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佛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所以創造了神佛來撫慰我們的心靈,相對來說,卡漫人物是小孩所需要的,陪伴他們成長,其實說起來,這兩者的位階是一樣的。」楊茂林在描述自己的創作時,如此形容他畫中神佛、金剛與卡漫人物之間的混血連結。1990年代,早期楊茂林的創作,在台灣解嚴前後經常以對抗主流意識的方式,用極度鮮明的批判姿態以明志,去確立一種對於自我價值、社會現狀,抵抗壓抑的政治狀態,或說是一種自覺為藝術家的創作抒發。但到了現在,楊茂林認為時代背景已經轉變,而自己的年齡心態也不同以往,過去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政治議題與較為社會性批判的表現,也逐漸從銳利的對抗形式轉往一種調侃的、較為軟性的東西,將包圍在我們身旁的卡漫人物化身成令人敬畏的神佛塑像。而自2005至2006年的「封神演義-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開始,楊茂林則逐漸把視線轉往自己的記憶與感受之上。
日前楊茂林於耿畫廊「追殺愛麗絲-最終的戰役」個展,是一場已經計畫三年的大型創作呈現,共展出了32件包含金屬相紙輸出、不鏽鋼雕塑和銅雕等作品,其中不乏數件高達4公尺的大型雕塑,所有不鏽鋼雕塑新作幾乎都與耿畫廊的挑高空間相映,並且細心地以作品的擺設、打光的變化,創造出有如劇場般的空間氛圍。此次除了有將早期銅雕菩薩系列重製復刻版,更精準地改良了早期技術的遺憾之外,也在造型上面增加了新的變化。另外一組是散發楊茂林個人幽默感的「米克斯混種系列」,以銅雕為主,將現正當紅的卡通巨星海綿寶寶、派大星化作老子與孔子,或將皮老闆與希特勒、史達林等獨裁者結合,以戲謔的語調重寫了這些歷史人物的樣貌。
而這次的主角「愛麗絲」是楊茂林國小時讀到的故事,一如他在「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中放大昆蟲雕塑的創作核心,愛麗絲的出現也是對於自己深刻記憶的重塑再現。談到這裡,楊茂林似乎回到赤子時期,興奮地說童年時對愛麗絲印象最深的場景,是她化為數公尺高的少女巨人,「那個場景到今天我都還記得很清楚,人變得這麼大,衣服豈不是會崩解嗎?小時候讀到這邊就好興奮了」。於是愛麗絲被加以某種異色的趣味想像,以仿唐卡繪畫的方式繪出穿著網襪、身材姣好的女神,與雕塑作品中的天真少女兩種形象在展場中出沒。楊茂林的造神運動以創造混亂為其中的樂趣所在,也像是愛麗絲在故事中沒有情節次序的無厘頭狀態。「我覺得做藝術家的好處,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重新說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楊茂林說。
[ 文章摘自 《典藏•今藝術》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