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博電子報 科博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0/12/07 第517期
•大遷徙∼3D國際影像展:以極致攝影技術揭開百萬動物遷徙
 文字、攝影:新聞稿
科博館張天傑館長和國家地理頻道李敏總監共同為《大遷徙---3D國際影像展》揭幕。
《大遷徙---3D國際影像展》高解析度攝影作品揭開動物遷徙的謎團,揭開科學上的新觀點。

為理解地球上物種遷徙活動的過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家地理頻道從即日起合作推出《大遷徙---3D國際影像展》,透過《大遷徙》系列精采剪輯和高解析度攝影作品,揭開動物遷徙的謎團,除了呈現受到棲地破壞與氣候變遷影響下動物遷徙生態的改變外,更揭露過去從未有人拍攝到的動物行為,也以令人屏息的高解析畫面與豐富的情感,揭開科學上的新觀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節目首度在蘇丹拍攝到數量龐大的白耳赤羚畫面,這是世人一度以為在蘇丹長達二十年暴力動亂中滅絕的白耳赤羚,二十年來首見的珍貴影像。自即日起至2011年3月6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芸芸眾生展廳展出。[More]

 
•台灣的國蝶-寬尾鳳蝶
 文字、攝影:陳惠美
特展入口的台灣寬尾鳳蝶大模型及台灣樹的藝術圖案
台灣寬尾鳳蝶標本(左:雄蝶、右:雌蝶)

台灣曾被譽為「蝴蝶王國」,當時不僅容易與翩翩飛舞的蝴蝶相遇,在幽谷中更是彩蝶滿天飛,有如置身世外桃源。棲息在台灣的蝴蝶種類有400多種,其中有50多種蝴蝶更是台灣特有種。這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複雜多變的地貌、豐富的植物相、冰河期和間冰期數度交替出現的環境條件,才能造就台灣如此豐富的蝶相。

寬尾鳳蝶是台灣特產的蝴蝶種類,長久以來被視為國蝶,以其後翅寬大的尾狀突起而得名,這個寬大的突起裡具有兩條翅脈,在鳳蝶中極為特殊,現生的蝴蝶中僅有台灣的寬尾鳳蝶和棲息於中國的中華寬尾鳳蝶具有這個寬尾的特徵。

寬尾鳳蝶在台灣的分布很廣,北從宜蘭縣福山、南至高雄縣六龜均有紀錄,但數量稀少。日本人在1930年代便發現了寬尾鳳蝶,但是對於它的生活史一直不暸解,直到1960年代才由羅東的一位國小老師揭露,原來寬尾鳳蝶的幼蟲只取食台灣特產的稀有樹木-台灣樹的葉片。台灣樹是陽性先驅樹種,分布雖廣但是很難成林。因此,寬尾鳳蝶也呈現分佈廣而數量不多的情形。寬尾鳳蝶主要出現在東北部,特別是宜蘭縣太平山區,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遇到國寶蝶。

寬尾鳳蝶的生活史時間長短差異很大:同一代的卵裡面,有些能在兩個多月內就變成蝴蝶,在同一年的夏天或秋天羽化;但是另一些卻需要大約一年多的時間,也就是到了隔年的春天才會變成蝴蝶,期間大部分是以蛹的型式度過。寬尾鳳蝶的雄蝶常會停在水邊濕地吸水,攝取河水中的無機鹽分;牠們一邊吸水,一邊從腹部末端排水。只要一開始吸水,動作就變得很遲緩,因而可以近距離觀察或照相。雌蝶一般會在山區吸食花蜜,較少到溪邊吸水。

寬尾鳳蝶自被發表以來就被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列為「天然紀念物」,因為不了解其生態,被採集到的數量相當稀少,因此標本價格洛陽紙貴,曾有德國的知名昆蟲標本商出價八百元想收購,當時因而有「八百元蝶」之稱。民國78年政府將其列為第一類的保育類動物,禁止採集與販售。

