(12)日初審完成《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並通過附帶決議,要求財政部針對我國施行碳稅之規畫,在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以利後續碳定價政策研議。

對於我國碳定價機制,行政院定調碳費先行,不過民間團體及在野黨立委不斷疾呼,碳稅規劃不能落於人後。

立法院昨日審查溫管法修法,民眾黨立委張其祿提出附帶決議,原本要求行政院及相關單位應針對我國施行碳稅的規畫及推動,建立專責單位,以促使政府積極評估碳稅可行性。

不過在場環保署、國發會及財政部官員則認為,碳稅主責單位本來就是財政部,無須再另設專責單位。經過溝通後,改為由財政部在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以利後續研議,附帶決議修正後通過。

財政部官員表示,碳稅規畫及評估會配合行政院政策辦理。此外現行貨物稅已具能源稅或碳稅性質,由於碳稅、碳費同屬碳定價工具,不宜重複課徵,將持續關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發展,並視碳費實施情形,評估碳稅必要性及可行性。

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曾表示,開徵「碳費」的好處是可以專款專用,且可保有一定彈性,屬於經濟工具,而非財政工具,目的是希望產業配合減碳,而不是因為政府缺錢而徵收,與財政部課稅性質不同。

 
國際財經要聞
Meta將縮編實境實驗室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臉書母公司Meta發言人11日向路透證實,Meta準備縮編旗下「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部門,預計一周內公布相關消息。

臉書科技長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10日在每周會議問答時告訴「實境實驗室」的員工,相關的變動預計在一周內宣布。「實境實驗室」是Meta是重新聚焦硬體產品和元宇宙策略的核心。

Meta發言人證實,博斯沃思告知這些員工,該部門無法再負擔部分計畫,且可能需延後其他計畫,但未說明哪些計畫將受影響。發言人強調,Meta「實境實驗室」的縮編計畫並不包括裁員。臉書今年稍早公布用戶數下滑,拖累股價大跌後,Meta在4月告訴投資人,2022年將設法削減成本。

Meta執行長祖克柏在4月底的財報法說會上表示,計劃放慢部分長期投資計畫的步調,例如商業平台、人工智慧(AI)以及實境實驗室等領域。Meta已把2022年的總支出預期調降為870億美元至920億美元,原本預期的是900億至950億美元;另外,Meta上周也向員工表示,將減少中、高階層職務的招聘。

臉書已砸重金投資實境實驗室,之前催生虛擬實境(VR)事業Oculus,目前業務範圍涵蓋擴增實境(AR)、智慧眼鏡、視訊通話裝置Portal以及企業科技解決方案。

 
軟銀上季慘賠162億美元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各國央行積極升息與北京整治科技業重創科技股,導致軟銀(Softbank)旗下兩檔願景基金(Vision Fund)全年遭逢3.5兆日圓(270 億美元)的創紀錄投資損失,連帶拖累軟銀集團上季淨損失2.1兆日圓(162億美元),創歷來最高,股價也在12日慘跌逾8%,摔落近兩個月谷底。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說,在願景基金的持股中,上季造成最多損失的投資,包括股價折損近半的中國大陸叫車巨人滴滴出行,以及跌約40%的南韓電商龍頭Coupang。軟銀去年度全年則淨損1.71兆日圓。

Redex研究公司分析師布德利(Kirk Boodry)估算,其他投資表現不佳的知名公司還包括新加坡叫車業者Grab、美國美食外送公司DoorDash,以及印度支付集團Paytm,上季合計損失近50億美元。軟銀表示:「投資環境仍具充滿挑戰,主要是快速上升的通膨、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全球能源衝擊。」

隨著軟銀旗下願景基金持有的公司股票在全球科技股暴跌期間重挫,FT指出,孫正義告訴主管們要放慢投資,並對他以軟銀股票質押的貸款表示擔憂。

軟銀在2017年成立1,000億美元的投資工具「願景基金」,在一些受高度矚目的押注(包括辦公室共享集團 WeWork)失利後,形象受損。至於2019年宣布成立的第二檔願景基金,軟銀未能籌到外部資金。軟銀也在中國大陸當局整治科技業中嚴重曝險,例如持有阿里巴巴25%的股份。

