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性愛死」是一個導演對另一個導演用創作形式所做出的致敬。彼得格林納威將俄國大師艾森斯坦赴墨西哥拍片的經歷,混雜軼事傳聞,拍出這部華彩紛呈、奔放大膽的作品。他的本意當然並非挖掘大師拍片內幕,更不在絮絮叨叨講述影史,透過十日經歷,「愛」與「死亡」這兩件最能激發創作靈感的生命元素,彷彿解釋了艾森斯坦在墨西哥行之後的人生轉變,亦聲氣相投地呼應格林納威對電影這項媒材一向以來的豐富想像。 影片一開始,畫面從灰階漸轉成彩色,暗示著艾森斯坦從在美國的不愉快,逃脫到了濃烈艷麗的墨西哥。故事自此展開,他到達瓜納華托,結果在英俊又學富五車的導遊帕洛米諾陪伴下,艾森斯坦不僅感受到異國文化的衝擊,甚至還在這個男人身上,找到他渴望已久的性啟蒙與愛情。
在格林納威鏡頭底下,自然不可能是部規規矩矩的愛情故事。艾森斯坦的傲氣與張狂,其實掩藏著脆弱而自卑的心,他的電影總拍攝公義與政治議題,少見私密溫柔的情感,似乎也因為他不曾真正愛過。帕洛米諾與艾森斯坦從生命聊到死亡、從藝術聊到歷史,他們先交心,再由肉體關係演變成密不可分的情感。
轟轟烈烈的性愛,是格林納威的拿手好戲,拍來一點也不矯揉造作,「破處」不但激起導演創作思維上的新生,俄國小紅旗插在私處的政治暗示,更是既曖昧又諷刺;甚至將其詮釋成第三世界(片中所說的新世界)對歐陸文化的反動挑釁,也能有另一番興味盎然的解讀。
主戲幾乎都集中在刻意舞台化設計的飯店房間:玻璃透視的地板,中間位置的大床,沒有遮避物的淋浴間,以及幾乎隨時可任意進出的玄關,都便於讓攝影機在其間做出各種瑰麗奇想式的運動。格林納威隨時以剪接破壞敘事的流暢感,偶爾還扭曲景深的正常比例,當然也一如慣常大量使用分割畫面,有時是註解、有時是連續動作,有時又變成一種辯證。光看形式上的趣味,都讓人佩服這位七旬老翁依然火力旺盛的創作欲。
「十日性愛死」將一趟沒人知道真象的旅程,拍成一段愛情的來去,也反映了古今兩位電影大師的心境。無論形式上再怎麼張牙舞爪,都看得出格林納威對艾森斯坦的崇拜,說穿了,這也是另一種難以言喻的愛,對於電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