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志工調查多年後,總覺得蝌蚪是最難辨認的!每次遇到蝌蚪都很困惱,不曉得是誰的孩子?市面上也沒有相關的書籍,讓我們好煩惱。幸運的是在一次楊懿如老師課堂裡找到了答案...
楊老師的老師曾經告訴他們,想要知道蝌蚪是誰的孩子?很簡單,只要你把牠養大就知道了!
這個方式既簡單又能正確知道蛙種的方式,實在是一個好方法。
那一年10月底,學校生態池的腹斑蛙鳴叫依舊,已經要進入秋末還這麼活躍。當然,引起我的注意並前往觀看,來到池邊看到一片像果凍的蛙卵,靜靜的沉睡在姑婆葉下,四周泥土環抱。
看著水位漸漸的降低,心中嘀咕著蛙媽媽是新來的嗎?這麼不了解環境?她選了一個會漏水變乾枯的地方。剎那間,心中彷彿看到佛祖身影,感覺到我的頂上發光!接著身體不由自主的順手一撈,將即將受難的蛙卵放入容器內帶回教室飼養。
一日善事,必定一夜好眠。隔日一早驅車來到學校,晃晃悠悠的走到教室,入門後依照慣例將改作業等雜事處理完畢後,想起昨日的善因是否結了善果?走近一看嚇了一跳,昨日順手帶回的蛙卵已經孵化成一隻隻可愛的水中精靈。
民以食為天,那精靈吃什麼呢?身為一個兩棲志工雖然知道牠們是刮食藻類,但是如果去拿腐爛的枝葉、長滿苔蘚的石頭去餵食,怕混濁的水無法讓小朋友清楚的看到小精靈的成長過程,食物取得也很麻煩。好在有優秀的研究生張哲毓同學提供好方法,讓食物來源簡單化、水質也能清澈許多。那就是用魚飼料替代。
當然這個時期是不需要給予食物的,因為牠們的嘴巴還沒形成,不過這也是後來養了幾種蝌蚪後才發現的。
經過數天的等待,發現小精靈們幻化成一個個奇妙的生物...身體的兩旁長出了許多的小天線,神奇而美麗。原來是兩棲類有尾目短暫的外鰓出現了,外鰓竟然是如此漂亮美麗與神奇深深的吸引我們。
瞬間是美麗的代名詞,歲月是會留下痕跡的。
神奇美麗的外鰓只有一到兩天的身影就悄悄的消失不見,而奇怪的是有很多隻左邊的外鰓消失的比較慢(後來的蝌蚪觀察養殖時,發現也有這樣的情形),為什麼?等著你我去探究。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間過了三個月,在小朋友的呼喊聲中發現了一件大事-蝌蚪的尾巴爛掉了!心中浮起完蛋了,蝌蚪是不是要掛掉了?趕快連絡文斌(東華大學兩棲研究室博士生)看要如何處理。
後來用稀釋過的消毒水,泡了幾次後,在短短的10天內,生命力超強的的蝌蚪竟然從爛尾、斷尾、重生走了一遭,感受到兩棲類的生命真強。
沒想到順手的善因讓我們結了近半年的緣,原來我撈起的是會渡冬的腹斑蛙蛙卵。
我的天啊!原來,蝌蚪的成長不是都是只有一兩個月,還有很多的影響因子,真是一個值得好好觀察研究的物種。
這隻腹斑蛙在蝌蚪期時,身上就有一個白點,
剛好也經歷過爛尾重生的階段,因為身上的白點剛好做為辨識的標誌
蛙卵成長過程(面天樹蛙為例):
蛙卵分裂、外鰓出現、漫長蝌蚪期、長後肢、縮尾巴上岸、成蛙
養殖觀察期間,我與我的學生從中認識了蝌蚪後腳的形成與蝌蚪的前肢是忽然伸出來的,而不是慢慢長出來的。在這個觀察過程中讓我審視了之後要觀察的重點,並從新擬定了觀察計畫,開啟了我與蛙卵共同新生,也讓我的攝影設備與蛙卵蝌蚪觀察種類慢慢的豐富了。有機會再來詳述「拍攝設備」、「幾種蛙卵蝌蚪比較」過程。感謝大家!
後記:兩棲保育志工最大的資源就是有強大、無私、熱誠的夥伴,期間受到不少志工的照顧與指導,感激不盡!何俊霖的容器訂製、整修與攝影技巧指導;哲毓、文斌、承恩的養殖指導與知識解惑;宜蘭李佳翰蛙調隊(Neo、一點靈、BOBO、湧憲、大象、青蛙北北等)各位的熱情協助;台北快樂蛙小李隊長豐富觀察經驗交流,讓我受益良多。感謝大家!
★ 陳岳峰的FB
★ 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FB
★ 台灣兩棲類保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