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人話真情,Blog全天開講。溫情小故事,做人大理念,全部都在政治名人Blogs私房曝光給你看! 電子書的未來?部落格的發展?出版業的新商機?數位閱讀最in趨勢,科技達人的獨特觀點,盡在【數位出版電子報】!
2006/03/30110
每月專輯 --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二)
縱橫時空 --「鄭和熱」還沒有退燒
    --坐「井」觀天別有天──古代為觀天而造井之謎
    --《孫子兵法》與人生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思想復刊 放眼華人社群
    --藝文訊息》世紀影像 密卡茂族全紀錄
    --藝文訊息》重回一八七一年的風光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二)
 

【王德毅】

慈聖光獻曹后

曹皇后為真定府靈壽人,宋開國功臣曹彬的孫女,大中祥符九年(1016)生。仁宗先立之郭皇后,於明道二年被廢後,乃詔聘入宮,立為皇后。仁宗后妃曾生育三位皇子,皆早夭,乃過繼皇兄濮安懿王之子宗實為子,養於宮中,但一直沒有正式名分,至嘉祐元年(1056),大臣文彥博等請求早日正名分,居中宮。以後不斷有朝臣奏請早立太子以安中外人心,如吳奎、范鎮、司馬光、包拯、呂誨等之言尤激切。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八月始先立為皇子,再正位為太子。次年三月二十九日,仁宗崩,遺詔皇太子即位。四月一日,英宗即位,尊皇后為皇太后。大赦天下,最初兩天一切正常,於軍國重事處分甚當,不料在四日晚間,忽然得疾,語無倫次,召醫官診治,群臣請皇太后垂簾權同處分。初八日,仁宗大斂,英宗病情加重,號呼狂走,不能執喪成禮。宰相韓琦奏請加意護視皇上,不可有閃失。司馬光也上疏太后說:「后妃與國同體,休戚如一。若趙氏安則百姓皆安。……趙氏不安,則百姓塗地,曹氏雖欲獨安其可得乎?」如今只有細心照顧皇上,庶幾早日康復,才能安趙氏。蓋英宗所患的為疑心病,因為帝以外藩入繼大統,極不自安,疑懼大位難保,擔心太后長期垂簾。所以就瘋癲起來,語言失序。帝自感疾以來,即厭服藥,宰相韓琦嘗親執藥杯以進,帝亦不全飲,還以手推卻,藥遂灑在琦的衣袖上。自是,帝病不能視事,太后就無法撤簾,英宗與曹太后間的猜疑就會日深,在大臣面奏機事時,曹太后還含悲訴說心中之苦悶。朱弁的《曲洧舊聞》卷10中有如下的記載:
  
厚陵(英宗崩後葬於永厚陵)待近侍甚嚴,其徒讒惎煽熾,慈聖殊不懌。富韓公(弼)上書切諫,其略曰:「千官百辟在廷,豈能事不孝之主,伊尹之事,臣能行之。」
  
如果皇上是不孝之人,富弼願法伊尹放逐商王太甲的故事,等太甲改過後再恭迎回朝。富弼的奏疏是為安慰曹太后的,事實上也沒有如此嚴重。不過宦官在宮中傳話,將所見所聞誇大陳告,遂造成雙方的嫌隙。太后也曾將英宗所寫的詩歌遣內侍送給宰相韓琦看,內中確實有忤犯太后的詞句,琦在面奏時就說:「此病故爾!病已,必不然。子病,母可不容之乎?」話雖不錯,但太后痛心皇上不孝,是難以聽進去的。韓琦還有一次講了重話,竟然說:「臣等只在外見得官家,內中保護全在太后。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得安穩。」太后大驚說:「相公,是何言?自家更用心。」甚有責怪之意。但韓琦還是很沉著的回奏:「太后照管,則眾人自然照管。」在傍的朝臣為之縮頸,臉上直冒汗。可見韓琦的確有大臣的風範,能面折廷爭,不稍妥協。而宋朝優崇士大夫,不論太后或皇上,都能容忍逆耳之言。

