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展示的銅人仿製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 |
古早以前,人們發現用手按摩捶打或是以尖銳石頭壓住身上的某些位置,會減輕身體不舒服的狀況,而用火烘烤身體的某些位置也可以減輕身體不適,針灸發展可能由此開始。
「針灸」古字寫成「鍼灸」,是鍼術(針刺)和灸術(艾灸)的合稱,起源於中國,現在所採用的手法是經過漫長臨床醫學經驗累積而來。針灸治療的理論基礎是傳統中醫的經絡學說,認為人體中有聯絡臟腑與肢體的通路,氣血在其中運行,主幹稱為經脈,分支稱為絡脈,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人生病時,經絡系統不順暢,氣血循環不好,針灸可以通暢經絡,藉此治病。
宋代以前,經絡與腧穴的辨識只有文字或圖形描述,但不同人的解釋有時不同,流傳過程中也常有訛誤。北宋天聖年間,醫官王惟一奉旨鑄造銅人作為針灸教學與考試使用。考試時先將銅人表面的穴位和經絡線用黃蠟封住,然後在銅人內部注入水銀,如果扎針的穴位正確就會流出水銀,針插不下去就是位置不正確。
王惟一鑄造銅人後,歷朝都被當成至寶。明朝明正統年間,因為宋代銅人年代久遠造成穴位經絡錯暗難辨,明英宗命令重製銅人,官方之外,民間也有人鑄造銅人。本館的展示是仿製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明代官方鑄造的銅人在清朝末年流失海外,日本的這個銅人曾經被以為是中國外流的文物,但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在2005年發表《東京國立博物館針灸銅人研究的突破與反思》一文中,以大量證據證明銅人是日本幕府醫學館針灸醫官在1809到1819年之間奉幕府之命所鑄造,不是中國明代的銅人,更不是宋代王惟一所鑄造。
私家檔案
鍼灸銅人
展示區域:人類文化廳 中國醫藥展示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