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青少女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段時期的「同性密友期」,它意味在青少年同性朋友間,產生對同伴緊密團結的感情,不能容忍他人的侵入,彼此之間有緊密結合、榮辱與共的感情,這種感情中,有信任、崇拜、依賴,甚至會帶著嫉妒等情緒,這種同性密友期的發展,是人際關係發展的階段之一,成為日後與異性發展親密信任行為的基礎。
但在這段「同性密友期」,同性之間的依戀依賴與妒忌佔有,跟同性戀很容易混淆,連當事者自己經常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同性戀。其中又以青少年比青少女更難判定,因為青少年的「同性密友期」,往往伴隨有性需要發洩的生理需求,至於青少女,「同性密友」比較多是在情感的慰藉,所以青少年一齊發洩性慾是「義氣」,而青少女,通常,在情感慰藉的需求下,不是發展出一齊發洩性慾,而是彼此的依存黏附甚至到失去自我。
有兩部電影,描述的主角們,正好都是正值「同性密友期」的青少年青少女。
西班牙導演 Cesc Gay執導的《丹尼與尼可》(NicoAnd Dani,2000)這部電影,焦點在青少年。它最有意思的探討就是:這對同性密友,性開始萌芽,密友間甚至有了一齊自慰、同時性高潮的經驗,就在這時,突然其中一人卻開始對「異性」有了興趣,這會對原本的同性友誼造成什麼影響呢?
丹尼與尼可是從小學就開始成為死黨了,電影敘事一開始,尼可暑假到丹尼家度假,丹尼到火車站接尼可,已經呈現出他倆打火機不分彼此的親密友誼來。
但這年暑假非比尋常的是,他倆都到了該注意異性、也會被異性注意的年齡。他倆在別墅小鎮,結識了伊蓮娜與她表妹這對女孩,兩個女孩都對他倆各自表現著好感。
於是隨著電影敘事,我們發現丹尼與尼可對異性的態度並不同步。尼可顯然已將注意力轉向女性,他會注意自己的男性特徵諸如喉結,並故意在女孩面前裝老練,但丹尼還是只注意同性友誼,他很在意尼可,因此尼可將注意力、時間大量花費在異性相處上,對丹尼來說,就是一種剝奪。
因此在當代,這種時候我們就要問:「丹尼是不是同性戀?」
導演將丹尼身邊,置放了一個教導創作的女老師桑妮雅,這老師恰好有男性同志的好友。透過這成人的男同志,來作一個對照組,對照丹尼與這男性同志的異同。也就是說,十分需要同性友誼、對朋友情義有著控制欲、佔有欲的青春期,到底是否能就此判斷為「天生的、不能改的同性戀呢?」
桑妮雅平淡看待青少年期的同性友誼轉向異性戀情,她告訴丹尼,當年的死黨現在多半不常聯繫,因為「現在不能再像以前」。
但是丹尼愛文學創作,藝術性格比較強,非得要走到絕境,才會重新思考他與尼可之間的關係。因此,當尼可與丹尼一齊認識了伊連娜和她的表妹,尼可立刻跟伊蓮娜約會,他也相信丹尼會喜歡跟伊蓮娜的表妹貝蒂私密相處、體驗性愛的機會,卻沒想到在那四人約會中,丹尼對貝蒂興趣不高,他寧可回頭找尼可,還很好奇他怎麼可能「一直硬著」?丹尼寧可跟尼可一齊自慰或玩3p,也不想單獨跟貝蒂相處,他在尼可與伊連娜身邊吵著,直到尼可也「軟」了,以致於四人最後是從乘興起,從敗興歸。尼可回去以後心理老大不爽,抱怨丹尼自私,丹尼為了補償,寧願用自己的身體滿足尼可的慾望,也願意幫忙口交,好挽回同性友誼。那麼,走到這一步,丹尼到底是對同性友誼需要感、控制欲佔有欲過強?還是他根本就是同性戀呢?