Asymmetric顧問公司的安沃爾塞達(Amir Anvarzadeh)在研究報告說,軟銀的整個業務結構取決於一個關鍵假設:就是不斷上漲的股票價格,更具體來說,就是一些帶動當前市場走跌的成長股。

 
全球市值寶座 沙烏地阿美擠下蘋果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聯合報
高通膨令科技股、能源股此消彼長。蘋果公司(Apple)十一日讓出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寶座,新王者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簡稱沙烏地阿美),市值排行變化,凸顯全球經濟現在的主要力道。

油價飆,有助Aramco等能源股獲利,卻進一步推升通膨,美國聯準會(Fed)被迫升息。升息又令更多投資人看壞科技公司,進而拉低股價。

Aramco股價十一日盤中逼近歷史高點,市值一度衝高至約二點四三兆美元。蘋果同日股價收跌百分之五點二,市值為二點三七兆美元。

Ingalls&Snyder資深投資組合策略師Tim Ghriskey認為,這次科技公司若要重新稱王,或許需要花長一點的時間,畢竟Fed今年準備至少再升息一百五十個基點,另外俄烏戰爭還沒看到解決之道。

 
歐股收低 投資人憂升息恐影響經濟成長
倫敦12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投資人憂心當局為抑制通膨而升息,將使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全球股市今天多半走跌,歐洲3大股市皆收低。

倫敦FTSE 100指數下挫114.32點或1.56%,以7233.34點作收。

法蘭克福DAX 30指數下滑89.00點或0.64%,收在13739.64點。

巴黎CAC 40指數挫跌63.47點或1.01%,收6206.26點。

 
蘋果跌入熊市 道指連挫六日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世界日報
由於反彈再次失敗,美股繼續拋售,股市12日走跌。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103.81點或0.33%至3萬1730.3點,連續第6天下跌。史坦普500指數下跌5.09點或0.13%至3930.08點。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微升6.73點或0.06%至1萬1370.96點。

股指本周幾可確定繼續下跌。

早盤股指試圖反彈,交易員買入跌深的股票。道指一度上漲80點至盤中高點,而那指上漲1.6%。盤中最低道指一度下跌逾500點,而那指下跌2.25%。

史指創下今年新低,收盤較52周高點下跌逾18%,更接近熊市區域。

Truist策略師勒納(Keith Lerner)在談到早盤走勢時表示,「即使處於熊市,熊市中的反彈也可能非常劇烈。」「我認為,至少短期內,考慮到當前的超賣程度,開始有人開始陸續介入其中一些受創最嚴重的領域,這至少是過去幾天一片紅色和陰暗的海洋中的一線希望。」

隨著市場再次難以選擇方向,而史指處於熊市邊緣,漲幅收斂。在主要股指中,那指是唯一處於熊市區域的股指,隨著科技股繼續受到重創,它已較歷史高點下跌超過30%。

Cerity Partners分析師李班紹(Jim Lebenthal)表示,「這是個出於情緒而非理性邏輯進行交易的市場。」「無論過去幾天,每天早上都會先出現反彈,然後就慢慢消失。」

一些嚴重被放空的個股領漲早盤的短暫反彈,並繼續走高。Lucid飆升 13.2%,而GameStop和AMC分別上漲30%和20%,隨後漲幅回落。Rivian Automotive在公布最新財報業績後也飆升17.96%。而早盤一度觸及2年低點的Carvana飆升24.67%。

雖然尚不清楚是什麼推動Lucid、GameStop和AMC的急漲,但這可能意味著正在出現軋空力道,從今年被高估的疫情贏家的巨額虧損中獲利的對沖基金,最終只能買進股份來平倉。

