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11/17 第47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印度專利法制介紹:專利之權利要件與權利取得程序
   
深入報導 美中衝突下的產業資安機會
疫情紅利消失,2023年伺服器市場成長收斂
   
研發創新 開展智慧醫療新商機,醫療資訊必須再升級
   
智財管理 《營業秘密專題報導》後疫情時代的營業秘密管理
   
 
印度專利法制介紹:專利之權利要件與權利取得程序
陳秉訓/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
印度的專利法制係規範在《專利法》(Patents Act,2005年修正)及《設計法》(Designs Act,2000年制訂)。《專利法》規定「發明」如何取得專利保護,而「發明」指新的物品或程序,其涉及進步性與能提供產業上的應用。《設計法》所保護者包括形狀、配置、花紋、裝飾、或線條或顏色的組成等等類型的特徵,其以工業的程序或手段來實施在一物件上;其中該物件不論為二維、三維、或二者之合體型態,且該程序或手段包括手作式、機械式、化學類、分離式、或混合性質等;再者該特徵在完成品的物件上可受到目光關注、且僅能以肉眼來鑑賞。

「專利」的保護年限為從申請日起20年,但透過《專利合作條約》(PCT)制度申請者為從PCT申請案申請日起算。「設計」的保護年限為從申請日起10年,且保護期間可延長一次5年。

專利之權利要件

專利應符合三個要件。「產業上的應用」指發明能產業上所製造或使用。「進步性」指發明的特徵,其涉及相對於現有知識而言屬技術上的進化、或具有經濟上特殊性、或二者兼具,且該特徵讓發明對熟知此技藝者而言非屬顯而易知者。「新的發明」指任何發明或技術,其於以完整說明書為專利申請案之申請日前,還未依任何文件中的發表所能預期、或使用於國內或世界上其他地方;例如標的物以經落入公共領域、標的物不是技術現況的一部分。

不予專利之發明

印度專利法有明訂如下之標的是不予專利之發明:

  1. 無用的發明、或發明所涵蓋的標的屬明顯與自然法則相違背者。
  2. 發明的主要使用或商業經濟化係屬與公眾秩序或道德所相違背;或發明會對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環境等造成嚴重的傷害。
  3. 僅是對於科學原理或抽象理論的公式等的發現;對於存在於自然界的任何活體物或非活體物質等的發現。
  4. 僅是對已知物質的新型態的發現,且該發現無法導致就該物質之已知功效有所增強;僅是對已知物質的任何新性質或新用途之發現;僅是對已知製程、機器或裝置之使用,除非該已知製程會導致新的產品或採用至少一個新的反應物。應注意的是,鹽類、酯類、醚類、同質多形體、代謝物、純化型態、顆粒尺寸、單體、單體混合物、複合物、混合物、與已知物質之其他衍生物等應視為相同物質,除非其在關於功效的性質上有顯著的不同。
  5. 僅由混合物所得之物質、或製造該物質之程序,且該混合物僅成就該些組成物的性質聚集。
  6. 僅是對已知裝置的配置、再配置或仿製,但該些裝置的各自功能卻屬互相獨立、且採已知方式運作。
  7. 農業或園藝之方法。
  8. 施予人類的任何用藥、手術、治療、預防性診斷、治療或其他療程之程序;任何施予動物的類似療程,以致該些動物能免於疾病、或增加其經濟價值或其產物的經濟價值。
  9. 植物與動物的整體或任何部分,其並非屬於微生物但包括種子、多樣物與種類;本質上屬植物與動物的生產或繁殖之生物程序。
  10. 數學或商業方法;本質上屬電腦程式或演算法。
  11. 文學、戲劇、音樂或藝術作品、或其他美學創作,至少包括電影作品與電視節目製作。
  12. 僅是從事心智活動之規劃、或規則、或方法;玩遊戲的方法。
  13. 資訊的呈現。
  14. 積體電路之佈局。
  15. 發明效果上屬傳統知識、或屬傳統且已知組件或數個組件之已知性質的聚集或仿製。

