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本館植物園特展室中的覆葉馬尾杉 |
圖2:覆葉馬尾杉的孢子葉及孢子囊 |
走進植物園特展室,迎面而來的是一棵體型巨大的觀音座蓮(Angiopteris lygodiifolia Rosenst.),往後可以看到牆面上懸掛著幾盆外型像綠色繩索的植物,覆葉馬尾杉就是其中之一。
覆葉馬尾杉在植物分類上歸屬於石松目(Lycopodiales)。石松目植物歷史可追溯到古生代,結構與最早的維管束植物相似,具有分叉的莖,鱗狀葉小且只有1條葉脈,葉子基部的孢子囊有同形孢子。距今3億4千萬年前的石炭紀初期曾有高度超過40公尺的石松類植物出現,現存種類的莖直徑大多不超過1公分。過去的分類把現生種類幾乎都放在石松屬(Lycopodium)裡,現在的趨勢則是分成幾個不同屬,例如覆葉馬尾杉就被分到馬尾杉屬(Phlegmariurus)裡。
馬尾杉屬植物的孢子囊穗外觀呈繩索狀,而且會向下懸垂,看起來就像馬尾,因此而得名。屬名Phlegmariurus是由希臘文phlegma(火焰)和oura(尾巴)合併締造而成,意指其流蘇般的生殖枝。覆葉馬尾杉的種小名carinatus則是「龍骨狀的」的意思,形容它的營養葉背面隆起成龍骨狀,覆葉馬尾杉因此也被稱為龍骨石松或龍骨馬尾杉。
覆葉馬尾杉葉子葉脈不明顯,有兩種不同型態(圖1)。營養葉呈線狀披針形,長約4公釐,寬不到1公釐,看起來比較細長。孢子葉長約2公釐,寬1公釐,外觀接近圓形,在莖頂集生成頂生孢子囊穗,黃白色的孢子囊就長在孢子葉基部內側(圖2)。
覆葉馬尾杉分布於熱帶亞洲,馬來半島、菲律賓等地都有紀錄,還有中國東南的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臺灣低海拔山區成熟闊葉林中也有,南部比較有機會見到。它喜歡森林中有遮蔭的環境,著生在樹幹高處,屬於高位著生型的石松。因為生長位置高,所以必須要大面積的潮濕森林才能維持住它生長所需濕氣,在低海拔區域高度開發的臺灣,野外要看到這類植物的機會越來越少,很多高位著生的植物也就越來越稀有,還好覆葉馬尾杉的種植方法不難,莖頂長出的不定芽也可以用來繁殖,所以有時在花市裡也可以看到它。花市中販售的價格不低,算是高單價的植物。
現在這個時間來植物園特展室,剛好可以看見覆葉馬尾杉的孢子囊,有空歡迎來好好觀察,並且比較它兩型葉的差異。
覆葉馬尾杉 Phlegmariurus carinatus (Desv.) Ching 石松科
栽植區域:植物園特展室《蕨類天堂在臺灣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