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童書報】提供童書各樣資訊,以及優質童書的精闢解說和導讀,讓您隨時掌握好書,豐富孩子的閱讀生活!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紐時周報
2015/08/26 第9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紐時周報停刊說明
精選頭條 地震慢慢搖 高樓傷更大
國際要聞 中國紡織品 生產地是美國
諾基亞裁員 芬蘭再出發
液化天然氣讓卡達致富
黑膠老廠復活
 
編輯小語
 
紐時周報停刊說明
聯合電子報
紐時周報擷取精華,以說故事方式報導人文、藝術、科學、環保、國際現勢,內容豐富多元,多年來,成為許多讀者觀看世界的窗戶。讀者經常來電討論周報內容、翻譯用字,對於讀者的愛護與指教,我們由衷感謝。

這些年來,本報持續努力,希望提供讀者更即時、更豐富、更多元的內容。紐時周報每周出刊一次,版面和時效不免受限。為因應數位匯流時代,加強服務讀者,紐時周報紙本報在8月25日出刊最後一期。而紐時周報電子報也將於8月26日出刊最後一期電子報。

為持續提供讀者國際視野,未來本報仍一本初衷,讓紐約時報的豐富內容,在聯合新聞網、手機App及每日新聞版面等管道呈現。

非常感謝每一位讀者對我們的支持!

聯合電子報 敬上

精選頭條
 
地震慢慢搖 高樓傷更大
【莊蕙嘉譯】
今年四月,一封警示電郵帶著新聞彈出,一場大地震撼動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專家估計,死亡人數可能與2005年有8萬5000人死亡的地震相近,那場較小的地震襲擊人口稀疏的喀什米爾。

接下來幾天,尼泊爾這場規模7.8的地震死亡人數增加至9000人左右。

加州理工大學及劍橋大學地質學教授,也是最近尼泊爾地震兩篇論文的作者阿夫艾克說,「就加德滿都地區人口稠密和建築物脆弱的程度而言,這實際上是小數字。我想我們了解何以如此。」

死亡數字相對而言較低,原因既非運氣好,也非尼泊爾建築物夠牢。

這起地震轟隆40秒的結果,和基於先前多起地震及地質情況所做預期遠遠不同。不同於以往一秒或更快搖晃震裂較小建築物,這回地面每4或5秒搖晃一次,較慢的速度對於高的建築物更危險。

那可解釋為何一座60公尺高的守望塔撐過了1934年更強烈的地震,卻在這次倒塌,而更矮的建築物卻安然挺立。

這項發現令人們擔心,一場類似的地震可能對有摩天大樓的城市造成危險。

阿夫艾克博士在發表於「自然地質科學」期刊的報告中,描述他如何使用地震學紀錄和雷達影像去研究尼泊爾的地震。

印度板塊以一年5公分的速度撞擊歐亞板塊,但是板塊已卡住,無法順暢滑動。阿夫艾克博士說:「過去20年來,斷層表面是完全鎖死的。」

當壓力太大時,斷層破裂,造成地震。4月25日,這起地震在加德滿都西北方開始,以每秒2.7公里的速度往東擴散,撕裂140公里的斷層。

阿夫艾克說:「這起地震事實上相對較小。」壓力仍存在於斷層中其他部分,尤其是尼泊爾西部,自1505年規模8.5的地震後便鎖死,「我擔心這個部分。」

在發表於「科學」期刊的另一篇報告中,阿夫艾克博士和同事指出,在斷層平順滑動的破裂處,有19公里寬、140公里長的痕跡,產生長期的波動。

美國地質調查所的地震學家休伊說,這項新發現「很明確是原因的一部分」,但補充道其他因素也扮演一定角色。

加德滿都谷地有一部分充滿沖積物,它的形狀可能使周期一秒鐘的震動效應擴大。休伊說,以這起7.8的地震來說,震動太強烈以致沖積物行為改變了。

休伊說:「我們談的是拿一盒果凍作為類比,觀察它如何搖動,但是事實上它更像一大盒沙子。」

她說,以強震而言,「它傳送能量的方式不會和小規模地震相同,基本上它的表現就像是一種不同的材料。」

科學家不知道的是,周期較長的震動在喜馬拉雅地區是否常見,以及在其他通常很安靜的斷層,是否也會產生相似的地震。

休伊博士說:「舉例來說,在洛杉磯若有一場地震,像是這起地震釋放的5秒鐘能量,就可能會損害50層樓高的建築物。」

【2015-08-25/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國際要聞
 
中國紡織品 生產地是美國
【張佑生譯】
25年前,倪美娟(音譯)還在中國大陸杭州市的一家大型紡織廠裡操作紡紗機,月薪19美元。

如今,倪美娟在科爾集團今年三月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開設的棉紡廠裡工作,培訓美國工人,教他們如何做自己以前做過的工作。