暫時申請案與完成說明書

對於正在實驗中的發明,可申請「暫時申請案」(provisional application),其僅須隨附「暫時說明書」(provisional specification)。但必須在暫時申請案之申請日起12個月內遞交「完成說明書」(complete specification);否則,該暫時申請案會視為放棄。雖專利申請案所附的說明書原本意定為「完成說明書」,但專利機關首長得經申請人於申請日起12個月內請求,將該說明書視為「暫時說明書」,而其申請案以暫時申請案視之。在完成說明書遞交後,於專利核准前,專利機關首長得經申請人請求而取消之前的暫時說明書,並將申請日指定為該完成說明書之遞交日。

當兩個以上的暫時申請案係由相同申請人所申請,且該些申請案所涉及的發明屬於相類似、或一者屬其他者之改良時,若專利機關首長認為該些發明整體而言屬單一發明、且可適當的整合在單一專利中,其得准取以遞交單一份完成說明書來涵蓋該些暫時申請案。

專利審查程序

唯有申請人或其他相關利益者依照所指示的程序與期間內提出請求,專利申請案才會進行審查。如果無請求審查時,該申請案視為申請人已經撤回。

在專利申請案依法請求審查後,申請案、說明書與其他相關文件應儘速交付審查委員,以便製作報告書,並於規定期間內提交予專利機關首長。報告書內須陳述之事項包括:(1)申請案、說明書、或其他相關文件是否符合專利法與其法規之要求;(2)是否對於申請案有拒絕授予專利之任何合法理由;(3)依照專利法第13條的調查結果(於專利核准前,「第13條調查」的範圍涵蓋完成說明書之修正本);(4)其他依法所指定的事項。

所謂「第13條調查」指審查委員檢視在本件申請案完成說明書中,以請求項所界定之發明是否有如下之情事:

  1. 透過在印度專利申請案之任何說明書中所發表之內容,該發明能被預期;其中該內容之發表係早於本件申請案完成說明書之遞交日。
  2. 該發明為其他完成說明書之請求項所主張者;其中該其他完成說明書在本件申請案之完成說明書遞交日當日或之後已經公開,而該其他完成說明書附隨於從印度申請之專利申請案,且該印度申請案之申請日或優先權日係早於該遞交日。
  3. 藉由在印度或其他地方所發表於任何文件(不包括在印度專利申請案之任何說明書)上之內容,該發明能被預期;其中該內容係發表於本件申請案完成說明書之遞交日前。

於收到審查委員所完成的報告後,若該報告不利於申請人,或若該報告有要求申請案、說明書或其他文件之修正,以能符合專利法或相關法規之規定時,專利機關首長於依照相關法規處理該申請案之前,應儘速將拒絕核准專利之理由知會申請人;且如果申請人於法定期限內有請求,專利機關首長應給予該申請人陳情之機會。

如果專利機關首長認為,藉由在印度專利申請案之任何說明書中所發表之內容、或藉由在印度或其他地方所發表於任何文件上之內容(該內容之發表係早於本件申請案之完成說明書之遞交日),該發明能被預期時,其可拒絕該申請案。例外者有二項,且須獲專利機關首長所認同者:(1)申請人舉證其完成說明書中請求項之優先權日並不晚於相關文件的發表日期;(2)申請人修改其完成說明書。

如果專利機關首長認為,所請發明為其他完成說明書之請求項所主張者(該其他完成說明書係公開於本件申請案之完成說明書遞交日當日或之後,並係附屬從印度申請之專利申請案,且其申請日或優先權日係早於該遞交日),其得依據法規而指示將該其他完成說明書做為引用文獻,並以公示於公眾之方式寫入本件申請人的完成說明書。例外是在一定期限內有下列情事發生,且獲專利機關首長所肯定者:(1)申請人證明其請求項的優先權日不晚於該其他完成說明書請求項之優先權日;(2)本件完成說明書已經修正。

該寫入引用文獻之規定還適用第二類完成說明書,其條件為:根據第13條調查報告,專利機關首長認為本件專利申請人之完成說明書之任一請求項所主張之發明,其已經在任何其他印度專利申請案之完成說明書(其發表於本件申請案之完成說明書之遞交日以前)中所主張,以及該其他說明書係於本件申請案請求項之優先權日當日或以後才公佈者。但本件申請人可佐證其請求項之優先權日係不晚於該第二類完成說明書請求項之優先權日,並獲得專利機關首長認可時,即不適用寫入規定。