無論如何,丹尼不管怎樣阻遶,都無法阻止尼可往異性性愛發展的成長趨力,尼可跟丹尼在一起會無精打采,一碰到異性伊連娜就生龍活虎。隨著丹尼的控制欲佔有欲越來越強,尼可漸漸的,對跟伊連娜在一起的事,越來越有隱瞞。當丹尼發現尼可有不肯坦承相告的秘密,他是更加的生氣,阻遶尼可與伊連娜約會的行徑也越來越過份。最後,丹尼為了控制與佔有,在伊蓮娜面前對尼可竭盡所能的毀謗,儘管這會造成對尼可的傷害,丹尼在所不惜。但是這種傷害,其實已形同友誼的背叛,所以丹尼為了想擁有尼可,他正是在讓自己永遠失去尼可。兩人日漸增加著無法名言的嫌隙,丹尼最後說:「這個夏天你根本不該來,我早猜到會不歡而散,光我喜歡你有屁用!但我又不希望你走。」
劇情的轉捩點是在,尼可與伊蓮娜的男女愛情無法長久,因為青少男女的戀愛,本來就是超級不穩定的,伊蓮娜仍想回到當兵的男友身邊,她要離開尼可。
而丹尼,企圖透過桑尼亞的男同志友人胡里安轉移他對尼可的同性情感,卻又在關鍵時刻收手,因為他體會到了他與尼可的情感,不是任何一個成人同志可以任意取代的,顯然他跟尼可之間有某種純情感、純心靈的關係,無法輕易以跟其他任何同性的性關係,來得到替代性的滿足。他還沒有辦法確定自己就是同性戀。而胡里安很有道德感,他不想趁人之危,侵犯丹尼。
從桑尼亞所談的自己青少女時期的友誼,顯然桑尼亞對丹尼與尼可看在眼裡心知肚明,他們必須要在同性依附友誼中分離,各自長大。因此她適時的點醒為徹夜不歸的丹尼擔心的尼可,跟他說:「如果是朋友,就得尊重他有些事不想讓你知道,他有隱瞞的自由。當然,如果是我男友或老公徹夜不歸卻不讓我知道緣由,我就會讓他死得很難看。你應當知道這兩種關係是有差別的吧?」
桑尼亞在提醒他倆,青春同性友誼終究跟男女朋友夫妻關係不同,所謂的長大,正意味開始要給對方尊重與自由,讓對方擁有秘密。遲早他倆得接受,戀愛婚姻的情感,將大過青春期同性的友誼。
於是這對從小學到青少年一直是死黨、同進同出的男孩,終於在這一年長大了。他倆和好,接受彼此成長之後會有另一個自己進入不了的世界,也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仍可以維持友誼。
假期結束,丹尼仍舊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同性戀。因為他不想要女友,也不想要同性的成人情人,但他可以接受自己孤單一人,他堅強了。
瑞典導演 Lukas Moodysson執導的《同窗的愛》(ShowMeLove,1998年),描述的則是青少女世界。
十六歲的安娜暗戀依琳已經很久了。她一向以來就沒有什麼朋友,搬到這小鎮後更是獨來獨往,沈默內向而壓抑。而十四歲的依琳,卻是一個很容易被眾人注意的女孩,她美麗、外向、浮躁、容易不耐煩生氣、情緒變來變去、老是覺得無聊。她倆個性其實很互補,安娜可以讓依琳安靜穩定下來,依琳可以讓安娜充滿活潑生氣。只是,依琳從來沒有注意到安娜。
安娜的父母非常關心安娜,對她一直沒有朋友憂心忡忡,因此想幫安娜辦個生日宴會,但這恰好給安娜更大的壓力,因為她知道她即使邀請,沒有人會來,那天生日,將是全家人陪她空等。班上的人都說她是怪人。更何況,很有人緣卻又刻意嘲諷她排擠她的克莉斯丁也在她生日那天舉辦宴會。
那晚,只有一人出席,就是一樣沒有朋友的、坐輪椅的殘疾女孩。她出現,父母都假裝好高興的歡迎她,刻意製造一種熱鬧的氣氛。安娜終於忍不住破壞那偽裝出來的氣氛,說出實情:「妳會來,是因為妳也沒有朋友,我們同病相憐。」安娜將她沒有朋友的沮喪挫折,轉成攻擊,攻擊這殘疾女孩,於是,她失去了最後一個可能的朋友。
安娜在房裡大哭了一頓。她跟父親說:「沒有人會喜歡我的。媽永遠沒有辦法瞭解我,她太完美,她跟什麼人都處的好。她一定以為我是怪胎。」儘管爸爸一直稱讚她:「不,不,妳其實很棒。」都沒有用,沒有朋友,就是事實。
沒想到這時候依琳跟她姊姊來了。依琳基於不耐煩與善變,突然起意要去安娜宴會,看看這個怪人,但她倆對安娜並沒有善意。當安娜知道她倆來了,便趕快去梳洗,把哭腫的眼睛處理一下,這時姊妹卻在房裡惡作劇,姊姊告訴依琳,有人懷疑安娜是同性戀,然後跟依琳打賭:「你敢親她,我就給妳二十元。」因此安娜進房,突然發現自己被依琳親吻,然後瞬間姊妹倆衝出房門,安娜聽見依琳的姊姊說:「天哪!妳真敢!」然後是依琳:「噁心死了。」
這晚,安娜想過要自殺。事實上她已經預備這麼做了。
沒想到就在這時候依琳來了。依琳跟姊姊轉往克莉斯丁的宴會,卻隨即感到無聊、厭煩,然後回想自己跟姊姊對安娜的惡作劇,心生懊悔,因此回頭來找安娜,跟她道歉。
