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從何時開始?
歷史學者過去是以西元1624年,荷蘭人在現在臺南登陸算起,延續到今大約有400年。但考古發掘與研究,已經把臺灣史上推到更新世。更新世晚期(距今約40000至10000年前),因為冰河作用,海平面下降100多公尺,形成臺灣海峽陸橋,把臺灣跟歐亞大陸相連,古代人類與其他許多動物因此來到臺灣。
本館人類文化廳二樓古代人說故事展示區入口可以看見三件哺乳類頭骨化石,其中短肢領航鯨頭骨與德氏水牛頭骨是從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間的澎湖水道中撈起。斑鹿頭骨則是在新化丘陵出土。這些化石讓我們知道當時人類生活環境有哪些動物,而海裡的鯨魚與陸上的水牛化石出現在澎湖水道則讓我們知道這個海域有過陸域與海域的環境變遷。
德氏水牛是在1932年由古生物學家楊鍾健(1897-1979)與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法語: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共同發表,最早發現地點在北京周口店。德氏水牛學名為Bubalus teilhardi Young,其中種小名teilhardi 是表彰德日進對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貢獻,將他的姓氏拉丁文化而來。1995年,本館從澎湖水道撈出德氏水牛頭骨化石,這說明更新世晚期這種動物經由陸橋來到臺灣。
漁民在臺灣海峽作業時,偶而會撈獲不同動物化石,包括德氏水牛、古菱齒象、梅氏四不像、普氏野馬、老虎、斑鬣狗、鱷魚、龜等,這些被稱為澎湖動物群的動物們多屬於溫帶草原的動物,我們也因此可以知道當時臺灣的環境。部分四不像鹿角化石上有明顯的人工砍痕,則代表當時已經有人類活動。
私家檔案
德氏水牛頭骨化石
展示區域:人類文化廳 古代人說故事展示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