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早年的作品的確是很令人不解的!特別是他在泡沫經濟末期的年代裡,在東京設計建造的M2建築,巨大的愛奧尼克式古典柱式,破裂的建築碎片,典型的後現代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被認為是泡沫經濟最後的產品。
幾年前我到東京,特別去探視這棟奇特的後現代建築,驚訝的發現,原本作為汽車展示空間的M2建築,竟然變成了一棟「死亡的建築」,一座生意不錯,誇張的殯儀館。
原本時髦的後現代建築,竟然變成陰鬱的、處理死者的死亡建築,人們因此譏諷隈研吾的M2建築是泡沫經濟的紀念碑或是後現代建築的墓碑。
這座建築的確是隈研吾的挫敗,加上經濟的衰敗,隈研吾之後整整十年間,在東京沒有任何建築委託案的出現,但是這個被稱為「失落的十年」間,也成為了隈研吾建築生涯的重要轉型期,同時也讓他真正領悟到什麼是「死亡建築」。在人看來,這十年是隈研吾可憐淒慘的十年,但是隈研吾自己回想起來,卻覺得十分充實有意義!他甚至表示「挫折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必要的東西。」
在這十年間,隈研吾遠離東京,回歸到鄉土,找到真正的「心靈故鄉」,是那個充滿風與土的地方,他在栃木縣設計了石頭美術館、廣重美術館,以及那須歷史探索館等三座建築,統稱是「栃木三部曲」,隈研吾在鄉土間找到了日本建築的靈魂,同時也再度從自然建材中,體會了「死亡的建築」(與死亡共存的建築)之真義。
對他而言,所謂「死亡建築」是會提醒我們關於死亡的建築!
混凝土的建築蓋完後便不再會改變,追求的是一種永恆、完美的境界,讓人們忘記死亡的存在,忘記死亡,不再畏懼大自然,因此人們會無懼地在危險的地形中,建造核電廠等。木造建築則教導我們生物一定會死,所以要學習「放棄的美學」!當然這種美學思維,與日本這個島國歷史中不斷遭受天災地變有絕對的關係,九○年代的神戶大地震,讓隈研吾體悟到建築並不是永恆存在的。
我們都以為建築是永恆的存在,因此日本人都將財富投資在房地產上,神戶大地震中,隈研吾發現那些有房地產的人損失最嚴重,沒有房地產的人則幾乎沒有損失。九一一事件世貿大樓的倒塌更震驚了隈研吾,讓他感受到建築的脆弱!
三一一東北大地震與核災更加深了隈研吾的「死亡建築」想法,他的作品持續追求反混凝土、反箱型建築的做法,他認為混凝土建築是一種無法重來的建築,只能任其凋零;但是木造建築可以不斷修改、破壞、再修改,是一種「持續死亡」的建築。他還表示「慢慢步向死亡的我,想好好思考如何打造這樣會漸漸死去的建築」。
他這幾年的建築特別讓人嗅到這股死亡的氣息,不僅在長岡市政廳的案子使用了杉木板作為外部皮層,最近完成的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學術研究館,整棟建築外部也布滿了粗糙的杉木板,許多人看過後覺得狐疑,不懂隈研吾為什麼要把這種不耐久的材質,放到建築物外部,認為這些杉木板肯定沒多少年就會陳舊腐爛!不過這就是隈研吾「死亡建築」的哲學表現吧。
回顧從東京M2建築至今的隈研吾,他歷經時代的變化與日本的連續災難,卻可以沉靜修煉自己,並且反思批判建築,進而從中悟出建築的本質與新意,的確是難能可貴!這也是為什麼這位曾經在東京失意,淪落偏鄉的建築師,如今可以重新站上日本及國際舞台,並且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