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2/12 第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李崇建•聽我說 我想放棄這個孩子了
 
李崇建•這樣說 陪伴一顆心
 
 
我想放棄這個孩子了
文/家長來信
我有一個女兒今年讀小二了,家中還有一個103年11月才出的弟弟,女兒從出生到4歲都是丫嬤帶,而且是一天24 hrs帶,直到4歲上小幼才自己帶。

從幼稚園至今,她都個性強硬,會強迫小朋友聽她的,甚至會出手打人。我從口頭告誡,到罰站、罰跪到體罰,她都依然故我。

只要人家講她不對,或詢問她錯誤行為的原因,不管語氣好壞,她一律木然站著,久久不會有反應。直到我們氣瘋了,問她不會講話嗎?她才會講個「會」..........然後又讓我們罵。

年紀越大,愈演愈烈,她無心讀書。請她去看書,她就會說:「等等!」要幫她考試複習,她東摸西摸。我們知道她故意讓我們生氣,因為她想回丫嬤身邊,從我開始自己帶她時就發現了!我們不知道怎麼拉回她的心,千言萬語抵不過丫嬤一句話!我覺得花再多心思、再多錢在她身上,都不值得,她根本沒放在心上。

例如買球鞋給她,她很少穿。丫嬤買的就超好穿,超漂亮!我買給她的顏色樣式跟丫嬤挑的根本沒兩樣。

丫嬤買的新衣服可以穿個三四天也不願洗,我買的就像舊衣,或說她根本就不愛……

她昨日自己承認,她要回去跟丫嬤住。原因:沒有原因。

她覺得丫嬤比我們重要,她較愛丫嬤。我真的很灰心......想放棄她了!

陪伴一顆心
文/李崇建

來信的讀者,是位媽媽吧!

信中沒有問我問題,只有陳述一段心緒,我能感覺媽媽心裡的痛,一種深深的絕望。這一封來信,我其實無法回應的,不止是信中沒有明確提出問題,還有書信無法探索來信人的內在,只能在揣測與表面上進行回應。

但我仍舊選擇回應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位認真媽媽的來信,雖然表達心灰意冷,卻仍舊寫了一封信來,仍然願意試試看有無方法?期望能夠好好愛孩子,以及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在信中我也同時看見,小女孩個性彆扭,但是媽媽仍然買新衣、新鞋、持續管教孩子……,仍舊是一位盡職的媽媽。

人們心中的傷

孩子被父母關愛,卻似乎不領情,不懂得感恩,這是怎麼回事呢?也許孩子心靈有傷。每個人都渴望被愛,怎麼會在愛中拒絕,會在愛中叛逆呢?我判斷是孩子內心受傷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傷呢?

孩子從出生到4歲,都是被阿嬤帶大,4歲的時候返家,這個孩子的心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孩子一出生便離開父母,我認為對孩子心靈有影響。

父母給予的呵護,給予愛的關懷,與其他人不同,那份天生自然的情感,她在嬰兒時期就已缺乏了。即使孩子還不懂事,但是孩子會有感覺,我認為孩子接收父母愛的關懷,和接收他人關懷的感覺不同。我從1963年美國威斯康辛教授哈洛的著名實驗,對於初生猴子的研究,我認為父母的愛無可取代。

當女兒送至阿嬤處養育,4歲的時候返家,這些都不是孩子自由意志的選擇,當孩子已經習慣阿嬤的生活,卻被帶離阿嬤的身邊,對女孩而言,也是一份深深的失落感。當孩子有了深深的失落,會如何應對世界呢?會如何嚮往和阿嬤生活呢?這不難想像!女孩可能會很早就學會長大,應對他人可能討好、疏離,或者個性強悍,看來這個女孩,有著堅強且固執的性情,頑固的應對著世界。

父母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孩子,才能讓孩子的傷弭平?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一般教育的原則:給予這個孩子愛

但是這個說來簡單的道理,父母並不容易達成。

主因是父母心靈可能也受傷了,而這個傷伴隨父母長大,也並未痊癒,當兩顆受傷的心靈碰撞,只會讓傷害擴大,只冀望彼此滿足自己的期待。

然而父母的傷,並不容易覺察,卻隨處可見。

比如暑假時弟弟帶著兩個孩子,回到阿嬤家吃飯。阿嬤為兩孫兒做了一桌菜,兩孫子卻邊吃邊玩,一頓飯吃了良久的時間。這時候阿嬤說話了:「趕快吃飯,吃完阿嬤拿冰給你們吃。」