如果申請案、說明書或其他文件於一定時間內未能符合相關要件,該申請案視為放棄。否則若無違反法規事宜時,專利機關首長應儘速授予專利。


《北美智權報》第320期更多精采文章:

《營業秘密專題報導》台積電營業秘密註冊制度的「三要、三不要」

從中國專利申請看R-T-B系永久磁鐵研發方向

《IP小辭典》商標之國際規範

 
美中衝突下的產業資安機會
蘇翰揚╱北美智權報 專欄作家
(本文作者為產業分析師)
科技封鎖是美中衝突的主軸,但背後是地緣政經角力的結果,雙方皆在提高制定數位經濟標準的能力。資安雖然非主力技術,但身為技術背後的強力後盾,美國政府也開始將資安列為優先政策,配合其他方式展開制裁。

資安戰是否美中科技衝突的下個戰場?

美中衝突正在持續,拜登政府的作法有別於過去川普政府的「覆蓋式攻擊」:川普著重在實體貨物的關稅制裁,但該種做法由於範圍太大反而不好使力,導致美國對中國大陸仍然產生大量貿易逆差,企業用各種方式持續對中國大陸提供科技產品與零組件。相較之下,拜登政府則採用「科技鎖喉」的精準攻擊,從晶片、關鍵設備、人工智慧、軟體等四大面向進行封鎖。例如美國自2020年初便開始阻止荷蘭艾司摩爾 (ASML) 向中國出口EUV曝光機設備,而2022年中開始,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售高階晶片和晶片製造軟體。此外,美國近期也禁止美籍人士為中國晶片公司工作,迫使晶片從業人員放棄美國護照,或放棄在中國的職業生涯,半導體大廠如科磊 (KLA Corporation)、科林研發 (Lam Research) 和東京威力 (Tokyo Electron) 等企業已經開始撤離在中國的美籍從業人員。

美國在2022年10月祭出新一輪的制裁措施,除了原有的邏輯 IC 領域限制外,新一版禁令還延伸至記憶體範疇,主要目的在於限制中國大陸取得先進運算晶片、研發超級電腦及建立製造先進半導體製程的能力,限制的對象除了中資企業外,還包含外資位於中國境內的生產據點也需要透過「逐案申請」方式,方能持續取得製造相關設備,而與資料中心、人工智慧、超級電腦相關高效能運算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HPC) 領域的 CPU、GPU也須經過嚴格審查才可出口中國大陸,影響業者包含台積電、長江存儲、海力士SK等企業,分別在訂單、設備取得、生產許可、生產基地升級等項目受衝擊,不難看出美國制裁既深且廣,以阻止中國科技成長為最終目的。

在雙方持續角力下可能衍生新一波資安挑戰,近年高科技業者陸續遭駭客勒索,微軟指出在亞洲的攻擊軟體正在快速成長,在攻防資訊不對稱下,資安威脅與風險提升,而攻擊方式也從過去預程式化的攻擊轉為人為操作勒索軟體,即針對單一企業形成客製化、精準的入侵;像是Cisco在2017年供應鏈夥伴遭受駭客入侵帶來重大損失。此外,針對製造業的攻擊也越加頻繁,勒索病毒攻擊不只會造成工廠停止運作,還可能造成工安問題,業者必須同時兼顧營運技術伺服器、OT應用程式、控制系統的安全,與系統與裝置的連接性提升;但資安人才不足與網路安全技能缺乏等各種要素,使得業者要維持資安防護網並不容易,電子產業甚至須衡量晶片、元件及產線等資安防護需求,在網攻陰影下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

美國資安政策出籠,從產品到平台皆為封鎖對象

上述措施多鎖定產業面層級,但地緣政治下的大國博弈已經成為2022年影響產業走向的關鍵因素。在這場大國博弈中,製造業者首當其衝,美國為領先者。為防止中國大陸與其盟友傷害美國國內產業、竊取機密資訊,美國端出一系列的防護措施,著重在資安佈局以防患於未然。這些政策的作法多為整合產業技術 (半導體、先進製造、5G)、同時指定特定企業如微軟、Google等配合政府監督機制。資安防護已成為跨黨派的共識,以下列舉兩種對產業有巨大影響之政策。