那晚,她倆有了一段獨處的時光。安娜的氣質果真讓依琳沈靜下來,使依琳能思索自己吐露真言:「我只是怕自己一輩子就在這個小鎮,結婚生子,然後丈夫外遇,而我是尖叫、責備他一輩子。我不想跟別人一樣。」安娜肯定她:「但妳的確跟別人不一樣。」依琳問安娜:「妳真的是同性戀?」安娜點頭。依琳說:「我覺得這很酷。我也想當同性戀。」又問:「妳跟很多女生在一起?」安娜說:「妳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
而後依琳的瘋狂頓時讓安娜開朗起來,她想搭便車兩人一齊到斯德哥爾摩:「因為大城市比較容易找到更多女孩。」她倆賭說,揮手招五次,五次中有車願意停下來,就真的到斯德哥爾摩。因此招手央搭便車,就變得更加刺激。沒想到招第五次,車真的停下來了,可是答應載她們後,車子卻拋錨了。兩個女孩已經因這過程開心得不得了,依琳便跟安娜真心擁吻起來。結果就被車主趕下去了。
先不去確定兩人之間是不是同性戀關係,但她倆作朋友真的很速配。
可是次日以後,依琳陷入恐慌。她不敢跟安娜在一起,怕被別人恥笑她是同性戀。她夢見安娜,那是美麗的夢,可是她卻跟姊姊說,她夢見有人要殺她。她一跟母親說:「我是同性戀。隨即又說:「我是開玩笑的。」她甚至決定跟愛她、但她不愛的男生交往,以跟自己、跟別人表明自己的異性戀身份。
依琳再度傷害了安娜。安娜看著依琳的照片自慰,但等她的電話卻等不到,在學校想跟她一齊吃飯又被拒絕。
安娜的父親察覺了安娜嚴重的低沈沮喪,企圖引導她說:「其實我以前跟你一樣,我羨慕那些出風頭的人,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可是我現在參加同學會,卻覺得這些人現在的生活都很無聊,反而是我過的不錯。作個成長過程中毫無問題的人,真的很無聊。」安娜回答:「爸,可是你說的是二十五年以後的事。我寧願現在快樂一點,因為二十五年以後,我不一定存在。」
但安娜從這一次又一次的人際關係重創、情感傷害中,也練出一種堅強。她甚至能對故意貼女性裸體照片在她櫃門上的男生們說:「她身材不賴。」
敘事最後是,依琳終究不能在同輩朋友與男友身上找到安定自己的力量,她還是煩悶、浮躁、易怒、情緒不穩定,因此她回頭找依琳,而這一次,她終於鼓足勇氣在同輩人面前跟安娜手拉手走著。
我並不認為這部片子給我們的訊息足以界定安娜與依琳是同性戀。尤其是依琳,她處在非常不穩定的十四歲,她對安娜的情感其實更多是朋友同儕之間的互補需要。
電影刻意著重的,青少年之間對同性戀的鄙視、言語行為的惡毒這倒是需要我們慎重思考的,那整個大環境對安娜的傷害實在是很大的,儘管訓練出她的堅強,但是並不人道。
即連安娜的媽媽跟安娜的小弟弟說,同性戀沒什麼錯,就只是男生喜歡男生、或女生喜歡女生而已,但是從這小兒子口中聽到「那個同性戀就是安娜」,她還是大驚失色說:「這太荒謬了。」
固然青少年青少女時期,因著「同性密友期」的成長歷程,不能遽判兩個一直維持緊密關係的男男或女女就是同性戀,但刻意否定,也可能造成當事者不被接納的環境。因此,陪伴、探索、幫助他或她瞭解自我,其實是很重要的過程。譬如安娜,從她哭泣時說出來的話、以及她跟父親談話中,我們看到很多很多屬於青少女的迷惘,以及在最需要朋友的時期卻不被人喜歡的受傷感,這應當都是要處理的,那整個整理自我發現自我到接納自我的過程,應當與她的同性戀傾向同步關心、陪伴、釐清、瞭解。
對於同性戀的認定應至少具備不可抑制的想要和同性有親密行為的幻想、情感和性慾的對象只限於同性、是一種持續性的反應,不是因情境限制而產生的同性行為、對異性性反應有排斥或噁心的反應等幾大要素,而心理學家O'COnnor透過研究整理許多對於同性密友期的情感依戀,於1992的論文中陳述到:大多數的青少年,這時期的行為,並不會延續成日後的同性戀行為,此時期的重點是在青少年的自我認同,他們急切的想知道「我是什麼?」或「我不是什麼?」,因而來尋求協助時,可能自己也很混淆於「我是否是同性戀」這樣的角色認定。
電影「《丹尼與尼可》與《同窗的愛》,的確是在處理男女主角是否是同性戀的議題之上,更多的表達男女主角在青少年青少女時期,所出現的各樣迷惘,他們需要同儕、也透過同儕界定自己,因此他們尋找密友,但面對自己從青少年過渡到男人女人的過程中,卻又發現跟密友分離是個充滿混亂的過程,總是先飽受傷害,等很久以後長大成人,才悟出「現在不能再像以前」的箇中道理。
青春期,真的是人生一大關,同性戀異性戀的性事,只是亂麻中之一叢吧!
(END)

我要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