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惠來遺址中的稉稻遺跡,下為對照圖。 |
臺中盆地種稻的歷史有多久?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400多年,光爬梳文獻是沒有辦法超越這個數字的,想要更往前推,只能靠考古遺址中出土的遺物、遺跡,還有生態遺留來推論。幸運的是,惠來遺址中就有稉稻的遺跡,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大約1300年前就有人在臺中種稻子了。
本館人類文化廳1樓的農業生態展示區裡有一個惠來遺址地層的翻製模型,從其中就可以看到農作痕跡。人類文化廳2樓的古代人說故事展示區裡,可以看到安和遺址中出土的5000年前碳化米粒與惠來遺址出土的1300年前碳化米粒。學者判斷這些都來自人工栽培的稻子。惠來遺址出土的米粒,外型有扁有圓,介於秈稻與稉稻之間,體積也比較大。惠來遺址裡還有鹿骨、野豬下顎等動物遺存與梅子等植物遺存,所以當時人們雖然已經會以粗耕方式種植稻米,但同時也利用狩獵、採集這些方法來取得食物,所以目前還不能確定1300年前的臺中人是否以稻米為主食。
農業是指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等資源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的產業。雖然無法確定史前惠來人是否以稻米為主食,但出土遺物與遺跡中已經可以看出他們有種植的行為,也就是說當時已經有農業。作為人類最大和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農業讓人類從居無定所變成居住地固定,固定的收成也讓人口密度增加,進而使人類文明加速發展。
私家檔案
惠來遺址的發掘
展示區域:人類文化廳 農業生態展示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