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文殊咒》、《藥師咒》等咒語,可帶來幸福、平安。欲進入咒語世界,歡迎訂閱【咒語漫談電子報】! 【好心肝.好健康】電子報提供您最正確的保肝之道、最即時的肝病治療新知,以及與您切身相關的健康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5/25  |  第2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推薦 微中子 激發新物理
痘病毒——來自動物的新威脅
名家專欄 法網恢恢
科學人新聞 雜食的寵物
微中子 激發新物理
文/赫希、帕斯、波洛德翻譯/李沃龍

微中子是最奇特的基本粒子,它似乎蔑視一切由電子與夸 克這類性質清楚的粒子所設下的規律。由於質量輕盈且變化多端,極難被偵測到的微中子困擾了實驗學者數十載。解開微中子的秘密,將有機會揭起未知領域的面紗……


僅有少數的物理學家能有幸為世界引入一種新的基本粒子。包立(Wolfgang Pauli)在1930年想到微中子這個概念時,內心的疑慮使他對此粒子有所保留。包立稍後告訴同事:「我做了件可怕的事,我假設有一種無法被偵測到的粒子存在。」

微中子確實難以捉摸,它如鬼魅般的本質,使它幾乎不受阻礙地穿越物質,包括那些物理學家在粒子探測器中所使用的材料。事實上,大部份微中子可俐落地穿透地球而不碰觸到其他粒子。不過包立的憂慮稍微誇張了些:微中子其實是可以被偵測到的,雖然需要花費極大的力氣並設計精巧的實驗才能成功。

微中子是最奇特的一種基本粒子:它們不能用來建構原子,也不會與其他物質作用;它們是唯一不帶電荷的物質粒子;它們非常輕,質量不到電子這種次輕物質成份的百萬分之一;此外,微中子還是所有粒子中最善變的,它們可在三種型態(或風味)間變換身分。

80多年來,這些微小粒子一直令物理學家感到驚訝。直至今日,一些關於微中子的根本問題仍懸而未決:微中子的風味真的只有三種,抑或更多呢?為何所有的微中子都如此輕?微中子的反物質是否就是它自己?為什麼微中子可以如此輕易變換身分?

針對這些問題所設計的新實驗,正在世界各地的粒子對撞機、核反應器,甚至廢棄的礦坑裡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所獲得的答案,應該能對大自然的內在運作方式提供基本線索。

微中子的奇異特性可做為一盞明燈,指引物理學家邁向大統一理論──該理論除了重力之外,所有的粒子與作用力,都可用條理一貫的數學架構描述。標準模型是目前關於粒子與作用力的最佳理論,但它無法含括微中子的所有複雜性質,因而亟需擴展論述。

質量輕卻關係重大

在標準模型上擴充微中子的部份,最常用的方式是引入一種稱為右旋微中子的新粒子。正如同電荷規範粒子的電性多寡一樣,自旋決定了一個粒子能感受到弱核力,即造成放射性衰變的作用力;只有左旋粒子才能感受到弱核力。因此,這些假設存在的右旋微中子,必然比那些已經被實驗證實的左旋微中子更難以捉摸。所有的微中子都被歸類為輕子(一群包含電子在內的粒子家族),這代表它們並不會感受到在原子核內把質子與中子緊箍在一起的強核力。由於不帶電荷,微中子也不會受電磁力影響。如此一來,三種已知風味的微中子能感受到的只剩下重力與弱核力,但右旋微中子甚至不受弱核力影響。

如果右旋微中子真的存在,它將合理解釋另一項微中子之謎:為何電子微中子、緲子微中子與τ微中子這三種左旋微中子的質量如此微小?

大多數基本粒子透過與無所不在的希格斯場作用,來獲得它們的質量。去年,在瑞士日內瓦附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大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物理學家宣佈,他們已辨識出一種新粒子,其性質符合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便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此玻色子是希格斯場所對應的粒子,就像光子是電磁場所對應的粒子一樣。在此過程中,希格斯粒子會帶走與其作用粒子之弱核力版本的電荷。由於右旋微中子缺乏這種電荷,它們的質量並不取決於希格斯場。取而代之的是,這些質量或許源自於一種發生於大統一時全然不同的極高能機制,造就右旋微中子成為超重粒子。

