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時,我年方5歲,父親搬遷來台中定居,他看上建國市場便宜的蔬果。估計當時微薄的薪資,可以不用再為菜錢左支右絀,還能挪出一點兒餘錢,讓我到幼兒園上學。
1970年方5歲的我,已經明顯地孤僻且固執。這種孤僻固執地個性,是基因遺傳?是家庭系統?跟誰學的?我都難以說清楚。
我在中正幼稚園上學,據說可以獨自在沙坑上待一天,不和任何人玩耍。我如今寫到這一段,不禁懷疑自己有「亞斯伯格症」,我也認為自己有「過動症」(ADHD),因為上課時永遠坐不住。以現在的眼光往回看,「亞斯伯格症」也好,「過動症」也罷,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話雖那麼說,我童年的個性也並非都是負面,也許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吧!只是腦子裡面一件也想不起來。
記憶中第一次自責
父母對我的教養,和一般人無異,充滿著指責、嘮叨與打罵。尤其像我這麼集孤僻、固執、調皮與好動於一身的孩子,父母哪裡受的了呢?
學校的老師應該更頭疼吧!我5歲時幼兒園的老師,除了指責我以外,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法了?
5歲那一天窗外很陰霾,我之所以記得清楚,是因為我坐在窗邊,還有我倔強地趴在桌面時瞄到。那天老師教我們剪紙,將彩色的小人兒,從紙卡上延虛線剪下,再折成立體的模型。套句朱自清的話:「我那時真是聰明過份…」,老師剛解釋,我自以為明白了,不聽老師的口令,自顧自地剪起來了。想當然耳,我當時徹底理解錯誤,將不應該剪斷的連結處剪斷,無法彌補的傷害造成了,不僅無法和同學一樣,擁有美麗的剪紙模型,還招來老師一頓責罵。
我趴在桌面上生悶氣,幼兒園老師從責罵到嘲笑,再好好的哄我安慰我。但是我固執地趴著,心中好生氣呀!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困在自責裡吧!誰教我自作聰明呢?不聽老師的指示。兩位小老師在我身邊哄著,一位蹲下來,一位在窗外站著,我就是在那時瞄到窗外陰霾的天空,卻始終固執地不抬起頭來,連老師給我一份新的剪紙,我都拒絕接受啦!
此後我都不碰剪紙啦!只有一個人關在門裡時,我會偷偷的剪著,仍舊是失敗的多,我的自責從來沒斷過,我索性對這些事物都不想碰觸了。
自責≠負責
我常常和父母與孩子談話,談到內心深處才發現,人們多半是自責的,而自責的人通常不易負責。反過來檢視,負責的人往往不一定自責。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解釋一下自責與負責之別。
在我的理解中,自責的「責」字,應有「責備」之意。負責的「責」字,應是「責任」之意。我40歲以前常看棒球,投手是棒球場上關注的焦點,球評常會檢視一位投手的「自責分」,此處的「責」,應是指「責任」,是自我責任內失分之意,與一般常用的「自責」之意不同。
但是相同的字,很容易讓人產生字義的聯想。不知道來信的朋友,是否混淆了兩個詞彙?將自責與責任劃上了等號。
不負責任的人,找個理由讓自己成為「受害者」,只要懂得抱怨就行了;負責任的人則不一樣,那是勇於承擔的表現,不會浪費時間在抱怨上面。
對我而言,自責只是「找•個•地•方•躲•起•來•」而已呀!
彷彿孩子做錯了,大人對著眾人說:「我已經罵過他了!」或者,「我已經處罰他了。」就這樣將孩子拎回家去,什麼事都沒有了。
自責者的內心深處,也許有一種聲音:「我已經責備自己了呀,這樣應該可以了吧!」那樣慣性地躲了起來,在潛意識裡鞭打自己,但是對現實不一定有幫助。
因為自責會衍生出很多情緒,這些情緒包括生氣、愧疚、難過、無奈、沮喪……。人在這些情緒裡循環,找不到一個出路,也就無助於事情的解決。
我最美好的期望,是每個人都能負責,而不需要自責,無論是父母、教師或者孩子,都能負起責任,而不是掉入自責的漩渦,這樣聽起來的目標,應該是美好而且眾人都應喜歡的吧!
別自責,只要負責就好
我常覺得「責備」是生活中不必要的配料,一點兒也不需要存在,就像是飯菜中無心掉入的小蟲子,讓人很難發現,一旦發現了便令人不舒服。不只是自責而已,責備他人也是一樣,而且一個自責的人,往往是從他人的指責學習而來。
所以我也可以不負責任的思索?也許童年的自責,來自於家人無意間的指責吧!我認為不需要責備,也能告訴對方與自己,什麼是自己的看法、感受與期待吧!
當年父親為了家中經濟,搬家到台中居住,想不到家中經濟無虞了,但是家庭的成員卻並不符合父親期待。我成年之後,常聽見父親自責的說,「當初我要是不決定搬到台中就好了!」
不過父親負責的時間,遠遠比自責的時間長多了。他雖然自責,卻一肩扛起家庭的責任,使得家庭得以完整的發展,孩子們在顛簸之中仍健康長大,這都是父親負責的表現吧!
若是可以的話,只要負責就好了,就別自責了吧!畢竟吃飯的時候,看見無心掉入的小蟲子,也許並不在意,但是沒有小蟲子掉入,吃起飯來不是更好嗎?