美國政府成立網路空間和數位政策局BCDP

軍民融合正逐漸在美國發生,來自於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威脅讓美國重新思考產業政策,近期,美國政府與科技業者的合作更為頻繁,例如收集網路各種威脅情報、阻止假消息流通、擬定先進技術的安全協議等。過去,資安威脅通常由其他聯邦機構處理,但在一連串資安事件,包含基礎設施Colonial Pipeline受到勒索軟體攻擊、針對雲端業者的惡意攻擊封包。讓資安成為國家首要任務,當前的形式是美國國務院於2021年成立網路空間和數位政策局 (Bureau of Cyberspace and Digital Policy,BCDP),由美國前海軍陸戰隊軍官Nathaniel Fick帶領,統管從民生到國防所有與資安與數位政策相關事務,同時強化與大型科技與資安業者的合作,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設立資安聯防機制,此舉也被視為美國正在重塑國家資安競爭力。

網路空間和數位政策局也與四邊安全對話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QUAD) 協作,將資安議題從美國延伸至盟國,包含針對新的聯合國網路犯罪公約進行談判、建立印太經濟區反勒索軟體合作機制、監控針對基礎設施/金融/企業的網路攻擊等,四方安全對話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成立的非正式戰略合作機制。此外,網路空間和數位政策局也和31個國家在美國舉辦反勒索軟體會議後發布聯合聲明,參與國政府將採取行動避免勒索軟體中使用虛擬資產的商業模式和相關洗錢活動,同時計畫對虛擬資產的利用進行監管、監督、調查並採取行動。可預見的是,網路空間和數位政策局將會與盟國資安議題有更多合作。

美國公佈《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

2022年12月12日,美國白宮公布《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發布時間在中國大陸二十大召開前,內容提及未來十年中國是「美國地緣政治最大挑戰」。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與製造業者成為報告重點之一,美國政府現在已經在科技與軍事發展、國安議題連成一體,所有技術與產品未來都可能被嚴格審視,必要是實施技術禁運,搭配資安標準作為後盾,也便於技術控管,避免前瞻科技落入競爭國家手上。《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具備兩大項目值得業者關注:強化製造業創新投資與建立強韌資安防護力,未來將可能由美國政府強力主導。

而在產業資安議題上,《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視的是供應鏈安全問題,根據美國身份竊盜資源中心的調查指出,2021年針對供應鏈源碼的攻擊次數增加41%,因此提升產業資安,特別是電子製造業的資安勢在必行,做法有二。第一為針對關鍵產業設立資安措施,例如電腦作業系統規範(如作業系統長期支援)、網路安全(如網路傳輸安全)、端點保護(如弱點掃描、惡意程式掃描、端點防禦機制、存取控制)、資訊安全監控;同時也強化工業控制漏洞,例如軟體、控制器、工業交換器、人機介面設備,這些設備一但癱瘓就容易造成嚴重損失。

第二為提升供應鏈可視性與資安,傳統產業供應鏈中所運用的企業資源規劃 (ERP) 與供應鏈管理(SCM) 解決方案多用於內部資訊流通,而企業在供應鏈風險下須建立上中下游廠商間的資訊互通,以防止供需失衡問題。其中,提升各環節的可視性為部署重點,在數位技術基礎上,如物聯網、人工智慧、5G、雲端的支援下,有效協調各供應商間的合作,降低非必要延遲,同時企業必須建立各種數據傳輸的標準,使供應鏈上下游廠商可以進行可信任與透明化的資訊交換,而這樣浩大的工程需物聯網設備的參與,而這些都是資安業者可強化之處。

台灣業者在美國政策下的發展機會

由於美國的管制範圍已從半導體延伸到人工智慧、微電子,以及量子電腦領域,同時也制定「對外投資審查機制」行政命令,審核流向特定中國大陸技術的資金,在軟硬體技術與資金的雙重夾殺下,台灣的製造業者可從中發現新市場。在技術與產品部分,關鍵基礎設施、網通、工控電腦、電子製造等產業可合組資安聯盟,網路防衛及通訊安全進行合作,如透過推動CMMC認證機制,一方面防止潛在國家支持的駭客組織入侵,一方面也可切入新興應用市場如電動車、人工智慧、5G、低軌衛星等產業鏈,將資安視為拓展未來市場的必要要素。