量子效應可連結右旋微中子與其左旋兄弟,使得其中一方將其巨大的質量「傳染」(infect)給其他粒子。不過,這種傳染力非常微弱:例如右旋微中子若得了肺炎,左旋微中子只會有輕微的咳嗽,這意味左旋粒子的質量將極微小,這關係稱做翹翹板機制(seesaw mechanism),就像是右旋微中子與左旋微中子在翹翹板的兩端,而質量較大的粒子會將質量較小的粒子抬起。

微中子質量的另一項解釋來自於超對稱,那是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理論選項。在超對稱的假設下,每個標準模型裡的粒子都擁有一個尚未被發現的伴子。這些稱做超伴子的質量必定非常巨大,以至於到今天仍無法偵測到,而且它們至少會立即將基本粒子的數目加倍。假如超對稱粒子真的存在,LHC或許能產生它們,並測量它們的性質。

超對稱理論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是有一種稱為中性伴子的超對稱粒子,很適合用來解釋暗物質(這些物質構成星系與星系團的大部份質量,能夠施展重力但卻不發光,也不會以其他明顯的方式將自己顯露出來。)不過,只有當中性伴子能長期穩定存在,而不是迅速衰變為其他粒子時,才能夠做為暗物質。

因此,短命的中性伴子將會把研究人員送回黑板前重新構思,但可能對物理學家不無益處。中性伴子的穩定性取決於一種稱為R–宇稱的假設性質,它可防止超伴子衰變成任何普通的標準模型粒子。但是,如果R–宇稱不存在,中性伴子將變得不穩定,而其衰變有一部份取決於中性伴子的質量。

more

痘病毒——來自動物的新威脅
撰文/夏哈(Sonia Shah)翻譯/張薰文

當天花在35年前被根除後,人們就不再接種天花疫苗,但也同時失去因接種疫苗所得到對其他痘病毒的保護力,如今天花的近親——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正伺機而動,而且越來越適應人類:只要在現有病毒上稍加改變,即能成為更具傳染力的病原體。


一萬年前,當天花出現的時候,人們除了祈求上天的幫助之外,別無選擇。之後人們知道這是由天花病毒所造成的疾病,鼻腔和喉嚨內層是它的主要攻擊目標,並擴散至全身,直到皮膚長滿疹子,然後發展成充滿病毒的水疱。自有歷史記錄以來,遭受這個「斑點怪獸」感染的人有1/3死亡,光是20世紀,就造成三億人的生命被犧牲。

到了1970年代後期,這個死亡災禍終於從地球上消失。這得感謝大規模的預防接種保護了無數的人,並僅在他們的上臂留下一小道疤。天花病毒在大自然中無處可藏(人類是它唯一的宿主),它幾乎被趕盡殺絕。如今已知的病毒標本分別被封鎖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家實驗室中。除非發生重大的實驗室意外、蓄意釋放或針對此病毒進行基因改造,天花將不會在這個世界上散播死亡和苦難。

世界衛生組織(WHO)負責籌劃這項根除活動,並在1979年(最後一起發生於索馬利醫院工作人員的偶發性感染之後兩年)宣佈天花完全根除。在那之後,沒有任何國家對人民例行接種天花疫苗,直到美國在2001年遭受恐怖攻擊後開始針對特定醫療人員和軍人進行接種。然而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當整個世代邁入成年期,缺乏對天花的免疫力將導致嚴重的後遺症。

這裡還有另一個重點:天花疫苗不僅針對天花病毒產生保護,同時對其近親病毒(包括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也具有抵抗力。由於當時天花感染的規模較大,因此疫苗所產生的間接保護效益相對地不明顯。

如今已不再廣泛接種天花疫苗,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些和天花病毒同屬於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的病原,會不會對人類造成新的威脅?這樣的擔心是有理由的。不同於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和猴痘病毒在自然界可潛伏於齧齒類和其他生物身上,因此它們無法完全根絕。近年來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發生於人類的病例數不斷增加,這兩種病毒開始感染自然宿主以外的生物,提高了它們可能發展出新散播途徑的可能性。

沒有人能預先知道猴痘病毒和牛痘病毒會如何隨著時間演化,但病毒學家擔心,如果它們因突變而更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染,可能造成全球大規模的災難。這個殘酷的可能性驅使一小群病毒學家研究這些(或任何一種)病毒造成痘瘟疫的可能性,以便當它們發展出具有威脅性徵兆前敲響警鐘。

