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收到友人自做的味噌醬,我拿了一片小黃瓜,抹些味噌試試口感,或許是家庭手工製作,沒有經過磨細處理,味噌依舊還帶著顆粒,有著明顯的鹹甘風韻,入口的滋味漂亮極了。友人表示原料都是台灣貨,但製作技巧可是完全參照日本的規範。「由日本學的技巧?不知道台灣味噌和日本味噌有何差異?」我內心想著,若是以食科觀點,味噌是穀類或豆類經麴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分解後的調味品,理論上微生物有著適地性,所以不同地區的味噌有著不同風味。回家後我四處詢找答案,然而依舊沒找出台灣味噌的定義,倒是知道不少日本味噌的資訊。
簡單來說,日本味噌可以用原料區分,也可以用地域口味區分。在原料方面可分為米味噌(米和黃豆)、麥味噌(麥和黃豆)和豆味噌(單純黃豆),而不同地域的特色味噌譬如常見的信州味噌、秋田味噌、加賀味噌、北海道味噌等,這些地區差異在於風味還有相關的飲食文化。
「天氣越冷的地方,譬如北海道等地,味噌的口味偏鹹,天氣較溫暖的地方,則大多口味偏甘。」一位朋友這麼回答,我想一想,發現採用味噌的台味菜色,調味幾乎都偏甜。
記得在台南吃菜粽時,搭配的那一碗味噌湯,除了有柴魚片,還有很迷人的甜韻,想必是煮湯時加了糖,又想起在街角吃甜不辣時,那澆淋的醬汁也偏甜,由此推想味噌本身的滋味也偏甘味,難道台灣味噌和日本最大的差異在於甜度?
然而印象和定義是兩回事,相對於日本對味噌的完整定義,台灣味噌如果要走出差異化,可不能光用「偏甜」兩字帶過。我相信台灣有許多品項的味噌,這幾年在旅行時,我曾看過不少味噌,譬如新北市有淡水味噌、豐原有紅麴味噌、屏東萬丹的紅豆味噌或屏東潮州的原生黑豆味噌等,然而這些味噌都沒被認真定義,這點實在太可惜了。
我忍不住想著,如果有人認真用原料品種、原料比例、微生物種類和發酵熟成方式等定義台灣味噌,或許台灣味噌可以形塑「台風日食」的飲食文化,一如日本面對歐美食物時,形塑出「和風洋食」的另類文化。
將這些想法和朋友分享,他聽了後,頗有深意地看了看我,然後拍肩安慰。
「果然到了只剩一張嘴的年紀了呢!」
我推薦的味噌:
田美手工味噌:0911-080-660
味榮味噌:04-2532-0279、台中市豐原區西勢路7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