同時,也不難看出美國正在建立「資安之矛」以鞏固國家安全,2021年提出「軟體物料清單」(Software Bill of Materials,SBOM),要求向美國政府售出的軟體皆需要公開標明軟體內程式碼組成與來源,避險重滔Solarwind資安事件覆轍,須揭露項目包含供應商、軟體名稱、辨識碼、版本,對製造業而言,需擔心的並非如軟體物料清單,而是是否會將套用在美國政府的資安標準延伸至供應鏈上,不過,這也為台灣產業帶來一大機會:透過加入美國領導的國際標準來拓展新興應用市場。


《北美智權報》第320期更多精采文章:

糖尿病藥物化學構造的顯而易見性:Taked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v. Alphapharm Pty., Ltd.(Fed. Cir. 2007)

Arm:半導體晶片專門化發展趨勢已經成形

未註冊商標之產品外觀是否取得後天識別性?2022年第九巡迴法院P&P Imports v. Johnson Enterprises案

 
疫情紅利消失,2023年伺服器市場成長收斂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市場研究及調查機構 TrendForce發布預測,雖然全球伺服器市場將持續成長至2025年,但隨著前三年疫情所帶來的紅利消退,2023年全球伺服器出貨量增幅將收斂至3.7%,而受到地緣政治變化影響,未來各國對於小規模資料中心(Data Center)的需求將持續浮現。

TrendForce資深分析師劉家豪在「集邦拓墣產業科技大預測」的活動中表示,2020~2022年疫情為伺服器市場帶來「疫情紅利」,首先是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在疫情期間居家辦公與遠端學習需求的增加,電子商務及收看線上影音都增加了雲端的使用量;其次是企業的轉型需求,疫情下企業需要遠端或異地辦公,對於伺服器的需求變大,上雲的動能也跟著增加。第三,2020年之後受到地緣政治影響逐漸擴大,全球各政府對於數據的掌握更加敏感,資料中心是容納組織IT設備的設施,包括伺服器、儲存、網路設備,各國開始希望資料中心在當地建置,分散而小型的資料中心取代了過去大型資料中心的需求。

根據TrendForce最新調查表示,疫情後緊張的物料情況已於今年下半年改善,短料的供貨交期明顯恢復。然而在物料供給無虞,需求可被滿足的情況下,2023年的伺服器整機出貨量年成長預估僅3.7%,低於2022年的5.1%。劉家豪分析,從今年下半年到2023年,個人生活需求恢復正常化,使得疫情紅利消失,各國邊境解封並回歸實體經濟,疫情帶來的消費性需求趨緩、回歸正常,反而是企業方面的需求加深,帶動了加速數位轉型。2023年企業未來在IT的投入更為謹慎,選擇可以維持長久經營的方式,會考慮將部分資源放在雲端上。

而通膨壓力對於明年的伺服器發展是個轉機,因為企業資本資出更為保守,IT相關的投資會更彈性,對雲發展而言是長期的驅動因子;第二點是供應鏈的恢復,在2022年之前長短料缺貨造成訂單的壓力和超額訂單,會從今年第三季開始慢慢恢復,預計將進入半年至一年的長短料修正期,明年會迎來紮實的需求,不用再擔心缺料所造成的影響。第三點是永續性,歐盟邊境關稅迫在眉睫,全球各大行企業須將節能減碳和永續經營列入考量,也為伺服器市場將帶來新的商機。

伺服器市場將維持成長至2025年

劉家豪表示,若從記憶體的市場發展觀察,可發現每四年是一個循環,2008年驅動整體DRAM市場的是PC跟NB,對DRAM的貢獻占比量達到50%,隨著網路及智慧終端發展,2012年開始由手機、平板等智慧型聯網裝置帶領DRAM市場,由於智慧型裝置的APP和電子商務都需要伺服器協同,2016年迎來伺服器爆發成長的元年,其中又以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和北美的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四大科技巨擘,負責帶動整體伺服器市場的暢旺。延續到2020年之後,因為資料中心的算力集中化、邊緣運算落實伴隨 5G的商轉,伺服器需要越來越高強度的算力,但硬體設備架構仍有許多需要努力之處,未來才能迎向元宇宙、自駕車或IOT等更多應用市場。