嚴重性大不同

痘病毒的歷史記錄和生物學,提供我們了解這些天花病毒的近親未來將如何發展的一些線索。根據歷史記載,60%禍害人類的病原,包括正痘病毒,皆源自其他脊椎動物。最接近天花病毒的近親taterapox病毒,於1968年在非洲沙鼠身上分離出來。分子層次的分析發現:天花病毒的祖先可能從目前已經絕種的非洲齧齒類身上開始演化。同樣地,牛痘病毒和猴痘病毒,撇開它們的名稱,和牛、猴無關,而是潛伏在田鼠、松鼠和其他野生齧齒類身上。

美國聖路易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布勒(Mark Buller)說:「當天花病毒的祖先首次傳染到人類身上時,它的感染性可能不是很強。」布勒和其他科學家推測:隨著時間演進,出現了更具傳染力的變異病毒。這個重要的變化使天花可藉由受感染者咳嗽、呼氣或打噴嚏傳播。同時人類的居住方式越來越群聚,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更加容易。綜合了生物學上的變化和人類環境的改變,給予這個新興病毒成為全球性災難的機會。

more

 
法網恢恢
撰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翻譯/周坤毅

如何在犯罪後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犯罪通常得不償失,除非你沒被抓到,而不被抓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別留下任何證據。美國電視影集「夢魘殺魔」中的連續殺人狂德克斯特,每次作案都會戴上手套,確保犯罪現場不留下任何指紋。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德克斯特若藉由切洋蔥來練習刀法,也可讓自己的指紋難以辨識。

這不是因為洋蔥散發的刺鼻氣味掩蓋了原本該讓小偷繩之以法的證據,不!讓罪犯得以逃之夭夭的原因十分平凡無奇。2012年12月發表在《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刊》線上版的論文發現,接觸性皮膚炎患者的指紋有很高比率難以辨識。而引發接觸性皮膚炎的方法之一,便是切洋蔥切到臉色發青、手指發紅為止。

這項研究找來100名有著柔嫩手掌的志願者(就像影集「歡樂單身派對」中科斯坦薩慘遭熨斗意外之前那樣),與100名拇指患有接觸性皮膚炎的患者。患者中有27名的指紋難以辨識,相較之下對照組中只有兩名。如果指紋拿來當呈堂證供,手掌患有接觸性皮膚炎的人大約有1/4會無罪開釋。

<想讓指紋紅腫得難以辨識,除了切洋蔥外還有許多方法。譬如像醫生一樣頻繁地洗手,但洗手洗得太勤的人,可能有憂鬱症傾向而最好去看醫生……

more

 
雜食的寵物
撰文/黃凱特(Kate Wong)林慧珍 譯

適應澱粉類飲食,可能是狗與貓馴化的關鍵。

對於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科學家有兩派理論。其中一派認為,人類捕獲幼狼並因為牠們能狩獵及守衛而馴服牠們。另一派比較主流的說法認為,大約一萬年前,中東地區發展出農業,人類隨之聚居下來,因而幫那些夠大膽的動物創造了撿廚餘為食的機會,狼因此開始自行馴化。一項發表在1月23日線上版《自然》的新研究結果,支持了後者的觀點,並深入觀察狗的祖先如何能利用這種新的資源。

瑞典烏普沙拉大學的阿克塞爾松(Erik Axelsson)和同事分析了12頭狼及60隻來自14個不同品種狗的DNA,以尋找在馴化的天擇壓力下所演化出來的狗基因組區域。有趣的是,與澱粉代謝有關的基因也在其中,其他還包括可能導致行為改變的基因,例如降低攻擊性及增進社會認知能力。研究發現,狗的馴化過程中,天擇在與澱粉消化三個階段有關的基因上起了作用,促進一些突變,使得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更容易變成以澱粉為主。

過往研究顯示,貓也可能是因為吃了人類的廚餘而自行馴化。雖然家貓代謝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能力很有限,但牠們的腸道比野貓還長,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遺傳學家德里斯科(Carlos Driscoll)表示,大概是因為牠們在垃圾堆裡撿到的食物品質較差,不像在野外都是全肉飲食,因此較長的腸道有助於消化這些食物。換句話說,乞討殘餚剩飯是狗與貓由來已久的傳統。

more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