放空是一種策略,基金出售從投資銀行借來的股票,因此為了結束交易,它們需要購買股票並將其歸還。軋空是由買股導致的反彈。

Schwab金融中心交易和衍生品總經理弗雷德里克(Randy Frederick)說,可以肯定的是,這種交易行為可能代表一些大量投注遭受重創的模因股票的投資人正在加大賭注,希望能大賺一筆。

他說,「我認為這是一個絕望的舉動,這是一場賭博,這是一張希望獲得巨額獎金的彩票,他們可能猜中,但也很可能不會。」

蘋果下跌2.69%,跌入熊市,較52周高點下跌22%。沙特阿美11日超越這家科技巨頭成為世上最有價值的公司。在此同時,亞馬遜和Meta Platforms反而分別上揚1.48%和1.32%。

與此同時,迪士尼跌至2年低點,下跌0.86%。這家媒體巨頭的串流媒體用戶成長高於預期,但警告新冠疫情對亞洲公園業務的影響。

美國最新通膨數據出爐。衡量批發價格的最新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11%。

美國政府11日公布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讀數,顯示4月同比上漲8.3%,高於經濟學者預期,接近8.5%的40年高點。該報告導致投資人繼續拋售科技股等風險資產。

 
供應吃緊但中國持續封城 國際油價走勢分歧
紐約12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國際油價今天走勢分歧。現在原油有供應疑慮,歐洲地緣政治氣氛緊張,但中國持續封城衝擊需求,同時通膨高漲也讓金融市場憂心經濟前景。

紐約商品交易所西德州中級原油6月交割價上漲42美分,來到每桶106.13美元。

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7月交割價下跌6美分,來到每桶107.45美元。

 
要聞
台壽大徵才 全台辦職涯講座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想轉職,想翻轉未來?你可以做一名超級業務。中信金控子公司台灣人壽今年大舉徵才,將招募2,000名保險顧問,並端出全戰力教育訓練,及全方位數位工具,要為年輕世代打造精彩未來。

台灣人壽5月將於全台舉辦五場「翻轉未來的選擇」職涯講座,攜手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和年輕人面對面,教戰職涯發展與成功經驗,分享如何成為一名「超級業務」,為客戶和自己創造更好的價值。

行政院主計處薪資平台顯示,2021年金融及保險業經常性薪資依舊高於其他行業,平均每月為新台幣6萬5,356元;1111人力銀行更分析指出,近十年百人以上企業的CEO,有三成出身業務。

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就曾經是一名超級業務,莊中慶強調數位浪潮下,超級業務不只是賣商品,更要賣價值,要把客戶當家人,透過客製化服務為客戶創造新價值。台灣人壽近年不斷創新數位技術並提供完善後援,就是要讓第一線的保險顧問有最好的武器,為客戶量身訂做最適合的保險解決方案。

台灣人壽致力創新數位服務,去年底即推出便利安全的「三刷三免」遠距投保服務,全程免下載安裝程式、免接觸、免紙本,不受時間空間限制,15分鐘即可完成投保防疫零接觸;此外,行動保全App、龍e賠、數位學習平台、智能幫手iKASH、保單健檢等各項數位系統優化上路,透過全方位的數位工具轉型,突破疫情下業務員服務的限制,成為晉升「超級業務」的最佳利器。

今年台灣人壽將廣招逾2,000名跨界菁英,針對保險顧問更提供「新人三年全戰力」整合訓練,以完善的激勵晉升方案,透過在地輔導、數位工具輔助及榮耀制度,鼓勵更多轉職者及社會新鮮人投入保險服務,台灣人壽去年業務員13個月定著率達83.23%,明顯高於業界平均63.89%。歡迎熱情開創的年輕世代加入台灣人壽的大家庭。

 
保單借款 年息殺到1.5%
記者陳怡慈/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5月綜所稅、房屋稅繳納季節到來,加上保險公司2026年接軌IFRS17後,保單借款可以當成「負債的減項」,新光、台灣、國泰、台銀、宏泰等多家壽險公司紛紛推出保單借款優惠方案,年息最低可至1.5%~2.2%。