英宗與曹太后間的心結由來已久,不易化解,實在難為了朝中大臣及言官,他們極力調和兩宮,化解誤會,所利用的詞彙,不外慈與孝二字。韓琦和歐陽修等朝見英宗時,帝抱怨說:「太后待我無恩。」琦等立刻面奏道:「自古聖主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愛而子不失孝,乃可稱耳!正恐陛下事父母未至,父母豈有不慈愛者。」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英宗由外藩過繼為皇子,已是大德,其他藩王未嘗不稱羨,何故想不開?其他名臣如司馬光、呂誨等也上書英宗,請多感念太后大德,能以往日孝敬濮王之心事太后,則母子必相安。英宗終於感悟,不再宣言太后之短。到了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已康復,可以裁決國事。曹太后也曾面諭韓琦說:「老身合居深宮,卻每日在此,甚非得已!」顯然有些倦勤了。琦聞之,即請太后撤簾。太后剛起身,琦就大聲命令鸞儀司捲簾,英宗始親政,事極突然,琦未先與樞密使富弼商量,弼對此很不諒解,但終於結束了一年多的「光獻垂簾」。曹太后在神宗時被尊為太皇太后,元豐二年(1079)逝世,年64。∼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北宋時代垂簾聽政的皇太后(一)

  -----------------------------------------------------------------------------------------------------------------------------    TOP

縱橫時空
  ■ 「鄭和熱」還沒有退燒
 

【文/陳信雄(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有感於新近報導的「鄭和環球航行」地圖

2005年是二次大戰結束60週年,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發表100週年,這些劃時代的大事受到舉世的重視和紀念。對於中國,2005年是重要歷史記憶的「鄭和年」,中國人為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轟轟烈烈地慶祝了一整年,並且延續到2006年。

為了2005年的鄭和紀念,中國大陸準備了20年;為了這一年,中國人推動了100年。因為長期啟動,最近5年,「鄭和」之聲名,幾乎天天都在媒體上出現,內容涉及甚廣:抒懷鄭和下西洋壯舉,報導鄭和航海史蹟的發現,出版許多相關著作,發行精美紀念郵票,舉行許多場次的鄭和下西洋研討會,舉辦各式各樣的鄭和專題特展,製作鄭和船隻復原,模擬鄭和下西洋的航行,以音樂會與歌舞劇歌頌鄭和。這些活動見於許多華人聚居的地區,包括大陸、台灣、澳門、香港、新加坡、馬六甲、三寶瓏,乃至於美國。歐美的學者專家也頗有一些相關著述。這些活動以2005年為高潮,這年7月11日達到最高潮。7月以後,活動漸疏。沒有想到,今年1月間,北京的劉剛先生宣布重大發現──發現鄭和環繞地球航行的地圖,海內外媒體熱烈報導,紀念鄭和的熱潮似乎還沒有消退。∼more∼

  -----------------------------------------------------------------------------------------------------------------------------    TOP
  ■ 坐「井」觀天別有天──古代為觀天而造井之謎
 

【文/王旗】

戰國時代大思想家莊子說過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淮南子•原道訓》解釋為:「井魚不可以語大,拘於隘也;夏蟲不可以語寒,篤於時也。」意思是說,人們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往往受到所處時空的局限;在這種情況下,若仍然自以為是,則屬於妄自尊大之流、夜郎自大之輩,被稱之為井底之蛙、井魚之見。

與此類似的詞彙有管窺蠡測,出自《漢書•東方朔傳》:「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管窺錐指,出自《莊子•秋水篇》:「用管窺天,用錐指地。」意思是用細管觀測蒼天,用水瓢測量大海,用錐尖丈量田野,這種不自量力的行為是可笑的,因為海水不可斗量。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把部分誤認為是整體,固然是荒謬的;但是,通過對各個部分的深入了解,也有助於對整體的把握,從這個角度來說,海水是可以斗量的。遺憾的是當人們嘲諷井底之蛙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對具體事物的深入研究。∼more∼