圖一、2008~2022年驅動記憶體市場的動能
資料來源:2022/10/20,「2023集邦拓墣科技產業大預測」劉家豪簡報資料

2021年到2025年,將由資料中心需求帶動的記憶體成長,而且遠高於PC、智慧型手機所帶來的需求。2020年開始,伺服器市場一直維持約5%年增率,預估2023年因疫情紅利的消退,成長可能落在3.7%。若以出貨狀況來看,ODM白牌出貨給終端伺服器市場仍呈現強勁成長;而傳統伺服器大廠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出貨狀態將會較為平緩。

在產業結構改變與伺服器運算單元大幅進步之下,帶動與傳統應用服務截然不同的伺服器架構發展,進而推升產業對於伺服器的需求。劉家豪表示,伴隨疫後衍生的串流影音服務,刺激更多業者加速數位轉型。伺服器出貨更聚焦於資料中心,帶動伺服器DRAM的使用量攀升,成為近年DRAM需求的主要推手,占DRAM市場全年三成以上的消耗量。儘管2022年下旬全球經濟環境趨於保守、上游供應鏈訂單普遍轉弱,但TrendForce預估,至2025年整體伺服器市況仍將呈現成長的態勢,並帶動伺服器DRAM投產比重達到四成的歷史新高,取代行動DRAM成為製造商關注的重點。伺服器的市場發展也帶動了新型態的組合型記憶體解決方案,得以解決過往伺服器系統的限制,像是因應節能減碳需求所提出的單記憶體架構,在降低能耗的情況下,也能實現高效能運算的目標。

除了支援新標準之外,成本也是目前伺服器使用DRAM的主要考量。雖然DDR5(第五代雙倍資料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較DDR4的性能有顯著提升,但是兩者之間其中仍有40%的溢價差,因此業者擬將使用DDR5的產品延後,等待價格下跌之後再開始推動,TrendForce預估要到2025年之後,DDR5才能正式取代DDR4成為市場主流。

美國強化對中限令,中國境內伺服器需求恐面臨負成長

另一方面,中國廠商在伺服器市場佔有蠻大比重,然而在美中貿易戰越演越激烈的情況下,2023年中國伺服器廠商的發展將會較為謹慎。受到中國監管互聯網政策、以及疫情「動態清零」波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網路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今年將面臨營收率退,加上對美國對於中國伺服器廠商又有新一波制裁禁令,2023年將有較大不確定性,中國伺服器業者出貨表現將受影響。

日前美國商務部對中國的禁令已延伸至打擊高效能運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簡稱HPC),劉家豪認為這波針對軍用和HPC伺服器的禁令,以應用類別來看,占市場比重極低,評估目前對伺服器整體市場衝擊有限,但若後續禁令範圍再擴大,將為2023年中國伺服器出貨動能埋下減速風險。

就現階段而言,高階運算晶片的市場(包含CPU、GPU等)首當其衝,而提供相關存儲如DRAM,NAND Flash等的業者也面臨潛在的供應影響。目前不僅包含中國大陸境內業者,也延伸至以美系為主的供應商,其中仰賴高強度運算的伺服器領域業者受到的影響較大。TrendForce認為,雖目前商用伺服器雖未在直接管控清單裡,倘若未來美中摩擦持續延燒,不排除美國商務部將把更多潛在風險的中國伺服器OEM、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列入「未經核實清單」(UVL)清單,若被列入UVL清單後,無法於60天內完成有關產品的最終用途核查,仍會被歸入實體清單,未來中國境內伺服器需求走勢恐進入負成長。


《北美智權報》第320期更多精采文章:

Arm:半導體晶片專門化發展趨勢已經成形

《能源系列報導》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能安全

CAFC確認設計專利因功能性及顯而易見性而無效之決定(一)

