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題:
死了千年的文字--契丹文
.遙光絮語:
FACEBOOK傳統中國文學社團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四五期 2011/12/14 主題:死了千年的文字--契丹文
一九三○年,遼道宗與宗懿的哀冊在內蒙古出土,失傳已久的契丹文字終於重見天日!但契丹文字的出土,卻深深困惑著文字學專家。 遼史上記載著,契丹人先後創制兩套文字,一套是耶律阿保機時創製的「契丹大字」,另一套則是耶律迭刺設計的「契丹小字」。據說,當初契丹人創製文字的時候,最初是以漢字為仿製的對象,以缺筆或增筆,甚至筆劃重新組合的方式來創製契丹文字。筆勢古怪、形體失衡也就罷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漢語單音獨字和契丹語多音節詞的差異,使的他們創造出的「契丹大字」,一個字卻有一連串讀音,拼音與字型毫無關聯,這就讓契丹文字難寫難學。因為使用上太不便了,後繼的契丹統治者決定另創文字,這回他們取法的對象是以拼寫多音節語言的回鶻文字來創製他們的文字〈類似於英文字母的拼音方式〉,但他們不願放棄契丹大字的形體特徵,只好以拼音原則為基礎,創造了「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書寫是以左、右、上、下次序堆砌來表示一個詞,雖然也很麻煩,但至少要比契丹大字要準確好認多了。不過,這兩套文字使用範圍都不廣,甚至在上層契丹貴族也不多見,遼史記載,在介紹官員的才幹時,往往都要加上一筆:「通契丹文字」,可見其難寫難學之程度。果不其然,遼國滅亡後,契丹文字也隨之在元代失傳,變成至今無人能懂能識的「死文字」。 如果不是整個民族瞬間滅亡,語言其實是不死的,它只會慢慢的轉型,就像是現在的台語、國語、廣東話,分別都還保留著唐宋古音的一部分!換言之,要是今天我們乘坐著時光回溯機回到唐宋時代,憑藉著一點點國語、台語或廣東話的基礎,或許還能作某一程度的溝通。文字則不同,如果沒有造字規則或其他史料佐證,無人使用的文字將會很快就失去辨義的依據,正在於它的辨認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目前出土15萬片甲骨文,記載了大約4500字,可是能解讀辨認的僅約三分之一,所以甲骨文的研究至今尚未取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地位。 自從契丹文字出土以後,雖然一直不乏學者專家前往研究,但時至今日,對於契丹文字的解讀仍未獲得決定性的發展,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契丹文字的創製不像中國文字般是有脈絡規律可循的,而現存的資料又不足以提供解讀的線索,懂得說契丹文的人已沒,即使部分古老的遊牧民族仍保持一點語言脈絡的沿傳,但卻無法解釋這種歷時既短、又與契丹歷史幾無相涉的文字,看來,在沒有其他文物出土之前,要讀懂契丹文字這死了千年的文字,恐怕還有好一大段漫漫長路呢!
撰文者:遙光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傳統中國文學社團從上回電子報發行後,已經陸續有人張貼有趣的議題,文學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回應與互動,那種迅速與精彩是很動人的,因此,請各位網友 輕移蓮指,加入這個社團,來個以文會友。
傳統中國文學社團網址:http://www.facebook.com/groups/231844880197365/
遙光信箱:shinning@pchom.com.tw
•薪貧族 可優先考慮定期壽險愈來愈多人被迫放無薪假,因此成了「薪貧族」,金管會保險局官員建議,民眾可考慮購買「最便宜」的定期壽險保單,一方面減少支出、一方面維持保險保障。•原諒背後說壞話的朋友「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的人不多,當你發現你的朋友在你背後說你壞話,最好能以包容及諒解的胸懷泰然處之,這樣才能化解誤會,保持友誼。
˙訂閱、徵稿與轉載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大學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轉載申請: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thread.php?fi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