壽險公司精算部門主管昨(12)日解釋,保單借款從保戶的角度,具有免擔保、免手續費、簡便、快速、隨借隨還等特色,年息也比小額信貸要低,對壽險公司來講,更是具有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保險合約(IFRS17)的好處。

金管會早已政策宣示,我國保險業2026年起要接軌IFRS17。壽險公司主管說,接軌之後,保單借款可以當成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減項,擁有高預定利率保單的公司更有意願鼓勵客戶做保單貸款,因為可以少提責任準備金。

IFRS17允許保單借款做為負債的減項,主因保戶以後如果沒有還款,發生理賠時,理賠的金額會先扣除保單借款的本金和利息,連帶讓預期理賠的金額減少,壽險公司也就可以少提責任準備金。

至於可以從負債項下扣除的保單借款金額,並非保戶要償還的借款本息,而是考慮客戶什麼時候還款、會不會定期償還利息、假設的利率情境等多項因子,採現金流量法設算的保單借款現值。

保單借款除了有接軌IFRS17的紅利,對保戶來講,比起直接拿保單解約來換取現金,保單借款的方式對保戶比較有利。壽險公司主管說,保單借款跟解約金一樣,資金都來自保單價值準備金,但採解約方式要額外繳一筆解約費用,且會失去保單的原有保障。

所以,民眾如果有短期資金需求,保單借款是可以考慮的工具之一,但須留意,必須有保單價值準備金的保單,才能拿來借款,常見為壽險。至於健康險,保險公司商品部門主管說,繳費10年期以上的健康險,通常不能拿來保單借款,因為這類商品保費低、解約金少,對壽險公司來講,處理成本不夠。

 
非現金支付消費 今年衝6兆
記者廖珮君、紀佳妘/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2022年疫情大爆發,讓國人不想掏零錢也不想拿鈔票,加速國人非現金支付消費額,今年有機會提前達到6兆元。

據金管會昨(12)日公布最新統計,今年首季非現金支付筆數達12.95億筆、消費額1.43兆元,較去年同期各成長2.21%及10.85%,若每季均達1.4兆~1.5兆元消費額來估算,原定2023年的6兆元消費額目標,有機會今年提早達陣。

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說,疫情時期,大家多不喜歡拿現金,加上金管會也請各銀行和電支機構多鼓勵民眾使用非現金交易,若以消費額來看,今年有機會達6兆元。

所謂「非現金支付」有五大類,包括信用卡、ATM轉帳、電子支付(如街口支付)、儲值帳戶(如悠遊卡)、轉帳卡(如Debit卡),其中又以信用卡和ATM轉帳這兩類交易占最大宗,光消費交易額占比就達82%。

金管會是在2021年3月宣布非現金支付的三年計畫,訂定2023年非現金支付交易筆數要成長50%,即達78.32億筆(估算每年需成長15%)、交易總額要達到6兆元(年增8%)。

若以今年首季交易筆數12.95億筆、交易總額1.43兆元,若每季均以此筆數和交易額來看,全年估算可達51.8億筆、及5.72兆元,顯然筆數僅達標66%、但交易額則達標95%,交易額有機會提早在2022年達標。

金管會昨公布今年首季信用卡、電子支付、及非現金支付交易概況。今年3月單月信用卡刷卡額2,822億元,首季國人刷卡簽帳額達7,826.6億元,單月和首季刷卡額,聯袂創歷年同期新高,各較去年同期成長7%及4.8%,童政彰說,3月國人刷卡都以電商、超市、量販、百貨為刷卡主力,又以前五大刷卡行刷卡量增加最多。

至於電子支付帳戶的代收付交易款項,首季達225.63億元,也較去年同期成長21.4%,遠高於同期刷卡額的年增4.8%,顯示疫情已讓國人連小額消費,比起拿鈔票、掏零錢,更願意用手機「嗶」或「掃」消費。

據金管會統計,3月底全台使用電子支付帳戶的使用人數,更攀升達1,674萬人,較去年同期成長三成,前三大包括街口支付556.7萬人、一卡通票證483萬人、及悠遊付160萬人,國人日益習慣用支付帳戶消費交易。