 
開展智慧醫療新商機,醫療資訊必須再升級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經過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台灣的資通訊業者與醫療院所間開展了不少的合作案。有了資訊科技的資源挹注,每家醫療院所都累積了許多醫療大數據,但這些數據若不能互通互聯,應用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因此,若要看到台灣的醫療產業發展出新商業模式,共通數據平台將不可或缺。

台灣的醫療與資通訊產業合作,可望在近期看到顯著進展。根據媒體報導,衛福部將從明年開始推動5年期的「次世代數位醫療資訊升級計畫」,建立醫療院所的資訊系統互通標準,以利後續的AI應用導入、國際合作和介接醫療儀器。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更表示,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是讓目前分散在各家醫療機構的病歷資料,在未來能改以病人為中心,達到「病例帶著走」的目標。

疫情期間,數位醫療新創募資額再創新高

在國際上,醫療與資通訊的合作不但一直持續,更在疫情中間愈發旺盛。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研究,全球在高齡化、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對於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大幅提升。統計資料顯示,數位醫療與健康領域的新創募資金額與件數,在過去數年間一直穩定成長,2021年的總募資金額更超過1200億美元(圖1)。

圖1:2011至2022年上半季全球數位醫療與健康新創募資金額與比數變化
資料來源:Crunchbase,MIC整理,2022年10月

MIC產業分析師盧冠芸也觀察到,2021年與2022年上半季的平均募資規模分別為1880萬美元與1970萬美元,比起以往有著明顯提升,「尤其2022年受到升息、縮表影響,新創募資市場預期會降溫,但平均募資金額的規模還是比前一年增加。」

這十多年來不論景氣好壞,投資人始終願意投資醫療科技,顯示這個領域確實有利可圖。其實,早在今年8月,衛福部長薛瑞元在一場研討會中,就已經透露台灣醫療產業的下一階段發展方向中,與資通訊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他當時指出,包括AI、遠距醫療、智慧醫院等等,關鍵在商業模式,也就是「人家為什麼要用你的產品?」

對醫療事業一直很有興趣的Amazon,今年7月出手併購美國一家會員制診所公司:One Medical,踏出了探索商業模式的第一步。回顧近年來Amazon在醫藥、疾病診斷上的諸多投資,盧冠芸認為,其中雖有成功案例,但也不乏最後以失敗收場的投資,「關鍵就是缺乏自有的電子健康紀錄(EHR)系統,沒辦法開展商業模式。」

著眼虛實整合,Amazon出手併購One Medical

因此,Amazon此次買下One Medical,剛好可以補足醫療事業中懸缺已久的關鍵拼圖。One Medical的營運模式為提供個人或企業會員診所服務,在全美25大城市中有188家診所,會員若有醫療需求,可以選擇使用視訊的遠距問診,或者預約當地城市的One Medical診所進行實體問診;One Medical對於客戶的實體或虛擬門診、用藥、檢測紀錄也有完整的紀錄系統,就能夠實現Amazon一直以來的虛實整合、資料串接開展商業應用的目標。

圖2:One Medical的會員可以透過手機App進行遠距問診或預約實體門診時間,並查詢醫療紀錄
資料來源:https://www.onemedical.com

醫療數據的範圍也不僅在醫療場域而已。盧冠芸指出,從健康管理、預防,一直到後端的復健、照護,在使用資通訊科技後,都會累積大量的數據;「像術後的疾病管理,可以用遠距的視訊訪視進行,醫院用遠距監控的方式追蹤病患復原狀況,」她認為,充分導入資通訊科技後,不但醫療服務量能可以提升,甚至現有的商業模式包括健保、商業保險、自負額也可能加以調整,讓醫療產業找到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催生共通的數據標準以外,衛福部也在日前宣布,鬆綁財團法人醫療院所的事業投資限制。未來,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醫療法人投資單一公司不必再受到公司資本額20%的限制,可以充分地以自有技術或資源發展新創事業,這也讓台灣醫療與資通訊之間的合作,充滿更多想像空間。


《北美智權報》第320期更多精采文章:

