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要接受採訪並進棚拍照時,我的內心充滿興奮與羨慕。到底是誰這麼幸運?在新人鮮少被平面媒體注視報導的情況下,還能夠被明星般對待。
如果要問為什麼要寫小說?大概很少人會回答,為了遇見彼此。但因為創作,四個新人卻在這裡遇見了彼此。或許只是透過眼睛看見對方的樣貌身形,還無法探觸內心,但某種程度上,這樣就夠了。畢竟創作是很個人的事,有時候模糊得連自己也看不清楚。要把自己都不清楚的事變成小說,是非常不簡單的事。
向日常搾取小說素材
因為喜歡文學,從生命科學系轉到外文系的葉佳怡說:「寫的動機很模糊,只是看到別人寫,也想寫寫看。」她嚮往的不只是說故事,而是藉由生活經驗,反應在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裡。揣摩現實生活裡的人物,然後植入到小說裡是張曉惠藉由觀察周遭書寫的方式之一。〈廣告人〉的靈感,是在等紅綠燈時,看見許多人忍受風吹日曬雨淋仍高舉著廣告招牌。她把這些景象與工作場域中獲得的養分攪拌在一起。味道如何,每個人感受不同。閱讀中文創作數量多於翻譯小說,並喜愛駱以軍、甘耀明兩位小說家書寫風格的黃汶瑄,嘗試過繪畫、舞台劇劇本、散文等各種創作方式,最終在寫小說過程中找到陳述的可能性。他認為不同元素的創作,背後都有截然不同的陳述方式,但都會有相同的重心或結果。
繼續閱讀全文....more
◎受訪作家簡介
葉佳怡
台北人,目前在花蓮生活,曾獲東華文學獎、台大文學獎及林榮三文學獎。最近認知到時間飛逝,生活不容辯解,再加上記憶力和體力開始變差,於是把維持身體健康當作眼前第一要務。
葉璇
1989年生於台北,現就讀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生長於城市,喜歡搭公車和捷運,喜歡待在獨自一人的公寓房間內反覆聽一樣的音樂;喜歡閱讀和書寫,享受每一個故事完成的瞬間。作品曾獲台北醫學大學楓林文學獎、醫學生聯合文學獎、2008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2008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
張曉惠
台北人,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曾任電腦雜誌採編、電視台執行製作、私校導師。作品曾獲耕莘40週年「台灣之顏」文學獎、2007台灣文學營創作獎、第九屆台北文學獎、第九屆玉山文學獎、2008青年文學創作數位化作品購藏、第四屆台北縣文學獎、第十二屆台北文學獎、99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黃汶瑄
1988年生,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畢業,讀過的書、寫過的文章和擁有的知識都不多,但是幸運擁有很多繼續累積的時光。
◎本文作者簡介
彭心楺
私立弘光醫專畢業。曾從事護理師工作十年。2005年開始從事文字創作,為國際時尚雜誌撰文,並參與電視編劇工作,2006年獲金鐘獎迷你劇集編劇獎。小說作品曾獲2005年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夢花文學獎。著有小說集《嬰兒廢棄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