「他們學得很快,」向兩名新進員工展示完如何梳理紡織機研磨齒輪上殘留的棉絮後,倪美娟如此表示。「可是他們還得學得更快才行。」

來自先前成本低廉國家的紡織品生產商,已經開始在美國設廠。由此亦可見,高成本與低成本生產國之間曾經顯得十分清楚的界線已經開始泯滅,而這在十年前是少有人料想得到的。

工資、水電費、物流成本連年上漲,加上中國政府對棉花進口實行新的配額限制,紡織品生產在中國越來越不賺錢。在此同時,美國的製造成本卻越來越有競爭力。科爾集團在印第安蘭德所在的蘭開斯特郡發現,就算工資壓低,當地居民仍然渴望上工,此外,當地還有大量便宜的土地和能源,以及高額補貼的棉花。

從郡到州再到聯邦政府,美國各級政界人士不斷爭相提供科爾集團各種補貼和減稅優惠,希望贏回一度以為已經一去不回的製造業職缺。

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範圍廣泛,中國卻被排除在外。這個前景同樣驅使中國紡織企業前往美國取得立足之地,以免被排除在獲利豐厚的美國市場之外。

科爾集團價值2.18億美元的棉紡廠將原棉加工成棉紗,賣給亞洲各國的紡織品生產商。雖然科爾集團繼續從美國進口原棉,在中國加工大部分棉紗,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科爾集團董事長朱善慶日前訪問美國時說:「科爾到這裡來的理由是什麼?獎勵措施、土地、環境,還有工人。」

「在中國,整個棉紡業都在賠錢,」他又說,「在美國,情況大不相同。」

自從1970年代初期北京和華府恢復貿易關係以來,美國人消費了數十億美元的廉價電子產品、服裝以及其他中國商品,以致美方幾乎一直有高額的貿易逆差。

但中國的勞動和能源成本飆漲,侵蝕了製造業的競爭力。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資料,過去10年間,中國根據生產力調整後的製造業工資幾乎漲至3倍,2004年的時薪只有4.35美元,去年已漲到12.47美元。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資料,生產力調整後的美國製造業工資,2004年以來漲不到30%,目前時薪為22.32美元。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更低,棉花也便宜,加上地方提供的減稅和補貼,這些都抵銷了美國工人工資高出的部分。

波士頓諮詢公司估算,在美國需要1美元的製造成本,在中國要0.96美元。根據國際紡織聯盟的資料,中國的棉紗生產成本比美國高出30%。

「所有人都認定,中國的生產成本總是比較便宜,」波士頓諮詢公司資深合夥人哈樂德.L.塞金說,「但情況變化的速度比所有人想像的都快。」

中國成本上升導致某些類型的製造業轉往孟加拉、印度以及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很多情況下,帶領製造業大出走的是中國企業,他們一直積極前往其他地區設立製造基地。

2000年至2014年間,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新專案和併購的投資總額已達到460億美元。至少有20家中國製造業者在南、北卡羅來納州設立據點。

蘭開斯特郡經濟發展公司總裁凱斯.童尼爾說:「我從沒想到把紡織業工作機會帶回來的,會是中國人。」

【2015-08-25/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

諾基亞裁員 芬蘭再出發
【張佑生譯】
過去這幾年成千上萬芬蘭人做何感想,基摩.蓋里歐拉知道。他在諾基亞服務了十多年,但這家芬蘭科技巨擘陷入困境。2012年年尾,該公司解聘1萬人,蓋里歐拉是其中之一。

「我記得那些輾轉難眠的夜晚,」42歲的蓋里歐拉說。他擁有無線電工程博士學位。曾是芬蘭之光的諾基亞,麻煩並未減少。

去年,公司將曾經叱吒風雲的行動電話業務賣給微軟。不到三個月,微軟就宣布裁員1.8萬人,許多落在芬蘭。裁員仍在繼續中,微軟表示,最多會削減2300名芬蘭員工,相當於芬蘭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二。

科技業員工大量失業,讓芬蘭經濟政策制定者很頭疼。各國政府都積極培養吸引更多擁有高等技術的開發者和工程師,芬蘭卻有高科技人才過剩的問題。

在芬蘭,一些技術人員可能很難找到好工作,但很多人已經開始創業,或者受聘於到芬蘭設點的外國科技公司。例如,蓋里歐拉就創立了Quuppa公司,提供精確的室內地理位置定位技術。

技術人員這種相對的軟著陸,部分得歸功於芬蘭政府的努力。諾基亞一開始裁員,芬蘭政界就開始提供補貼和培訓計畫,協助遭解雇的員工創業。

芬蘭政界也迫使諾基亞協助前員工重返勞動市場,現在則是對微軟施壓。這些協助包括提供新創企業補助,以及同意前員工使用某些智慧財產產權,比如公司的多餘專利,幾乎是無償使用。