孫女很聽話,大口吃飯回應阿嬤:「好!我要吃冰!」

孫子向來較為調皮,想了一下,偏著頭對阿嬤說:「我不要吃冰!」

阿嬤卻在此時回頭說:「你不要吃,我也不想給你吃!」

孫子就在此時,跟阿嬤嘔氣了!我在一旁看著,心裡知道這是阿嬤心中受傷了!因為孫子並不領情,阿嬤便回應一句語氣不好的話,讓兩顆心開始賭氣了。

教育的情境中,我常看見大人心中的傷,致使無法引導孩子成長,因為孩子需要被引導,不會像一隻迅速聽話的狗,這是教育中最複雜之處。

因此我若是和來信的媽媽對話,我會探索媽媽的內在,是否曾經受過傷?比如和生母的關係好嗎?對阿嬤是否有不諒解呢?是否可以包容孩子對阿嬤有依戀?是否可以愛那個愛著阿嬤的女孩?請媽媽就檢驗心靈,怎麼會常有受傷的感受?這份受傷的感覺,應不是從女兒身上才有,也許很早以前就留下的傷痕。

只有大人擁有健康的心靈,孩子便能更健康的成長。

陪一顆心長大

有一本教養書:《陪一顆心長大》。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名字,那是兩位父親陪伴孩子的歷程,不僅陪伴孩子的心,也照見自己的一顆心。

教育是一個歷程,這份歷程常需要觀照自己,在陪伴孩子心靈的同時,也看見自己心靈需要愛。因而父母也要對自己接納,接納自己的不足,因為很少有不發脾氣、任何事都處理合宜的父母,若能對自己有所接納,那對孩子發的脾氣就會少多了。

信中的女兒:「詢問她錯誤行為的原因,不管語氣好壞,她一律木然站著,久久不會有反應。直到我們氣瘋了,問她不會講話嗎?她才會講個「會」..........然後又讓我們罵。」

我建議應對女兒的無言,先不要追根究底她的問題,因為詢問原因的背後,就是要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一定也明白對錯,因此會凍結不語,這是她的生存法則。要改變這個現象,父母也需先不要罵她!

我猜測女兒也許有些行為習慣,並不是父母所喜歡,也許是在阿嬤處教養而來,父母急於想要改變女兒吧!

那如何教導孩子?我的意見是告訴孩子「對、錯」,糾正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守規矩,這些都是必須的,但是盡量不以生氣的語氣進行。最好的方式,是帶著愛進行規矩的引導,教養孩子是非對錯,但不需要再確認她有無聽進去了?而是多一些寬容進來。

比如孩子在學校打人,教師告知父母了,父母知道孩子回家不會說,而且孩子內心有傷痛,那麼我們便以治癒孩子內心的傷為目標。在簡單的詢問之後,孩子若不回答,我揣摩理想的回應是:「打人是不對的!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讓妳打了別人。下次遇到問題,可以告訴老師,或者和媽媽討論,因為我很關心妳。這一次妳有受傷嗎?現在會難過嗎?媽媽很愛妳。」

但是這個著眼點,並非讓孩子立刻改變,因為我們的目標在於「愛」,而不是行為立即改變。若父母以愛應對,她的行為應會緩慢改變,直到成為一個接受愛的孩子,不會以暴力、凍結的方式應對他人,當她能逐漸感受父母的愛了,她的行為就會真正改變。

前一陣子一對父母前來,帶了7歲的男孩子,男孩不僅調皮搗蛋,犯了錯也是不說話,或者顧左右而言他。男孩在學校揍人,還會逃離學校,甚至嗆老師,在我面前一刻也靜不下來。我探索父母的應對,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父親不在身邊,母親壓力較大,經常吼叫與打罵孩子。

我邀請父母改變,父母果真多陪孩子了,孩子的心靈也有溫暖,來到我面前能聽我講話幾秒鐘,在學校的狀況仍然不少,但是逐漸減少了。我評估若是父母持續關愛,平常和孩子溫暖對話更多,孩子完全改變的時間不遠了。

面對教育現場,我說得簡單,但是並不容易。我邀請這位媽媽,能夠在心焦、沮喪、絕望的時候,找人談一談緩解心中情緒,教育之路會較為順暢。而媽媽在沮喪、想放棄之餘,仍然這麼努力教導孩子,這是最讓我敬佩之處。

歡迎家長、老師們來信提問教養上的疑難雜症,李崇建老師將為大家解惑。

提問信箱→aquarius@udngroup.com,來信請註明「請教李崇建老師」,謝謝。
食材採買小技巧,降低農藥毒害
台灣的農作物很難沒有餵養農藥,該怎麼採買才能降低「毒害」?採買達人朱慧芳提供幾個小技巧,如:吃當季食材,會有較少的肥料及農藥的施用,而且也比較甜口。

留住光陰的故事 老屋變身樂活宅
近年來,老屋再生的風潮方興未艾,台北有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選擇落腳在老舊的西區,透過親自動手修繕老屋,不僅實現安居、樂業的夢想,也宣誓另一種美好生活與永續城市的主張。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