科博館的第四特展室目前展出「福蝶。Formosa特展」,入口處即有一隻台灣寬尾鳳蝶的大模型及台灣?樹的藝術圖案,特展內的標本區也有放置台灣寬尾鳳蝶的標本。想要一睹台灣寬尾鳳蝶的風采嗎?「福蝶。Formosa特展」展至12月12日,歡迎大家把握時間參觀。(本文感謝本館動物學組鄭明倫博士指導)

參考資料:
陳維壽(1997)。台灣賞蝶情報。台北市:青新出版。
朱耀沂(2002)。午茶昆蟲學。台北市:玉山社。
福蝶。Formosa特展資料(2010)。台中市:科博館。

 
•葉葉成雙-對葉榕
 文字:廖仁滄、攝影:徐家全

對葉榕是台灣原生榕屬植物中唯一葉片全為對生的種類
表面的白色腺點是對葉榕的特徵

一般人剛認識植物的時候,都是把新進觀察到的植物特徵以個人的認知聯想記憶,等認識的植物累積到一個量之後,便再自我歸納出一套辨識的規則。這樣的方法當然不能說不好,畢竟經驗法則是很重要的。然而這樣的法則(或許該說是「撇步」)如果沒有經過詳細的科學辯證,很容易因為個人累積的經驗不夠多而「出槌」。

拿桑科榕屬(Ficus)的植物為例,台灣一般見到的成員幾乎每個莖節上都只有一片葉子(植物學上稱為「互生」)。如果抱著「榕屬植物葉子都是互生」的觀念來本館植物園認植物時,在蘭嶼區步道旁看見纍纍榕果竟然長在一個莖節上有兩片葉子的植物上時,難免會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認知。

這個讓人重新檢討對榕屬認知的植物叫做「對葉榕」。

翻閱資料,會發現不同資料上說的「對葉榕」長相不太一樣。這牽扯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的中文名在不同地區有時指的是不同植物。台灣所說的「對葉榕」,學名是Ficus cumingii Miq. var. terminalifolia (Elmer) Sata,是分布在婆羅洲北部、菲律賓、蘭嶼、綠島的物種。但大陸所稱的「對葉榕」卻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學名是Ficus hispida L. f.。分布範圍比較廣,從中國大陸的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到在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不丹、尼泊爾、印度,甚至澳大利亞都可以見到,英文稱為「Opposite leaf fig」的植物通常指的是這個種。

在植物學上,為了解決這種因為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同名異物狀況,會以拉丁文來分別命名。有趣的是,這兩種「對葉榕」的學名中都沒有提到「葉對生」的這個特徵。台灣所產者,種小名cumingii由人名締造而來,指的是十九世紀英國採集者Hugh Cuming(1791-1865),他曾經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採集,在1837年將菲律賓所產的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b.f.)活體送到英國栽培。變種名terminalifolia則是「葉片頂生」的意思。至於另一種植物的種小名hispida 是「剛毛」的意思,與葉片的排列方式也沒有關係。

台灣所產的「對葉榕」是台灣原生容屬植物中唯一葉片全為對生的種類,在台灣野外也不常見,主要分布在蘭嶼跟綠島海拔100公尺以下的灌木叢或森林內,雌雄異株,隱花果直徑約0.8到1.5公分,成熟時橘紅,帶有黃白色斑點,植物園所栽植的個體現在已經陸續可以看見榕果出現,看到這些榕果就可以確認它是此類植物的成員,絕對不會弄錯了。

私家秘密:
對葉榕(Ficus cumingii Miq. var. terminalifolia (Elmer) Sata,桑科)
植物園栽植區域:蘭嶼區

 

 
發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館址: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電話:(04)23226940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訂好繪本格林報 送繪本及插畫家朱里安諾書籤
【好繪本格林報】將繪本如何好的祕訣告訴你,並增加家長的帶讀技巧,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現在訂報還送繪本及插畫家朱里安諾書籤!

稀有魅力職業大公開!
本次介紹夢幻職業職人們的故事,帶領大家窺探夢幻職業的百樣面貌,讓大家知道他們是如何經過加倍的付出與努力,才能換來人人稱羨的工作。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