  -----------------------------------------------------------------------------------------------------------------------------    TOP
  ■ 《孫子兵法》與人生
 

【文/胡舒婷(作者為政治作戰學校中文系副教授)】

《孫子兵法》,早先熱中的人不多,也都只把它當兵學來看,倒是頗受西方人重視,1772年法文版《孫子兵法》即已在巴黎出版,1860年《孫子兵法》有了俄譯本,1910有了英譯本。如今已有近30種不同文字的版本。1991年波斯灣戰爭爆發,據當時一位美國記者報導說:中國雖然沒有派兵參加海灣戰爭,但有一位神秘的中國人卻暗中參加並指揮了這場戰役,那就是兩千五百年前的孫武(當時在海灣的美軍陸戰隊軍官的背囊,都有一本上級發的《孫子兵法》英譯本和一捲解釋性的錄音帶),可見《孫子兵法》多麼受美國看重。我們的軍校常以美國西點軍校的種種優點為學習榜樣,殊不知西點軍校早將中國的《孫子兵法》視為寶典,列為必讀的書。美國哈佛及哥倫比亞大學的商學院,也都開設有《孫子兵法》的課程。∼more∼

  -----------------------------------------------------------------------------------------------------------------------------    TOP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思想復刊 放眼華人社群
1988年,聯經出版創辦題名《思想》的刊物,當時台灣爆發前所未見的衝突與交替,西方思潮更呈現新舊交接的活力、焦躁與盲動,但這份翻譯西方經典為主的刊物卻礙於現實,只出版一期就無以為繼。經過18年,台灣學術與文化界更臻成熟,海外的知識份子也建立更緊密的往來,春江水暖是《思想》捲土重來好時機,《思想》決定於2006年3月復刊。∼more∼

藝文訊息》世紀影像 密卡茂族全紀錄
定居在加拿大東岸紐芬蘭島的印第安密卡茂族,世代男女在這塊土地上工作與生活,依賴土地、河川與海洋中的野生食物補給營養及生存,他們的演化與其居住的土地息息相關。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共同舉辦「紐芬蘭密卡茂族影像展」,透過超過一個世紀的影像紀錄,說明密卡茂族與紐芬蘭島的歷史淵源與情感,及其族人如何在傳統生活形態中,漸漸融入現代社會的奮鬥歷程。∼more∼

藝文訊息》重回一八七一年的風光
經過了一百多年,被喻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台灣所拍的照片,終於和台灣的民眾見面,咸信這是世界的首展。約翰湯姆生是英國人,他於一八七○年深入中國內陸及沿海,拍了皇戚貴族及百姓生活,隔年四月,在因緣際會下,他隨著蘇格蘭同鄉馬雅各醫師到了南台灣。∼more∼

  -----------------------------------------------------------------------------------------------------------------------------    TOP

  ■訂購《歷史月刊》方式
  1.網路購書:聯經出版網
  2.專用信用卡單下載
  3.郵政劃撥18789062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若有批評及指教,請mail至:history@udngroup.com
地址: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80號9樓 電話:﹙02﹚27680091 傳真:﹙02﹚27672444
本電子報版權屬於歷史月刊以及聯合電子報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徵求專輯題目  徵求駐校代表  線上投稿專區

訊息公告

Karl MARX(馬克斯紀念館)

友人在特里爾(Trier)留學,數次去拜訪她時候,她常邀我去參觀馬克思紀念館,那時或許有種莫名其妙的政治意識或沒有學習的精神,拒絕去瞭解這位思想家。終於在前年踏入這個紀念館,象徵著不再自我設限,反而用一種更寬廣的視野去認識所不認識的人,或者去認識以前被誤解/誤導的歷史人物。......[more]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