未註冊商標之產品外觀是否取得後天識別性?2022年第九巡迴法院P&P Imports v. Johnson Enterprises案

《營業秘密專題報導》台積電營業秘密註冊制度的「三要、三不要」

《IP小辭典》商標之國際規範

 
《營業秘密專題報導》後疫情時代的營業秘密管理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對企業而言,營業秘密的管理原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進入後疫情時代,挑戰更是倍增。原因很簡單,在疫情前,營業秘密都傾向於實體的管理,例如門禁、虹膜辨識、人臉辨識、USB鎖……等等較容易掌握的防入侵、防竊取防禦措施;然而,在過去疫情肆虐的3年間,居家辦公、線上會議、跨國線上交流已成為一種常態,而這種工作形態在進入後疫情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延伸。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面對的是來自四方八面不同的網路,不同的社交媒體、各式各樣的裝置來進接公司資料,對公司資訊的管理困難度頓時暴增。然而,微軟全球助理法務長暨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表示,即使進入後疫情時代讓數據管控變得複雜,但只要掌握「know your data」(瞭解你的數據)的原則,即使是面對跨雲、跨應用程式及跨設備的應用情境,也可以有效保護企業的營業秘密。

施立成於工研院《2022智權系列研討會 ─ 台美營業秘密管理發展》中分享了微軟在資安及營業秘密保護方面的實務經驗,他指出「營運韌性」是企業疫情及後疫情時代必須具備的特質。在疫情下,資安與營業秘密是完全結合的,企業要維持生存必須採取以下策略:

  • 將企業的資訊安全邊界延伸到實體辦公場所之外
  • 優先注重災後復原能力
  • 確保公司人員對新工作型態的適應力

以上3點可以說是企業的基本功,應不難達成,但在疫情來得又快又急的時候,不少企業都會亂了陣腳,尤其是第2點,許多企業在疫情期間僅有能力解決當前困境,根本無暇顧及災後如何復原。

圖1是微軟處理資安及營業秘密保護的一個基本機制,主要有3個重點,分別是保護、偵測及回應。不管是透過任何網路、email、各種設備進接公司資料,在這3個重點上都會面臨不少挑戰。

圖1. 營業秘密 (資安) 全面防禦思維
資料來源:台美營業秘密管理發展研討會《企業誠信治理經驗分享》,施立成,2022年10月

後疫情時代數據量暴增,且多為不透明

施立成指出,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可用數據量成長了一倍,但企業內93%的資料是不透明的。以前在實體辦公的情況下很多資料可能是列印成紙本的,而在遠距辦公的情況下,不透明情況提升,以致企業對其數位資產缺乏可視性。

另外一種情況是碎片化加劇(如圖2所示),在疫情前許多資訊是人與人之間親自傳遞的,但疫情期間傳遞方式變得多樣化,再加上一些法規要求或是數位轉型的需求,讓IT人員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

圖2. 情境碎片化帶來更多風險
資料來源:台美營業秘密管理發展研討會《企業誠信治理經驗分享》,施立成,2022年10月

要充分了解數據才能有效管理

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微軟都是從三個角度出發,分別是:(1) 瞭解和管理數據、(2) 保護數據,無論數據位於何處、(3) 改善風險和合規狀況。基本上,這3者是一脈相傳的基本思維。

  1. 瞭解和管理數據:如同金融產業要「know your consumer」、在營業秘密或資安管理上最重要的是「know your data」,耍了解自己數據在那裡、重點在那裡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公司會以內、外網方式來區分重要數據,但只要是網路就會有漏洞,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所以最好是預設網路一定有漏洞,把思維放在瞭解和管理數據。最重要是要知道數據在那裡、了解數據的進接權限、以及一旦遭竊時,要了解其流向。
  2. 保護數據,無論數據位於何處:不管是在跨雲、跨應用程式和設備間應用,都要確實作好保護營業秘密。例如在跨雲和地端之間自動強制遵守法規和內部策略。
  3. 改善風險和合規狀況:識別數據風險並管理法遵要求。企業應有能力快速識別違反行為準則政策的行為並採取相應措施。


《北美智權報》第320期更多精采文章:

全球移動顯示器恢復成長,預估2023年出貨將逾百億美元

CAFC確認設計專利因功能性及顯而易見性而無效之決定(一)

《能源系列報導》從零開始認識核能發電:核能安全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