 
育嬰留停津貼 雙親可同時領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搶救生育率,政府祭高額育嬰留停津貼。勞動部表示,《就業保險法》已修正,刪除父母不得同時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之規定。簡言之,現在父母同為就業保險被保險人,有三歲以下小孩,即可同時領六個月育嬰留職停薪津貼,若雙親請好請滿,總計可領逾43.9萬津貼。

勞動部表示,依就保法規定,被保險人只要參加就業保險年資合計滿一年,於子女滿三歲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向公司辦理育嬰留職停薪,即可向勞保局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給付標準以被保險人育嬰留職停薪當月起前六個月的平均月投保薪資60%計算,每一子女合計最長發六個月。

此外,因2021年7月1日起「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已施行,請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之被保險人可再加發平均月投保薪資20%之薪資補助,合計被保險人共可獲得平均月投保薪資80%之津貼及補助,讓父母照顧子女,更無後顧之憂。

勞保局表示,加發二成之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將與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合併發給,被保險人無須另行提出申請。

勞保局以剛喜獲千金的小花和大明為例,父母均符合就保法請領規定,如同時留職停薪照顧小孩,則二人共可申請最長12個月津貼及薪資補助,假設小花和大明之平均月投保薪資均為勞保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每月兩人各可領到36,640元,每人領半年,兩人共可領到逾43.9萬元。

 
陽明Q1順風 每天賺逾6億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陽明海運(2609)昨(12)日公布第1季獲利,稅後純益約605.7億元,每股純益17.35元,再創歷史新高,每日賺進6.7億元。貨櫃三雄長榮、陽明及萬海第1季合計賺逾2,000億元、達2,025億元,同締新猷。

法人分析,貨櫃輪現貨價格跌幅不大,美國線5月長約價格翻倍漲的效益第2季開始顯現,第2季營收、獲利淡季不淡,可能會更好。

陽明海運昨天公布獲利數字,有幾個看點,其中,第1季營業毛利753.15億元,換算毛利率突破70%,更勝航海獲利王長榮的69%。

貨櫃三雄首季財報迄昨日全數出爐,長榮稅後純益1,013.59億元,毛利率逾69%,EPS為19.16元;另外,萬海首季稅後純益406.12億元,毛利率逾64%,每股純益16.64元。

陽明海運表示,第1季大陸地區受到新冠疫情升溫衝擊,市場需求未顯著減緩情況下,美國各主要港口塞港尚未有效紓解、農曆年前出貨旺季等綜合因素影響,運價仍維持相對高點,平均運價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推升陽明第1季獲利穩定成長。

展望第2季,國內長榮、陽明及萬海都是同步看好今年營運展望外,國內的法人對於貨櫃三雄今年營運表現也很有信心,除了首季財報續創新高,第2季長約效益發酵,業績面持續看俏,與第3季旺季無縫接軌,貨櫃業今年獲利穩健向上。

全球海運市場變化多端,航運業界及投資界對於下半年海運前景展望依舊樂觀,五一假期過後,已見大陸出口逐漸回暖;疫情所導致的供應鏈斷鏈問題仍持續影響貨櫃輪產業與碼頭作業,加上美西碼頭工人換約談判不如預期順利,對於航運市場供、需帶來很多的挑戰及商機。

航運族群昨天受到大盤重挫拖累跟著大跌,不過,就基本面來看,美國如果能調降對大陸各種關稅,可以減緩通膨的衝擊,全球廠商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有助於增加貿易量增長,航商則受惠於全球貨量增加挹注,長期需求成長性看俏。

法人也分析,就算4月全球最大的生產重鎮大陸部分城市出現封城,使得物流供應鏈大亂,許多貨櫃無法如期拖到港口,延後運送時間,原本市場很擔心4月貨櫃三雄的營收會急速減少。然而,國內的三大貨櫃輪航商4月營收都還是繳出亮麗成績單,陽明寫下史上次高紀錄,長榮海運、萬海為史上第三高。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