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不只出現在過年傳統大菜中,在各鄉鎮風景區, 土雞化身桶仔雞,以草莽英雄之姿再創一波鄉野料理傳奇。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舉辦首屆全國桶仔雞觀摩賽,我擔任評審工作之便,見識到各地桶仔雞,也看到台灣人不拘泥於傳統,求新求變的生活力。
推敲桶仔雞引領風騷,桶仔雞原本就是台灣農家品嘗土雞的烹飪方法,15年前在中南部的風景區曾流行,舉凡土窯雞、甕仔雞等。民國88年921大地震後,中部風景區受損嚴重,桶仔雞也受到連累,僅剩幾家慘淡經營。
民國95年宜蘭雪隧開通後,有人改良傳統桶仔雞,以甕窯雞、火山爆發雞等打響名號。在礁溪形成桶仔雞一條街的熱門景象。這讓桶仔雞起源地,也是土雞主要產地—中南部的養雞人家有點吃味,於是近兩、三年中南部精益求精,關仔嶺發展出茶壺甕缸雞、大坑竹山帶動紅磚窯雞、花壇古坑流行土窯雞,高雄前鎮有人改裝設備,推出紅外線烤雞。
各家桶仔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達到皮酥肉嫩有彈性,入味多汁不乾柴。關鍵在於土雞的成熟度,青春少年雞無論肉質與風味,均達到生命最高峰;母雞肥美,更適合桶烤。
據養雞協會土雞組長李清焜的說法,紅羽土雞約在11周齡,黑羽土雞大概在10至11周齡,鬥雞較晚熟,在16至18周齡。不少桶仔雞名店標榜自己養雞,在嘉義番路鄉的雞小姐甕缸雞還限定只用母雞。
桶仔雞的土雞品種,紅羽土雞肉質纖細,北部人偏愛;黑羽土雞略有咬勁,是中南部的主流。至於鬥雞普遍出現在客家庄。
桶仔雞有濃濃鄉土味,不裝模作樣,用手撕雞,是最道地的吃法。木柴高疊、雄雄烈火,火烤燻香的桶仔雞彷彿美味增加三分。講究火候的店家先以大火逼出皮下油脂,接著輔以中火烘烤,續佐以小火悶烤,使得雞肉與食材配料風味融合,最後出爐前再追加大火,將表皮烤成金黃酥脆。
從南到北幾乎找不到一模一樣的桶仔雞,台灣人擅於調味,原住民餐廳用山林馬告與香茅為雞肉增香,都會廚師用五色彩鹽(如咖哩鹽,竹炭鹽,泡菜鹽等)蘸雞肉食用,農村媽媽醃料加入漢方中藥。拿到第一名的創造奇雞桶窯雞,用祖傳滷汁醃漬,雞肚子塞了大蒜和青蔥,再用龍眼木燻烤,視覺、香氣、味道贏的實至名歸。
不能忘記原汁雞油,滴滴皆是寶,有店家用來悶煮筍塊,最棒的是直接將雞油拌入熱飯或麵線中,噴香淋漓。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桶仔雞各自表述不同的風土特色,在地調味秘方,愈燒愈旺呢!
我推薦的桶仔雞:創造奇雞桶窯雞(05-582-0169)、艋舺烤雞工坊(02-2302-1047)、雞小姐甕缸雞(05-259-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