因為有這些努力,科技業員工的失業率,比芬蘭整體失業率10%要低好幾個百分點。

受大規模裁員影響最嚴重的幾個芬蘭城市,把當地現有的科技人才當做主要賣點,努力吸引其他科技業者前往。

最近,英國數位商品設計公司Arm和台灣半導體業者聯發科,雙雙在芬蘭極北的奧盧設立研發基地,聘僱曾為諾基亞效力的工程師團隊。

「如果需要找一個完整的開發團隊,奧盧這裡大概就有人能幫你辦到,」奧盧市經濟發展處長尤哈.阿拉─穆爾蘇拉說。

另有些人則表示,離開大型企業後,諾基亞前員工難以適應可用資源較少的情況。

芬蘭公司Jolla正在開發一個曾屬於諾基亞的行動電話作業系統,董事長安蒂.薩爾尼奧表示,當負責開發的員工(絕大多數是諾基亞的前員工)提出的要求,超出新創公司能提供的的範圍時,他就得踩煞車。他說:「諾基亞不是培養創業者的學校,大部分人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

但是對佩卡.維盧能來說,有機會掌控自己的事業,強過以前在諾基亞享受的任何福利。離開諾基亞後,與人合創一家生產行動裝置的工業設計公司。

「在諾基亞的最後階段,做任何決定都要花很長時間,」54歲的維盧能說。他的公司叫Creoir,最近剛幫著名的擴大機生產商Marshall設計一款智慧型手機。「我們現在自己當家作主,令人興奮。」

【2015-08-25/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

液化天然氣讓卡達致富
【張佑生譯】
卡達貨運港拉斯拉凡碼頭的溫度在攝氏38度左右。碼頭上一組輸送管連接到一艘大型紅色貨船,但空氣中的溼氣在輸送管上凍結後剝落,飄起小陣雪。這種不協調的景象在名為「阿爾雷卡亞號」的卡達貨船上很常見,它載送一種寒冷的燃料——液化天然氣(LNG)。

天然氣冷卻至攝氏零下162度時,變成體積只有原本一小部分的液體。這項技術改變了天然氣行業,使得天然氣可以注入貨船,運送至世界各地。

投注數百億美元後,卡達走在世界最前端。「阿爾雷卡亞號」是卡達船隊一員,由荷蘭殼牌集團經營,將天然氣運往中國、日本、印度、杜拜及威爾斯。

300多公尺長的「阿爾雷卡亞號」日前於完成裝載後出海。四天後,停泊在印度的哈吉拉港。

卡達一度是仰賴漁業和採珍珠的窮國,如今是全球能源產業的新興巨人。

1970年代,殼牌在卡達海域發現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寶庫,卻是有行無市。距離歐洲的潛在客戶太遠,無法用傳統的輸氣管線送達,殼牌放棄。1990年代中期,卡達國王哈邁德以馬來西亞和印尼為師,開始向外推銷LNG產業。埃克森美孚是早期投資者,殼牌、道達爾與康菲於不久後跟進。

卡達和合作夥伴把LNG業務提升到新的層次:工廠規模更大效率更高。去年,卡達的LNG產量約占全球三分之一,成為以人均產出計算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儘管產業成長最近走軟,全球的LNG產量在過去20年間約已成長至原先的四倍,來到每年2.4億公噸。在全球的瓦斯出口總量中占比例約達三分之一,每年營業額估計為1800億美元。

市調公司IHS策略師史達波說:「卡達讓LNG產業變更大,計畫更大、船隻更大、產量更大、全球客戶更多。」

距離卡達首都多哈約一小時車程的沙漠岬角拉斯拉凡,儲氣槽、管線和其他設備林立。天然氣來自離岸的氣井,通過一系列製冷裝置,淨化後冷卻成液體。卡達的兩家出口業者卡達天然氣公司和Ras天然氣公司,擁有14個這種稱為「列車」的設施。

卡達有能力生產和處理數量巨大的氣體,因此可壓低成本。IHS估計,卡達生產每百萬英國熱量單位(傳統能量單位)LNG成本約2美元;美國、東非和澳洲計畫中的工程則需8至12美元。即使在價格不高時卡達還是能賺錢。

卡達原本計畫將頗大部分的LNG供應到美國和歐洲,卻因北美頁岩氣熱潮而受挫。反而,四分之三的卡達天然氣在去年流向亞洲國家,如中國、印度和南韓。日本是卡達的最大客戶,因為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日本用天然氣取代核能來發電。卡達經營亞洲市場占有地利之便,尤其是印度,航程只需幾天。

