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美國關稅壓力升溫,歐洲成為台廠多元布局重心,德國是歐盟最大經濟體,成為台商近年投資併購熱門市場,《經濟日報》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MAPECT)實地走訪德國,直擊當地經貿現況,探詢台廠投資商機。
在法蘭克福機場大廳,四處可見「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標語,這是新執政聯盟上台後振興製造業的一步。德國身為歐洲經濟火車頭,近年發展停滯,為扭轉經濟,德國新政府正加大政策力道,伴隨台廠大舉併購、選擇德國作為進軍歐陸市場跳板,未來台德雙邊經貿也將更加熱絡。
台積電(2330)2023年宣布投資100億歐元合資設立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工廠地點在德國北方薩克森邦德勒斯登,2027年將量產,相關供應鏈進駐將為德國帶來一波半導體投資熱潮。
根據經濟部統計,2023年台灣對德國投資金額衝上39.1億美元,創史上新高,2024年雖下滑至4.88億美元,但對德國投資案件數達16件,數量也創47年(自1978年以來)來新高,顯示美國總統川普的多項關稅政策,已讓台灣業者意識到平衡區域風險、發展歐洲市場的重要性。
德國位處歐陸中心點,人口超過8,000萬,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加上龐大的工業機械、汽車製造、醫療生技,技術含量高,已成為台廠進入歐盟市場的入口國家之一。
近年台廠投資德國案件量大增,包括華新麗華、國巨、鴻海、貿聯-KY、友達、樺漢等指標企業都有大型併購案,鎖定醫藥、AI、能源及汽車業等領域,德國經濟不振,反而為台商帶來併購契機。
德國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受到川普關稅政策衝擊,德國經濟成長率連續兩年衰退,德國總理大選今年剛落幕,新任總理梅爾茨在改革呼聲下,籌組執政聯盟,陸續頒布多項刺激經濟措施。
值此時機,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MAPECT)榮譽理事長陳其宏與副理事長何淑芬9月率隊拜訪德國貿易投資署,參訪WISTA科技園區、眾達國際法蘭克福分所、安永財管柏林分公司及汽車業、新創業者,了解德國最新產業脈動與政府法規走向。
德國政府跟商界在6月發起一項三年的「為德國製造」行動,預計2028年前要投資22兆元提升基礎建設及創新科研,重振製造工業,鼓勵新創及外商投資,市場調研機構預估今年德國經濟成長率將轉正。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林雋對德國前景仍抱持樂觀,他指出,隨俄烏戰爭將結束,未來歐洲相關重建需求,將帶來龐大基礎建設商機,挹注德國經濟發展。
「台灣投資人在德國是受歡迎的。」安永策略與交易諮詢服務德國合夥人Bj□rn Schaubel表示。台灣近年投資或併購德國積極度前所未有,隨台積電落腳德國,德國社會也更知道台灣。
一名親近德國政府人士透露,中國大陸原本是德國屬意重點發展市場,但一段時日逐漸意識到,陸企期望擊敗全球,成為世界第一的企圖心,隨中國汽車產業步步進逼,對他國智慧財產權的狼性態度,使德國轉趨謹慎。
由公部門支持的法蘭克福萊茵美因有限責任公司(FrankfurtRheinMain GmbH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the Region)副總裁Bertram Roth相當歡迎台灣。他強調,除美國,台灣是他們海外第二個設置辦事處的地點;隨台德雙邊的相互重視度提高,新德國未來三年大舉振興經濟態度定調,也為台廠帶來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