新船隊始終是卡達拓展天然氣業務的一大關鍵,比原先的貨船大得多,也更有效率。「阿爾雷卡亞號」最多可裝載21萬7千立方公尺、市值在3千萬到4千萬美元之間的LNG,駛抵印度哈吉拉港後,緩緩通過港口入口,進到一座最新的碼頭。從那裡,管線將天然氣輸往儲存槽,重新加熱後回到氣體狀態,再輸往外面的印度管線。

殼牌在2005年啟用在哈吉拉港的碼頭,法國能源巨擘道達爾是出資較少的合夥人。殼牌預估,碼頭可以供應附近成長迅速的工業區內的電廠和工廠。殼牌的執行副總裁馬丁.維茨拉表示,哈吉拉港的天然氣設施「銷售一空」。

「即使你跪求我們給個空位,」他說,「未來12個月,我我認為們無法再承接另一艘貨輪。」

【2015-08-25/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黑膠老廠復活
【王麗娟譯】
茲德涅克.佩爾契並非真有先見之明,知道黑膠唱片能在瀕臨絕跡後復活。

然而在黑膠唱片撤守,音樂光碟還有其後的iTune和串流取而代之的那些年頭裡,他仍在此間經營一家黑膠唱片工廠。這也是這個坐落波希米亞山丘間、人口1800人的村鎮,如今成為黑膠唱片生產龍頭的原因。工廠有1400名全職員工,許多是來自鄰近社區的通勤者。

64歲的佩爾契說:「33年前我進公司時,發現黑膠唱片有天將走入歷史。但我決心讓我們公司成為最後一家停止生產黑膠唱片的公司。」佩爾契如今擁有「GZ媒體」,擔任總裁。

1994年,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捷克建國的次年,公司為類比音樂愛好者這個日漸式微的小圈子生產了30萬張唱片。今年,公司預計生產約2千萬張,可能讓對手如美國田納西州的「聯合唱片壓製」與德國的「優化媒體」稱臣。佩爾契說:「黑膠唱片從死灰中復燃。」

「GZ媒體」廠區的中心建築,是棟逾百年建物,最初是家紡織公司。後來,認同於洛杰尼采市的木工傳統,改行製造留聲機木箱。1951年,共產當局將捷克黑膠唱片生產也遷移到這家工廠。

黑膠唱片在該區有種特殊的共鳴,在那裡,黑膠唱片變成注入了搖滾樂的「絲絨革命」的地下圖騰,這場革命1989年推翻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政權。共黨時期,該公司生產許多唱片外銷,包括在捷克斯洛伐克被禁的經典搖滾歌曲。從這家工廠偷運出來的唱片極為值錢。

佩爾契1980年代初期進公司時,黑膠唱片已開始不敵錄音帶。光碟問世後似乎更是厄運難逃。

90年代初期,黑膠唱片近乎絕跡。共黨垮台後「GZ媒體」改為民營。佩爾契初為投資人之一,後來成為老闆。

黑膠唱片10年前初見回春徵兆,主要因為夜總會使用,以及獲新世代青睞,他們被類比格式較溫暖的樂音所吸引。

「GZ媒體」執行長史特巴說:「黑膠唱片的需求從2005年左右開始穩定增長。這2、3年來一飛沖天。」黑膠唱片銷售在美、澳、英、法、德和荷蘭全都飆升。

在主控室中,史特巴看著鑽石刀在銅板上切割出狹窄溝槽,這是唱片製作過程的第一步。他說,全球只剩23具這種機器,「GZ媒體」就有4具。

公司也擁有49台壓製機,包括由捷克一家公司根據「GZ媒體」的規格新打造的6台。他說,它們是生產黑膠唱片數十年來的第一批新設備。

意外發現自己高高站在一個波希米亞金礦頂端的佩爾契說:「我們現在的成長率高達50%,從50到零是條長路。」

【2015-08-25/聯合報/G5版/UNITEDDAILYNEWS】

訊息公告
 
在小小書房尋找易碎物
每個人在追尋不同形狀的易碎物,幾翻尋找之後,直到找到了心中追尋之後,破裂的缺角被填起,然後串起了一座閱讀林相,蔓延而結實。每個人都可以在小小書房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容易破碎,卻有強大力量的易碎物。

紅色供應鏈可怕嗎?
紅色供應鏈可怕?當然其存在強大的競爭與壓力,不僅在大陸、亦在國外巿場;但這也是國際產業競爭的必然結果。只是我們要反思的是台灣的電子供應鏈是否會被取代?為何那麼容易被取代?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台灣聯合報合作,每週推出紐約時報精選周報。
【紐時周報】電子報僅收錄中譯文,完整12版的中、英文報導請見聯合報周二出版的特刊。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